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群
(三明市第二医院,福建 三明 353000)
急性脑梗死属于脑卒中范畴,主要是指因脑供血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患病群体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具有较高致残率及病死率,且预后欠佳。有研究证实,尽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施行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2]。目前,临床常用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诊断疾病,但CT 的时效性比较差,磁共振的价格比较昂贵,不利于疾病早期的诊断。因此,临床应采取其他检查方法,以尽早明确诊断。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3],而且病情的进展与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此时对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和反映血液循环状态的凝血功能的凝血四项进行检验,可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同时兼具时效性、价格低等优势,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受。因此,本研究特此应用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指标来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以评估上述指标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研究,选用计算机随机法抽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我院7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同期78 例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观察对象,其中完全型、进展型急性脑梗死分别有36 例、42 例。纳入标准:(1)观察组患者均符合2010 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者,其中完全型急性脑梗死为起病6 h 内病情达到高峰,进展型脑梗死则是指病情逐渐进展,可持续6 h 到数日;(2)签署知情协议者;(3)心肝肾功能未出现严重障碍者。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者;(2)血液系统疾病者;(3)精神或认知功能异常者。
对所有受检者均施行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具体为:抽取所有受检者3 mL 空腹静脉血,施行离心干预后,取上层血清,使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胱抑素C 施行检测,同时,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施行检测,仪器选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公司提供的AU-5800),操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严格按流程及要求施行检测。
比较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并分析影响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软件选用SPSS 22.0,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n(%)表示,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s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观察组PT、APTT、TT 均较对照组更少,且Cys C、FIB 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对比两组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表2 对比两组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
完全型组患者PT、APTT、TT 均较进展型组更少,且Cys C、FIB 水平较进展型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对比不同类型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表3 对比不同类型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
经对症治疗后,78 例患者中,有61 例存活,17例死亡。死亡组PT、APTT、TT 均较存活组更少,且Cys C、FIB 水平较存活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表4 对比不同预后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表4 对比不同预后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
疾病类型、预后均为影响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独立危险因素(P<0.05)。如表5。
表5 分析影响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的危险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急性脑梗死患病人数显著增多[5],不仅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便是存活下来,还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6],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应准确地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方案,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近些年越来越多研究显示[7-8],血清胱抑素C 在动脉硬化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动脉硬化后,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促使机体分泌大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明显地降低了机体的肾小球滤过率,导致Cys C 排出量减少,再加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脑屏障受损,其脑脊液内的Cys C 可经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内,最终患者血液中的Cys C 含量增加。同时,有研究证实人体在正常状态下,机体的凝血机制和抗凝机制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9],但发生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的凝血、抗凝机制失衡,引发血栓的形成,而血栓正是引发机体出现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诊断急性脑梗死过程中使用凝血功能指标,可明确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以便于医师分析病情,尽早采取相关措施,以控制病情进展。
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PT、APTT、TT 均较对照组更少,且Cys C、FIB 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相比于健康体检者,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时间变短,纤维蛋白原及Cys C 水平显著升高,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提示可将凝血功能指标用于早期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对医师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数据显示,完全型组患者PT、APTT、TT 均较进展型组更少,且Cys C、FIB 水平较进展型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随着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速度越快,早期Cys C、FIB 水平升高得幅度越高,而PT、APTT、TT 则下降的幅度越快,故医师可将上述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对医师判断疾病的发展、脑损伤的程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此外,对死亡、存活病例的数据显示,死亡组PT、APTT、TT 均较存活组更少,且Cys C、FIB 水平较存活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死亡患者的凝血功能比存活病例处于更加亢进的状态,而Cys C 水平也更高,病情更加严重,患者的预后更差,故医师可使用指标的高低评估患者的预后。陈军等在文中亦详细分析了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的诊断价值,其认为凝血功能和血清胱抑素水平变化能够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有助于医师分析患者病情[10],该结论和本研究较相似。疾病类型、预后均为影响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提示疾病不同的类型、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均有明显不同,临床可将其作为诊断疾病类型、预测预后的依据。本次研究的病例数量有限,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待今后有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取得更为全面的结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发展速度、预后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综上所得,应用血清胱抑素C 及凝血功能指标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效果,可为医师分析病情及评估预后提供较好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