郝冰:“林间最后的小孩”与他的守望者

2023-06-03 08:11:54米娜
教育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幼儿园孩子教育

米娜

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类人物形象:手捧可乐,双眼无神地盯着电视机里的动漫,习惯用物质代言欢乐的“塑料儿童”。他们对室外的一切毫无兴趣,灿烂春光、夏夜星空、斜阳映照下的秋水与月光笼罩的山峦,对这群失去大自然赋予的灵性的孩子而言,远没有电视机里人造的画面迷人。这样的生活看似充实,实则虚无。

文学源于生活。看着眼前一个个与农田丛林保持着距离、一旦离开屏幕就百无聊赖的孩子,郝冰感到异常的失落。如何让孩子在短暂的童年时光里感知大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动,弥补他们被现代生活吞噬的那部分快乐?郝冰仿佛一位“自然使者”,不停地追寻问题的答案。

让双脚几乎没有机会踩在泥土里的孩子走进自然

成为一名教师,是郝冰儿时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如愿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心工作的她,做环境教育相关项目时,接触到由民间环保先驱梁从诫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并邂逅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聚在一起,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

“跟随‘自然之友脚步的那些年,我深受梁从诫先生的影响。他会骑自行车到高校为学生做讲座,哪怕有时一场只有三五个听众,也会用心准备;他会二次利用别人用过的打印纸,连名片都是用这种纸张的背面打印出来的;每次在外吃饭,他都自备餐具,在保护环境这件事情上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郝冰回忆道。“已到耳顺之年的梁先生没有选择安稳度日,而是四处奔波,尽全力发声。从他的身上,我看见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担当。”她感慨道。

那段日子,对郝冰而言意义非凡——从感受大自然的波澜壮阔,到感悟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带来的破坏,郝冰最初的心动渐渐转为心痛。她决定用己之长,开凿一条保护环境的通道。从教育入手,郝冰创办了公益组织“天下溪”,编写了《草海》《其其格的故事》等乡土教材,想以乡土教材推动乡土文化,让家乡文化滋养孩子们的生命。“天下溪”还成立了乡村图书馆,用心选择满足孩子们成长需要的书籍,承担起培训图书管理员的责任。同时,开展自然体验项目,试图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当郝冰的自然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她的儿子出生了。“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认为这里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但我成为一个孩子的妈妈后,却发现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双脚几乎没有机会踩在泥土里,该怎样在城市里养育孩子?”郝冰无法回答内心深处的问题。她发现以往自己的关注点都放在乡村儿童身上,却忽略了城市里的孩子。郝冰想起曾在鄱阳湖见到的一个小男孩,“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湖里有多少只鸭子”。在她看来,这是乡村孩子与大自然朝夕相处后获得的馈赠,是城里的孩子所匮乏的“能力”。“现代科技把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眼睛和手指上,忽视了孩子是需要更广泛运动和深度思考的。长期缺少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自然缺失症,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从那一刻起,她将目光从乡村转向了城市。

出于母亲的本能,也出于职业敏感度,郝冰开始研究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规律,研究早期教育与自然教育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城里的孩子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户外空间极为狭小,他们需要与自然产生联结。”为了让城市里的孩子们有机会走进自然,郝冰于2010年创办了天下溪自然学园,并于2019年更名为天下溪青蓝森林幼儿园(以下简称“天下溪幼儿园”)。“‘天下溪三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我想在孩子们幼年时期给予他们温暖的、坚定的、绵延不断似水般的力量,不想以严厉、刚强的态度出现在他们的童年。”郝冰以“濡沐天真,滋养童年,温馨共育”为办园宗旨,以期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那一定是有温暖、有信任且流动的关心,是可以帮助双方共同成长的关系。”

观察一盆植物的四季变化,也是一场自然教育

天下溪幼儿园所推行的教育理念,是郝冰将自然教育与东西方教育理念和文化相融合的尝试。“我们的课程集中在自然、生活和艺术三个部分。自然部分,是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最初联系,观赏花草鱼虫、感受四季变化,告诉孩子世界欢迎他的到来;生活教育,帮助孩子习得基础的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需要注意的基本礼仪;艺术教育,是给孩子精神食粮,用水彩画、手工编织、童谣等帮助孩子成为善于表达自我的人。”郝冰强调,课程使用“呼吸原则”,教师主导的活动是“吸入”部分,而活动中怎么玩、和谁玩等需要孩子自己决定的环节,则是“呼出”部分。在她看来,如果完全让孩子“呼出”会很辛苦,可要是完全“吸入”,孩子就会很压抑。此外,天下溪的课程安排也注重旋律感,一改往日周一至周五线性矩阵的模式,交叉重复开展不同类型的课程,以便孩子真正实现“学而时习之”。

为保证课程有效落地,让孩子们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郝冰一直将爱笑、有合作精神、追求进步作为招聘教师的三大条件。“笑脸是走进孩子内心的入场券;合作精神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还是让教师与孩子一同游戏的法宝;必须追求进步,是因为孩子一直在变,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是做不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郝冰说道。

办在森林边上的天下溪幼儿园,为孩子们创造了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去森林感受四季的机会。在郝冰看来,0-6岁是孩子最容易与自然建立联结的年龄,此阶段开展自然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自信、自如地运用身体,还有助于让孩子在探索感知中获得经验,从而促进心智的发展。

郝冰曾在一场直播活动中提到园所里不少孩子都是爬树高手,甚至教师也会爬树,其中就包括她自己。“爬树是否会伤害树?”“孩子在爬树期间会不会受伤?”面对观众的提问,郝冰从自然教育角度给出答案:“孩子爬树,不是一天就能顺利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他们与大自然产生联结的过程。保护自然,不是说不能触碰树木,而是在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让孩子融入自然、感知花草树木,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哪些行为会伤害自然。若一开始就将孩子与自然隔绝开来,那么教育便无从发生。”郝冰认为,真实的体验需要孩子自主思考、独立行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她坚信在真实体验中习得本领,是自然教育的意义所在。

2019年8月,天下溪幼兒园发布了一则“森林小孩儿”招募信息,在北京招募参与公园自然教育活动的儿童,消息发出旋即满额。郝冰特地安排多才多艺的教师负责此次活动,“有的会唱歌,有的弹得一手好吉他”。在她看来,带孩子去户外的教师不仅要有个人魅力,还要有特别的技能,才能将艺术教育与自然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森林小孩儿”也为一些无法进入天下溪幼儿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专业指引、感受自然教育魅力的机会。

“家长们渐渐意识到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与自然相处的机会较少,同时,他们信任天下溪幼儿园,认可我们的理念与做法,才愿意送孩子参加我们组织的活动。”郝冰说道。疫情防控期间,看到孩子们无法在美好的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郝冰提出家长可以带孩子在家中做自然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带孩子参加‘森林小孩儿这样的活动;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室内做自然观察,从时间维度理解自然。观察一盆植物的四季变化,也是一场自然教育。”她非常重视对家长的引导,也感谢他们对天下溪的支持。“幼儿园就像由三个圈组成的大圆,第一圈是孩子,第二圈是教师,第三圈是家长社群。我们能走过这么多年,也得益于家长社群强有力的支持,其中也包括经济上的资助,有的甚至将家搬到幼儿园附近。”郝冰感慨道。

先回归自然,再走向职业身份

多年来,郝冰就像一个“自然使者”,不遗余力地挖掘着自然教育在早期教育阶段所拥有的价值。为探索更加多元的自然教育方式,郝冰还做了两件事——翻译与培训。她接连引进并翻译了有“自然教育圣经”之称的《与孩子共享自然》、提出“儿童自然缺失症”的著名作品《林间最后的小孩》、环保运动先驱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等。“《寂静的春天》这部书像是旷野上的一声呐喊,揭示了工业革命进程所伴生的环境问题。蕾切尔对大自然的爱,以及她诗人般的语言、科学家般的严谨和面对真理的勇气,都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她是我遥远的榜样。”郝冰希望,用经典的环保主题书目让更多人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自然教育。同时,她积极开展幼儿教师自然教育培训,传播正确的自然教育理念,还多次公开演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020年初,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和一系列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关注自然、讨论自然,对如何与自然共处的反思达到空前热烈的程度。此时受邀参加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的郝冰,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做了一段引人深省的发言——当我们在做自然教育的时候,不能离开对人的理解,在服务于自然的同时,更要服务于当下的孩子。“孩子的教育是关于体验和感受的教育,大自然是其中不可替代的媒介。自然环境给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场景和材料,刺激着孩子所有的感官,帮助孩子建立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郝冰想要更多幼儿园承担起这项责任,成为联结孩子与自然的媒介。

那么,办一所能够联结孩子与自然的高质量自然教育特色幼儿园需要哪些准备?郝冰的回答是,先回归自然,再走向职业身份。“只有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才不会在自然教育的道路上感觉到累。”在她看来,自然教育的发生需要从教师自身开始,教师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并且将自然教育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言行与教育教学中,才能真正影响孩子。

“当前,可能有不少幼儿园因场地限制等因素无法开展自然教育。倘若我们认为没有自然环境就不能做自然教育,或者自然环境比一切都重要,那将使自然教育狭窄化。如果幼儿园等待所有自然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启自然教育之路,孩子们可能也没有什么创造性和乐趣了。”郝冰认为,自然教育没有标准化的定义,她能做的,就是整理天下溪幼儿园的经验,帮助大家厘清自然教育的脉络及自然教育课程的编排原则,引导他们在遵循自然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天下溪幼儿园也有自己的局限,我们培养不出一眼就能数出多少只鸭子的少年,所以自然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郝冰说道。

当被问及实践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题时,郝冰坚定地回答:“没有难题,做就是了。”从大学教师到幼教人,她的选择与坚持,都出于一种深刻的爱。“大学教师的确是旁人羡慕的职业,但从我个人视角来看,幼儿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比大学教师更重要,因为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是刻入生命的。”在郝冰看来,对于一个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孩子成长的人而言,身份的转变是顺其自然,是一脉相承。她甘愿成为守望者,把自己曾感受到的自然的美与能量,带给钢筋水泥世界里的孩子们。

猜你喜欢
幼儿园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