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路径探究

2023-06-02 11:29:34江思宇王香君耿润竹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焦 晶,江思宇,王香君,耿润竹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02)

一、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在不寻求回报的情况下,积极地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知识奉献给他人。志愿服务具有利他主义的精神本质,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志愿服务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内在精神表征和价值体现。我国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8个字概括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这4个方面,比联合国文献中解释的“团结互惠,相互信任,归属感强,自我提升”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它是中国式表述中最为准确和精练的。这8个字最早见于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给杰出青年志愿者的一封信上,肯定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同时表明该志愿行动有助于树立全社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此后,共青团中央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8个字为口号,大力宣传志愿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提倡青年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如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已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深入人心。

(一)志愿服务的特点

1.时代性。志愿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其重点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志愿服务引领着当代青年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新时代人才,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2.志愿性。志愿服务是基于道德良知、同情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青年内心行为动机,这些激励着年轻人向着健康美好的未来付出自己的行动,志愿服务的无偿与自愿奠定了志愿服务的志愿性特征。

3.群众性。志愿服务符合青年人的愿望与社会需求,志愿者的各项行动具有强烈的社会号召力、广泛的群众基础。志愿服务是以青年为主体、全社会充分参与的群众性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爱与希望。

4.实践性。志愿服务是一种极富生机与活力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给予他人帮助、提高自我能力、服务社会、顺应并推动新趋势的功能。志愿服务为青年人提供真正的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身去干的实践平台。

5.开放性。志愿服务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教育于青年、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开放的、动态的体系。面向所有有志愿情怀与服务意识的人民群众。

6.社会性。从发展目标来看,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是深入人们生活、潜移默化、成为社会成员之一的一种日常行为,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参与的一项社会事业。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功能

1.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技能,使他们能够积极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使命是成为思想和行为的继承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城市、村庄和校园做志愿者。根据国情,解决社会问题是高校鼓舞士气、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通过调研获知,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5000个调查对象中,有近4000人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培养个人责任感;有3500人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增加社会经验、丰富生活体验、增长社会阅历,并能够获得新的技能、提高个人能力;也有3000多人认为参加志愿服务会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2.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志愿服务可以改善、减少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和大学的志愿服务已经进入农村、社区和公民层面,例如:关爱老人、关爱弃儿、科技助农、支持农村教育、普及知识、保护环境、帮助社会巡逻等志愿活动。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和志愿实践,建立对社会责任的理性认识,从相关活动中受益,扶贫救灾,尊重和关爱老年人,主题包括孤儿院、病人补偿、残疾人援助、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健康咨询等。

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志愿服务活动将他们的社会责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开展调研过程中,通过调查5000名大学生参与过的志愿服务类型和渴望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获得以下数据:有3000名大学生参与过服务类志愿服务,并且3700名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志愿服务类工作。可见,志愿服务有很强的社会性,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环节

1.志愿者宣传招募环节。文化是推进实践的重要驱动力,志愿服务的理念只有在学生的精神追求中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意识,这是大多数学生认可且付诸实践的。文化是真正进步的重要引擎。

充分利用文化作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创新传播志愿文学艺术作品的方式,传播作品内容,创建具有优秀高级志愿行为的原型,创作一组讴歌先进志愿服务事迹的文学艺术作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戏剧表演、电影电视配音、歌曲创作等,高校应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等媒体的优势,创作出更多立意正能量、导向正向的在线作品,用生动的画面诠释志愿服务精神,主导在线讨论,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

2.志愿者培训环节。高校志愿服务平稳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供需关系,促使志愿者人力资源和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在数量、质量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

3.志愿者使用环节。高校的志愿工作是实现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志愿服务作为构建课程化、志愿服务和教育者功能的有机整合的机会,发挥大学生独特的社会作用,为社会服务,为志愿服务作出贡献。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地结合,用以共同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加强学术前沿理论研究,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理论辅导和实践指导。

4.志愿者激励环节。健全的机制体制是组织有效且高效运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志愿服务组织来说,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评估、考核和激励体系至关重要。

二、新媒体为志愿服务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种新形式的媒体,主要通过通用网络媒体实现。事实上,新媒体传播对象本身的互动性更为显著。在新媒体的传播期间,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限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共享性和灵活性都很高。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本身的局限性较小,各种在线平台可以直接与参与者建立互动关系。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优势,例如在传播的时效性上新媒体就更加地快,互动性也大大提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刺激了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媒体渠道,同时实现了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为新媒体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的新机遇

1.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造性的发展。志愿服务精神是大学生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新媒体借助多元的传播手段逐步成为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平台,赋予志愿服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2.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主体作用发挥。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主导着公共话语。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及话题的开放性让每个人有说话的机会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轻松表达他们对志愿服务的感受,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这是一种新的时代风格和新的社会氛围。

3.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最大化。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第二课堂,使他们能够接触、理解和适应社会。志愿服务可以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提高组织和社会的技能。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出的新挑战

1.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更为自律。新媒体不仅在传播方式和志愿服务手段上提供了多种改进模式,还可以对志愿服务过程发挥一定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扁平化的传播模式使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和监督过程更加直观和透明。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以及管理和监督都更加方便与高效。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有限,有71.43%的大学生曾经通过朋友或者其他志愿者介绍获取信息,有64.29%的大学生曾经通过学校或相关部门的通知获取信息,只有35.71%的大学生是通过官方志愿平台获得信息。可见现阶段新媒体对于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

2.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必须把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工作机会,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了解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发展实用技能和服务精神至关重要。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迅速了解志愿者服务信息,快速做出科学判断,进行多层面筛选,并积极规划。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困难,其中50%的大学生提出志愿服务的机会太少,42.86%的大学生提出志愿服务时间与课程安排冲突,并且在与志愿服务对象沟通时会有不畅。所以,时代越来越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3.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的落脚点是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的责任。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能引导更多的公民关注以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而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4.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必须深入社会,诚实友好地与他人沟通,帮助他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对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南针。

(三)新媒体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运用

1.加强志愿服务在新媒体平台信息资源方面的建设。在新媒体以及网络化普及的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是接受和引领最前沿新事物的第一群体。志愿服务结合新媒体网络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利用新媒体平台改变传统的推广模式,通过微博、微信、直播等学生感兴趣的热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找到自我价值,提升积极性。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志愿者进行注册并进行资源数据统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针对志愿者的区域、专业、技能等特征进行分配,将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中。

2.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途径。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将志愿服务活动网络化。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志愿服务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3.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化志愿服务运作模式。志愿服务可以借助新的媒体平台优化其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志愿服务评价功能,在志愿服务项目完成后,受益人、志愿者和其他团体对志愿者项目和服务满意度给予打分,提出改进建议等,根据实际取得的效果以及社会评价,对优秀志愿者团体、志愿者个人进行激励。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新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手段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路径

1.志愿者注册建档机制。注册建档机制,是为志愿者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基本途径,也是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基础。一方面,志愿服务是无偿的,能够自愿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且不求回报是伟大的,但是社会同时也要为这些伟大的英雄做好支持和保障,无条件的支持是对他们最好的回馈。另一方面,任何社会活动都应在政府监督职责范围内,政府有责任掌握社会活动的情况和动态。

2.志愿者宣传招募机制。招募志愿者的原则:必须遵守志愿服务条例,以吸引具有爱与责任、质量与服务意识的个人或团体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3.志愿者使用运行机制。创新的志愿服务形式、系统的志愿服务类型:应加强志愿服务的范围和广度。开放志愿服务区,扩大服务类别,根据工作类型选择具有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志愿者,增加志愿服务的深度。

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创建一个非校园平台,为了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连续性,各高校应该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与校外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志愿者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但也应该有一个基于志愿服务时间和质量的荣誉证明或优惠待遇作为激励制度。激励制度能够使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获得对自己价值的认可,从而保持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动力。

(二)拓展新媒体空间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效能路径

1.完善培训体系。学校可以依托网络开设志愿服务在线课程,传授必备的理论知识,积极争取政府和社区的支持,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资金支持和保障机制,使学用结合,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

2.提高项目化效能。着力为大学生建立起合理的志愿者管理平台,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依托网络建立标准化的志愿者资料库,规范登记管理和考核流程,利用网络及时搜集整理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活动种类及内容,实现精准服务。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时代优势,提升志愿服务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更多的热情。充分利用各式新媒体手段,采用声、光、色、影等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志愿服务文化,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营造轻松愉快的志愿服务氛围。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加评价机制的途径和形式,提升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环境

1.丰富育人载体。新媒体快速发展,传播速度和推广能力都很高。志愿服务作为高校特色的学生活动,是高校实践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改变了高校的教育环境。

一是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志愿服务作为高校的一项特色学生活动,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改革和借鉴意义。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志愿服务恰恰为创新高校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志愿服务实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更有利的辅助作用。

二是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新媒体发展环境下的高校志愿服务通过一个有效、方便、实用的平台将一群有共同兴趣的大学生联系起来,他们愿意相互贡献、交流和学习,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加强社会责任感。

2.弘扬文化精神。培养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在新媒体背景下,要乘势而上,积极规划和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

一是与时俱进创新工作理念。在大学组织志愿活动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继续使用“自上而下”的动员方法,为大学生创造“志愿服务”的环境。共青团领导和工作人员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将新媒体与学生志愿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加强志愿服务的主动性。

二是诚信明德修炼媒介素养。高校志愿服务主要涉及组织者和参与者两方面,通常情况下高校团委、辅导员是志愿服务组织者,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也是志愿者。双方都应做到诚信明德、不忘初心。组织者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提高志愿活动的质量,志愿者则要坚持初心、提高个人情结的质量、提高运用新媒体辅助志愿工作的能力。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