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军 原龙虎
(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旅游最好的资源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最大的市场是旅游,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旅游内容、升级旅游体验、传承民族文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软实力。2018年,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不同层面上的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珍贵的文化资源,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承载着各地的地方文化。焦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要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促进非遗与文旅融合,做强山水文章,打造“山水富城”。现如今,在全面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将非遗软实力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新动力势在必行。
焦作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坐拥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3个5A级景区,旅游市场优势明显,同时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87项,市级277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在全省位居前列。因此,加快促进非遗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相融相生,推动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山水富城”,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且意义重大。
非遗具有随着时间沉淀而形成的内在地域性和文化性之美,承载着各地的文化气质和人文气息,充分满足了游客“独特体验”的需求,使业态更丰富。
春节黄金周期间,云台古镇举办了舞龙舞狮、打铁花、年货庙会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活动;焦作影视城精心打造“潮玩秦汉过大年”,邀请多个民间专业演出团体、百余名民间表演艺人打造民俗盛会;温县太极全域剧场推出《印象太极(春节特别版)》,河南春晚同款现场表演项目等等,迅速带热了节假日的旅游市场。
云台山景区全力打造高能级文旅,描绘“竹林七子”国风演艺、重阳奇妙游“逍遥”云台山等大美画卷,重现苍松翠柏下,竹林七贤从历史画卷中穿越而来,在游人面前饮酒纵歌,挥毫泼墨的情景,完美地将汉服、民乐、非遗、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山水充分融合,使云台山景区实现了人气、收入双丰收。
在焦作市市委十二届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了“聚焦文旅文创融合,打造高能级文旅”的构想,并制订出台《焦作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和“两个清单”[1],着力强调将黄河文章做好、云台山品牌做强、太极拳产业做大,进一步加快焦作文旅文创融合发展[1],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举措,为非遗资源充分融入文旅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2年8月15日,温县入选河南省首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县,项目围绕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非遗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和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等方面展开,探索“非遗+旅游”发展新路径,以当地非遗资源为内容,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动力,开展创意设计,提升乡土文化内涵,推动了“非遗+旅游”在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目前,非遗资源在云台山、陈家沟的文旅融合方面发挥作用突出。汉服花朝节、国风音乐盛典等系列文化活动,引爆景区客流量。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文化小镇,将“印象·太极”打造成地标性、震撼人心的文化旅游和演艺精品,有助于提高陈家沟的知名度。但是,还有一部分景区在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所欠缺,文旅产业集聚链还未真正形成,无法发挥联动发展效应。
对于文旅融合的产品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在焦作文化和旅游的发展道路上,对很多非遗资源的挖掘探索不够充分,部分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没有被真正认识。现如今,很多游客对焦作非遗文化的认知仍然简单地停留在太极拳文化上,像武陟民间文学“董永传说”、传统音乐“唢呐艺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如何将焦作的非遗文化整体应用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中,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焦作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却没有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当地非遗文化与景区之间未能充分融合,融合的层次有待提高。只有温县的太极拳文化、沁阳的“神农传说”、修武云台山的“竹林七贤”等知名度较高的非遗资源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较好,还有很多优秀的非遗传统技艺和民俗资源未能得到完全开发,至今仍停留在纸媒上,或者仅仅作为景区的小众表演节目,社会知名度不高,无法找到与旅游景区之间的契合点,没有与旅游景区充分融合发挥其资源优势。
随着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文旅市场竞争激烈,最突出的表现是传统文旅产品竞争力不足[2],那么如何提高竞争力呢?促进非遗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创新非遗文旅产品业态,为传统文旅市场注入新的动力能源。而实现非遗文旅创新的关键在于非遗保护和相关从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有了非遗高端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才能使非遗文旅产品变为精品。目前,非遗高端人才的缺乏和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阻碍了非遗文化与文化旅游的高度融合。
焦作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有些文旅资源对外知名度缺乏,导致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文旅融合发展不均衡,究其原因在于部分特色非遗资源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缺乏高端平台支撑。比如武陟民间文学“董永传说”、博爱八极拳、沁阳高抬火轿和怀梆等民间艺术,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资源,在打造高能级文旅大形势下,都可以作为可挖掘的文旅产品,但因为宣传力度和营销策划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无法发挥非遗资源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最大能量。
非遗资源是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创意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创意思维能够使非遗资源和运营环境更加吸引游客,进而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能量。目前,焦作市在非遗产品业态上缺乏创新,在文创产品设计、特色资源开发等方面缺乏高层次规划。
大多数景区主要以观光为主,以非遗文化体验为主的高端旅游项目较少,个性化、精品化的高附加值文旅产品短缺,导致游客人均消费较低。
以非遗为抓手,做好整体统筹规划,大力推动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
从全市层面来看,文旅融合要坚持“一盘棋”思想[2];从文旅融合新格局的角度出发,做好焦作市非遗资源的整理和优化,把非遗资源纳入旅游发展整体规划。2023年,在河南省十大研学旅游精品路线中,焦作市入选5个景区,其中嘉应观景区入选“大河安澜—黄河文化研学之旅”,中国太极拳博物馆、陈家沟国际太极院、太极拳全域剧场《印象·太极》入选“武道修身—中国功夫研学之旅”,金谷轩绞胎瓷非遗工坊入选“匠心独运—陶瓷文化研学之旅”[3],各景区应充分挖掘当地非遗特色和资源优势,以“研学”旅游为平台,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互补性、各景区之间的互联性,坚持非遗资源“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加强各景区之间文化协作,努力形成焦作市全域特色文旅产业集聚群,发挥旅游产业联动效应[2],优化非遗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焦作市独特的文化资源,知名度较高。从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来看,应充分发挥太极拳的龙头引领带动作用,与其他知名度较低的非遗文化相融相生,坚持“因地制宜、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在全市形成旅游产业矩阵,推动非遗与文旅融合做大做强,突出特色,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特、他特我新,形成焦作市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特色。
加强非遗文化的对外宣传,有助于提高焦作非遗文化整体的知名度,有助于加快促进全市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步伐。
为了全面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焦作应以太极拳为依托、积极加大对焦作整体非遗资源的宣传力度,拓宽对外宣传渠道。
一是展开互联网合作,借助 OTA 旅游网站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模式;
二是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展示焦作特色演艺、非遗文创等文化和旅游资源,着力提升知名度;
三是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利用会展、会议、微博、微信、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加强对外宣传;
四是借助数智化新媒体手段进行对外宣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从数字化提升为数智化,通过数字和智能的结合,以大规模数据为基础进行建模训练,将数据的价值扩大到现实场景中,使得人工智能的可用性、可靠性得到极大提升。而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5G 技术的普及,数智化新媒体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移动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NM(New Media),通过电脑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卫星传输等有效渠道,以及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用户终端工具,向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及相关服务的传播媒体[4],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宣传推广的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目标和互动性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信息具有即时性,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更新信息,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的价值,信息的传播可以说是瞬息可达。
⑵ 信息表现形式多样,从图像、文字、声音到动画,创造出更加优质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并产生共鸣,这种多样化的信息展现形式对游客更有吸引力。
⑶ 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对信息接收者喜欢的内容进行分析,继而进行个性化推荐[4]。
非遗文化高端专业人才是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软实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旅游基础设施“硬实力”的不足,有助于提升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水平。焦作应完善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吸引、培训和教育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向非遗传承人才教授有关非遗领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内涵,能够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旅游景区提供内容丰富的展演策划。在展现非遗文化魅力元素的同时,实现与现代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强化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支撑。
借鉴和学习浙江安吉“非遗+竹经营体制改革+竹仓贷”的金融激活模式、浙江桐乡“非遗+研学旅游”的研学发展经验,创新模式,探索非遗新业态,如“非遗+特色小镇”等。
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为现代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动力。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将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力量注入非遗资源的开发中,就像叠加催化剂一样,与旅游景区的基础资源发生化学反应,有助于加快促进非遗资源与文旅融合的发展。
数智化能力的新技术——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 技术,是一种 AI 应用,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成果,借助计算机等设备形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虚拟时空中,通过交互设备,游客可以与虚拟世界中的元素进行互动[1]。
利用VR技术,将非遗资源打造成虚拟现实,进行虚拟化重塑,通过交互设备,打造景区风光与非遗特色虚拟现实的大型VR体验项目,让无声、静止的非遗资源“活”起来,为传统景区注入新鲜气息,让游客增强沉浸式旅游体验。
杜绝单一的非遗项目体验馆、博物馆的营销模式,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利用数智化能力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形象,开发多种智慧旅游项目,赋能非遗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