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天,吴延武
(1.蚌埠工商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0;2.蚌埠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 蚌埠 233040)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新方式。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需求和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样一来,就从国家政策层面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着重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在“文旅+城市记忆”模式的相关研究方面,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思路。比如:陈子坚教授开展了关于城市记忆再现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的策略研究,从城市记忆引介,记忆要素的整理与提取,城市记忆的传承与再现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1];路春艳博士从电影的角度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电影的镜像真实区别于历史真实对城市记忆所起的独特作用[2];王一川教授开展了以北京城市影像模式变迁为例,对改革开放40年电影中的城市记忆元素进行研究,还深入探讨了逆向式记忆与顺向式记忆之间、以及凝视式记忆与温情式记忆之间关系[3];也有学者认为,过去的老照片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资源,将这些老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生成对城市记忆的图像数据等等。由此可见“城市记忆”概念是增强现代城市魅力的主流思路,老照片,老电影,老建筑,老街道和民俗老物件等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城市记忆”的要素。那么“城市记忆”要素也必然走上和“文旅”结合的道路,也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如学者王欢颖就做了基于城市记忆的“遗产旅游”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游后感知数据分析,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例,从游客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记忆元素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4]。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要素以外,还有大量存在的“工业遗迹”也是城市记忆典型而独特的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城市里遗留了大量废弃的工业遗迹。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占地面积庞大的工业遗迹就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难题。这些老厂房等工业遗迹不仅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化的辉煌历史,它们还是老一代工人阶级精神情感的寄托。工业遗迹是一拆了之还是保护性开发就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旅+城市记忆”模式中工业遗迹的利用和开发的研究正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方向。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工业遗迹的价值和以安徽省为代表的国内工业遗迹保护和开发的现状。
工业遗迹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中对工业遗迹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有明确的认定[5]。同时,工业遗迹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淘汰下来的工业遗迹成为人们认识工业革命历史进程的重要实物依据。工业遗迹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例如北京798 艺术区就是极具历史价值的工业遗迹改造和功能再生的经典案例。798 厂区的大部分老厂房都是五十年代初由国外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这些老厂房承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步迈向工业化的辉煌历史。厂区内的建筑风格简约而美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量巨大,锯齿形房顶成为798 建筑群的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厂房墙体上还保留着红色标语。这些标语最能传达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6]
安徽省的案例也很多,始建于20 世纪50 年代的合肥钢铁厂厂志中就有记录,毛泽东主席于1958 年9 月18 日和1959 年10 月28 日两次视察该厂,并鼓励合钢员工们说“大有希望”。这都是值得记忆的珍贵历史事件。另外,还有很多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址,它们承载着新中国早期建设的珍贵历史记忆,这些遗址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记忆的底蕴。保护与开发好三线工业遗产,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一样,工业遗迹的历史价值体现于它的非再生性。非再生性也印证了其独特性和稀缺性。
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最本质的特征。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发明新技术、制造新工具的历史,工业遗迹的方方面面都是研究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重要物证。工业活动中以科学发现为前提的技术、设备、工艺以及产品,都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产物。工厂曾经的选址设计、建筑样式、机械设备的安装、工具技术的升级和产品研发等等方面包含着大量的科技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状况,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工业遗迹见证了工业生产过程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也见证了产业工人的奋斗历史,同时也见证了社会发展史。它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体现在文化、生态和环境等领域。工业遗迹的保护和开发能够在工业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不仅能保持地区经济活力,也能给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所以,其社会价值不容忽视。
工业遗迹留存的主体是厂房建筑,包括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的车间、钢铁厂的高炉、火力发电厂的冷却塔、老式的砖结构的水塔、料仓建筑和各种管道等等。这些建筑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而且视觉冲击力很强,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像北京798建筑群就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注重实用性、技术性和美学性的结合,造型简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798厂区内有几处锯齿形屋顶的样式,并且锯齿形屋顶是弧形的,这样独特的设计能给人带来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堪称是旧工业时代厂房建筑样式的博物馆。包括合柴1972 园区在内的工业遗迹,保留了原来合肥柴油机厂的厂房、仓库、烟囱等建筑遗存,特别是波浪形屋顶和圆形屋顶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所以,工业遗迹的景观形成了无法替代的城市亮点,其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保留工业遗迹的独特面貌,弘扬工业遗迹的文化精神,也能为城市新型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带来启发,更能成为推动“文旅经济”发展的动力。北京798其实是一个自发形成的新型旅游景点,前卫艺术、时尚秀场和创意产业为798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每年这里至少吸引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购物,几乎所有的境外旅行团下飞机以后第一站就去798参观游览。798厂区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从废弃和边缘的工业遗迹一跃成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块。像合柴1972和上海西岸艺术区等等也是工业遗迹功能再生以后,拉动文旅产业走向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经典案例。由此可见,工业遗迹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安徽省境内工业遗迹的现状是:存在“三少”和“三不”问题。“三少”是缺少保护意识、缺少保护资金、缺少保护人才,“三不”就是不重视保护工业遗迹、不重视开发和利用工业遗迹、不重视对工业遗迹相关价值和精神遗产的传承。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出针对工业遗迹的刚性和弹性的评价体系。
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蚌埠、六安等地都保留了很多各种类型的工业遗迹。合肥市有柴油机厂遗址,庐江县有矾山矿遗址,马鞍山市有南山矿遗址,蚌埠市有柴油机厂遗址、宝兴面粉厂遗址、二药厂遗址等等。在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有很多打着“红色记忆”烙印的工业遗迹,比如舒城县境内三线建设时期的代号为“9336 兵工厂”的江淮机械厂,还有毛坦厂镇的代号为“9419 兵工厂”的利群机械厂,霍山落儿岭等地也遗留了许多三线兵工厂遗址。
安徽省境内这些贴有“城市记忆”标签的工业遗迹大多还没有得到彻底的开发,基本处于半废弃状态,有的还难逃被拆迁的命运,如蚌埠的金光钢厂、水泵厂、空压机厂旧厂房遗存等都已被拆除,已经不复存在,非常可惜。蚌埠柴油机厂遗址和霍山落儿岭三线兵工厂遗址等均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合肥柴油机厂遗址被成功改造为合柴1972 文创园,蚌埠宝兴面粉厂旧仓库被改造成蚌山区图书馆。马鞍山南山矿曾经是马钢集团铁矿石的供应基地,原来地表裸露,尘土飞扬的凹山采矿场,如今已经改造成风景秀丽、碧波荡漾的凹山湖,原来运送铁矿石的铁路及周边区域也被改造成为铁道文化公园。如果人们能充分认识到工业遗迹的综合价值,这将给文旅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强劲的动力。
“城市记忆”元素具有三大特征:“城市地域性,动态变化性,记忆拼贴性”[7]。“城市记忆”元素具备双重属性,即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事业属性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层面,包括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而产业属性则是指经济效益的呈现,产生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也才能对社会效益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所以产业属性和事业属性是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果正确地认识到以工业遗迹为代表的“城市记忆”元素的产业属性,合理规划,科学定位,就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就更能够带来社会效益的提高,从而放大事业属性,成为“文旅+城市记忆”模式发展的意义所在。新业态塑业留人,让城市记忆元素焕发生机,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不能局限于“表面形式”,要体现在业态的进步上,这才是关键[8]。
工业遗迹改造主要是利用原工业区闲置的老厂房、仓库等工业性质的房地资源,在保持原有产权关系、土地性质、建筑结构“三不变”的前提下,对厂房等遗址建筑进行外观、功能以及文化植入等方面的改造,吸引文化企业聚集从而演变为文化产业园区[9]。如今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工业遗迹保护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工业遗迹是老一代工人阶级奋斗和拼搏的真实凭证,保护工业遗迹就等于保护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而保护工业遗迹最好的路径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变废为宝,这样才能避免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节省了高昂的拆除费用。
老厂房承载的文化意义和自身独特的工业时代建筑风格、工厂特色器械遗存都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10]。工业遗迹一般占地面积较大,而且交通便利,紧邻主要的运输公路,甚至还有铁路遗存,并且各种车间和仓库建筑、供水系统等设施,都是极为珍贵的工业文物。这些设施经过巧妙合理的修缮和改造,都能变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工业文化遗址乐园。这样的遗址乐园将会极大地区别于自然景观和古代遗址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能引起老一代工人阶层的情感共鸣,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无比合适的场景,年轻一代也将会在探索工业遗迹的过程中不断找到新的兴奋点。所以,工业遗迹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将会给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塑造城市面貌的独特性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的潮流。工业遗迹的改造和利用,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等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工业遗迹的改造和“功能再生”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潮流。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认识到工业遗迹的综合价值,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条工业遗迹保护和利用的特色之路。比如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意大利都灵工业遗迹公园、英国铁桥峡谷、美国伯利恒钢铁厂遗迹公园等,都在各自城市的文旅产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些案例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3.3.1 作用一:提供了新的资源和载体 这些废弃的厂矿遗址记录了各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承载着各个城市的历史记忆,镌刻着时代变迁的痕迹。通过保护性开发和功能再生,这些工业遗迹会成为“文旅+城市记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载体。从众多改造和利用的成功案例来看,工业遗迹的“功能再生”在规模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方向,比如特大城市在项目改造中更加侧重金融和房地产业态的植入,多数一、二线城市则将它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的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而中小城市则注重发挥工业遗迹作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而对城市“文旅经济”的发展起到的拉动作用等等。
3.3.2 作用二:带来了新的场景和体验 工业遗迹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资源,成了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了解过去工业文化,并具有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场景。这不仅留住了城市的记忆,还为人们带来了文化旅游的新体验。“文旅+城市记忆”新模式可以参照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文旅融合优势来创造性地保护和改造国内大量的工业遗迹,打造成为各地区和不同城市的文旅产业新平台,创建更多独具魅力的“网红打卡点”,创造性地打造城市IP,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新平台,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
3.3.3 作用三:增加了新的主题和内容 在工业遗迹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爱丁堡艺术节、圣保罗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等国际艺术盛会的成功经验,来策划当代艺术节或“艺术双年展”,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路,吸引世界的目光。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特有的工业遗迹资源,建立拥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中心、当代美术馆、画廊、工业历史博物馆、明星工作室、影视城、高端民宿、特色餐厅、VR体验馆、时尚文化集市、创意孵化园等现代产业聚集地,开展工业特色旅游、艺术展览、沉浸式体验、少儿研学、大学生设计大赛(包括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动漫设计等等)、举办国际电影节以及颁奖仪式等,用创新的思维来推进“文旅+城市记忆”模式的运行,以拉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明城市的建设。
3.3.4 作用四:创造新的商机和效益 文旅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的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近年来,新型文化消费业态、新型消费模式、新型场景频现,“文旅经济”发展正呈现出新趋势与新机遇。如何把握趋势、抓住机遇,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消费升级将成为各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各项政策优化调整后,新型文化消费业态如何适应新形势,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工业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在“文旅+城市记忆”模式中将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商机和效益。
工业遗迹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可以触摸的历史。它的改造和升级如果能保持原有肌理,修旧如旧,在改善升级城市景观的同时,可以唤醒时代的记忆。其利用与开发遵循“城市记忆”的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以及三大特征,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案例,在工业遗迹进行功能再生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最大限度地拉动地方经济,提高城市生活品味。这样在丰富“文旅+城市记忆”模式内涵的同时,开创环保、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