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疗法在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023-06-02 08:48:04靳祥云宿连政由建辉
内科 2023年5期
关键词:慢性病疗法个体

靳祥云 宿连政 由建辉

齐鲁医药学院,山东省淄博市 255300

【提要】 希望作为人类重要的积极心理特质,一直是哲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逐渐被引用到医学和教育领域,对心理健康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希望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和干预现状等进行综述,为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的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转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患者面对疾病困扰、自理能力降低、身体机能下降等现状,易发生希望水平降低、心理压力增大、对生活失去信心等现象,而持续高水平的社会心理压力又会加剧慢性疾病严重程度并导致更负面的健康结局[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强调,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要正确识别和应对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积极实施心理健康促进活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可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希望感,而幸福感能减轻疾病带来的社会心理压力[2]。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希望水平的个体,具有更好的免疫系统,身体健康状况也更好,而对慢性病患者来说,高希望水平有助于其更好地调整状态并从疾病中较快地恢复,减少疾病带来的心理困扰[3]。本研究对近年来希望疗法在慢性病心理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及社区开展慢性病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提供思路与参考。

1 希望疗法的概述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希望疗法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是在希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希望疗法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以Snyder等[4]提出的希望理论影响最大,并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希望疗法在干预的过程中结合了叙事疗法、问题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等多种现代的心理学干预方法[5],通过灌输希望,制定目标,加强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提升个体的希望水平与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积极地应对压力事件,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

2 希望疗法的理论基础

2.1 希望的概念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希望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医学康复的重要治疗因素[6]。希望这一概念是1905年首次在医学领域中提出的,主要被应用在心理和精神医学方面[7]。Rajandram等[8]认为,希望是内心坚定的信念, 可有效地缓解负性情绪,使个体有信心战胜当前困难。Roche等[9]认为,希望是个体对所期望的目标充满信心但不确定的心理体验,心存希望的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和康复。目前,国内外研究者高度认同Herth[10]提出的希望概念,他认为希望是一种信念,其使人们相信未来是可以实现的一种积极的、美好的目标。希望的概念由于其无形性和抽象性,不同学者或流派对其定义存在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希望是预期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它对个体有效的应对、决策、心理社会调整、生活质量和患者的康复都起到积极作用[6]。

2.2 Snyder希望理论 Snyder希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专家 Snyder于1991年提出的。它是一种认知动力理论模型,由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3个要素组成[11]:目标是希望的核心,也是希望的方向和终点,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事物、成为的样子和获得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路径思维是个体实现目标的策略、方法等认知行为,其本质也是一种信念和认知,即个体有能力找到有效的路径来达成既定目标;动力思维是一种自我信念,也是希望的动机成分,它既能启动个体行动,又能推动个体向预期目标前进,是实现目标的动力、信念和心理能量。希望理论作为个体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个体遭受压力事件时,它能够激发内心斗志,从而起到修复自我心理创伤,调节身心的作用[12]。其中,目标是方向,路径思维是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动力思维实现目标的心理能量,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Snyder认为:高希望水平的个体积极、精力充沛,为了达到目标,人们会想出很多办法,不仅对实现目标的路径更加坚定,而且想出的办法也更多;而低希望水平的个体不活跃、冷漠、无法设定目标,也常常缺乏达成目标的具体办法[11]。

3 希望疗法在慢性病心理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3.1 希望疗法在慢性病心理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希望疗法的应用在国外发展较早,近年来国内对希望疗法的研究发展迅速。希望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对不同生理、心理疾病甚至不同群体和事件都可以应用希望理论解决相应问题[12-13]。希望疗法最早是被应用于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及其他疾病领域,如艾滋病[14]、心脑血管疾病[15-16]、脊髓损伤[17]、风湿性关节炎[18]、肾病[19]等。除此之外,希望疗法还被应用各种人群中,如育龄期妇女[20]、照顾者[21]、大学生[22]等。以上研究发现,希望疗法在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缓解心理健康状况和改善疾病预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研究对象也从最初的以患者为主,逐渐扩大到家属、照顾者、学生等特殊群体。

3.2 希望疗法在慢性病心理健康管理中的干预模式现状 希望疗法的干预模式呈多样化发展。由于研究对象所患疾病不同,其治疗手段、治疗环境、健康结局等也不相同,为适应不同患者的需要,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希望疗法的干预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希望疗法的干预模式最初是采用Snyder希望理论的三个要素进行干预,分为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随着对希望研究的深入且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希望疗法的干预模式逐渐转变为以Snyder希望理论为基础联合其他方式的干预模式。许欣悦[23]对60例早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实施为期8周的希望疗法联合理性情绪疗法,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希望水平,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申智慧等[24]对53例肺癌化疗患者实施基于希望理论的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的干预,结果显示,该疗法可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和治疗依从性,缓解其心理痛苦和癌因性疲乏。除此之外,还有希望理论联合专项健康教育[25]、希望疗法联合综合护理干预[26]、希望疗法联合共情技术[27]、希望疗法联合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15]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研究者们又将希望疗法与网络平台联合进行远程干预。徐晓林等[28]将希望理论与移动互联网随访系统相结合应用于肺癌术后出院患者,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希望水平和自护能力,对远期疗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Snyder希望理论结合微信平台[29]应用到喉癌术后管理中,可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和自我管理效能,并改善生活质量。

以上希望疗法的干预虽模式不同,但都紧紧围绕希望的3个要素展开,通过给个体灌输希望、确定目标、加强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希望疗法的积极作用。多种干预模式不仅丰富了希望疗法的内涵,也进一步证实了希望疗法的广泛适用性。

3.3 希望疗法对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干预现状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希望疗法的干预可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Khaledi-Sardashti[30]等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希望疗法,有效地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希望疗法也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19]。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地缓解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促进康复[16]。张瑾钰等[18]对3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基于希望疗法的上肢功能锻炼干预,结果显示该干预模式可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和对功能锻炼的自我效能,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Raphi等[20]对流产后女性给予4周希望疗法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都较对照组显著地提升。将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到肝硬化患者的延续护理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和心理弹性,增加其治疗信心,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质量[31]。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希望疗法联合情绪释放疗法的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和自我效能,促进应对方式的积极转变,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32]。

以上基于希望疗法的干预,虽在研究人群、干预时间、干预场所等研究设计方面存在差异,但均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干预的有效性,达到了干预目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应用希望疗法改善个体心理状态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依据。总之,基于希望疗法的干预能显著地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希望水平、自我效能、心理弹性,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对疾病预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目前希望疗法在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心理健康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希望疗法通过确立目标、寻找路径、加强动力,努力克服压力事件导致的各种阻碍,积极应对,使得慢性病患者提高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能从容、自信、阳光地生活下去。

然而关于希望疗法的干预还存在一些不足:(1)由于希望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目前关于希望的概念尚未统一,未来仍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与探讨;(2)对希望的测量缺乏我国本土化的评估工具;(3)国内对希望的研究以量性研究为主,缺乏统一的干预模式研究;(4)对干预者有资质要求,临床广泛开展有一定阻碍;(5)希望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影响因素较为复杂[33-34]。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建议通过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质性研究更好地挖掘患病体验对心理状况的影响,制定适合我国本土的干预方案和评估工具;开展纵向研究,进一步探讨希望随时间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动态变化的趋势,有的放矢地制定干预措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慢性病疗法个体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08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癌症只是慢性病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