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慈 郑燕云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径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以心前区疼痛、胸闷、活动或劳累后加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高发于老年人群[1]。冠心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病程长、病情急等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并且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3],现当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患者通常伴随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且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相关因素相互作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配合使用心理干预[4]。
双心护理即医治患者躯体病痛,减轻临床症状的前提下,重视患者的情绪异常等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治疗的护理措施[4]。有研究表明,合理科学心理干预服务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负性心理,降低其心理压力[5]。鉴于此,本文通过将双心护理使用于冠心病患者治疗中,重点研究观察其对患者病情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所存在的临床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 例,采取随机方式法(入院顺序奇偶数区分)划分为对照组60 例与观察组60 例。纳入标准:(1)符合WHO 冠心病患者诊断标准;(2)入院第1 d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0 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3 分;(3)能正常沟通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楚;(2)沟通交流障碍;(3)出现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失常、心衰患者;(4)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严重脑血管病患者。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住院期间做好饮食、药物、活动等方面健康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从心脏康复和心理护理方面展开双心护理,干预时间均为一周,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心脏康复:①体外反搏治疗:患者每日到心脏康复中心进行体外反搏治疗20 min,辅助治疗冠心病。体外反搏治疗是用外力促进血液循环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可使静脉回心血流量增加,减轻心脏后负荷,治疗患者冠心病症状。②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确保运动安全、有效。患者每日去心脏康复中心进行有氧运动训练0.5 h,运动形式多样化,可以选择慢跑、踏功率车、心脏康复运动操视频跟练、抗阻运动训练等。心脏康复中心专科护士在患者运动过程中负责统一指导,实时监测,确保患者在运动期间无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
(2)心理护理:①行为认知疗法:责任护士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改变认知,纠正生活中的不良行为。②放松疗法: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简易的深呼吸及放松训练。护理人员通过口头指导的方法,可以配上舒缓的轻音乐,促使患者进行心理放松。放松疗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调节心理和身体上的紧张感,舒缓情绪。有效地缓解患者压力,提升生存质量。③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做到多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给予患者传递积极治疗和康复的信号,帮助其调整心态,疏导不良情绪,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多方面方式,安抚和鼓励患者。
(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2)心理状态改善效果: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主要涉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边界分值为50 分)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边界分值为53 分)。当分值处于较高水平时,则反映心理状态不太理想(即焦虑程度或者抑郁程度更加严重)。(3)病情管理能力:使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进行评估,主要涉及药物依从性、情绪自控管理能力、临床症状管理能力此三方面的内容。上述方面包括多个不同的评估项目,分数在0-5 分间,当分值处于较高水平,则反映对自身疾病管理能力较为良好。(4)生活质量评分:采取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通过对躯体、心理等四个不同方面的进行评估,各个项目评估分值均采取百分制,且当分值处于较高水平时,则反映生活质量更加理想。
较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双心护理)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所有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改善效果比较(,分)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改善效果比较(,分)
?
护理后,两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各方面指标比较,包括药物依从性、情绪自控管理能力、临床症状管理能力,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理后两组病情管理能力各方面指标比较(,分)
表3 护理后两组病情管理能力各方面指标比较(,分)
?
护理后,两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各方面指标评分,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各项指标比较(,分)
表4 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各项指标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60 60物质生活65.94±4.93 81.22±4.23 18.220 0.000躯体功能66.89±1.86 82.13±4.23 25.547 0.000心理功能66.25±5.13 86.23±5.09 21.416 0.000社会功能64.97±2.89 81.42±4.89 22.433 0.000
冠状动脉相关运动(例如舒张或者收缩运动)主要是依靠机体心脏组织的自主神经改善调节作用,然而心理因素会对大脑皮层发挥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对相关生理功能(如心血管运动)产生影响[6]。如果身体自身调节功能存在异常情况,心理情绪则会造成冠状动脉对应发生不正常痉挛状况,最后导致心脏组织异常事件发生。
双心护理是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对患者开展心血管疾病针对性、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同时,联合开展心理服务的一种护理模式。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显著下降,由此可见,采取双心护理可显著消除或者调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情绪,有利于降低其心理压力。因为双心护理关注到心理方面影响因素对疾病发作环节中所产生的影响[6]。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交流关系,切实了解导致患者负性心理情绪产生的原因,开展对应的心理干预服务,从而对疾病转归以及预后效果均发挥良好的改善作用。其次,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在双心护理模式干预后病情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将双心护理科学有效使用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病情管理能力,提高其自我护理水平。就生活质量评估而言,观察组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冠心病病程时间较久,且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以至于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7-8]。双心护理通过了解患者在治疗环节实际状况,通过心脏康复锻炼改善患者身体机能,提高患者心脏功能,调整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朝健康的生活努力。同时及时对其实施心理措施来对患者负性心理情绪发挥良好的疏导作用,有效促使负性心理情绪逐渐改善为正性心理情绪,有利于帮助在治疗过程中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与护理,主动参与临床治疗流程中,最后明显提高患者自身生活质量[7]。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在治疗环节中所产生的负性心理情绪,有效避免由于心理情绪变化幅度较大而导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提高,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促使冠心病患者自我病情管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均明显提升,可将此种干预模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