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晴,张婷婷,卢艺嫦
(1.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2.菲律宾永恒大学 研究生院,菲律宾 马尼拉 1740)
2021 年1 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立足“十四五”,在深入实施“百年计划”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同年4月,在陕西西安举行的2021年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工作部署报告中提到:抓好教育教学“新基建”,在确保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智能化发展[1]。第三届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于2021 年11 月在北京召开,吴岩司长发表主题为“《抓好新基建迈向高质量》——大力推动慕课与在线教学创新发展”的主旨报告,提出中国教育四个重要发力点,鼓励在线、混合式等多样性教学类型,鼓励高校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探索适合学生学情的授课模式[2]。因此,结合本校英语读写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特点,基于“慕课+微课+课堂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国际化创新外语人才。
建构主义,也叫结构主义,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经过杜威、维果斯基、布鲁纳等人的积极倡导与推广,日渐成熟。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此理论引入国内,获得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师和学生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
建构主义阐释认知的发展规律,形象描绘了学习发生、意义构建、概念形成、环境创设等学习因素。因此,在获取认知的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第一,强调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把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放在首位。它提倡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根据反馈信息形成对事物新的认知和看法。
第二,着重情境创立。建构主义重视情境创建,将各类情境有机结合,搭建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从而达到自我革新[4]。
第三,突出交互合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分享、互动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讨论和学习的优势[5],形成学习共同体。
第四,重设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支持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多模态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学生能不被束缚地完成自我学习和探讨过程,进而完成知识的构建[6]。
第五,协同各类资源。建构主义环境凸显了传统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容易脱离学生实际。而建构主义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配置、应用适合的资源,形成立体化、多样性的学习素材[7]。
第六,达成意义目标。建构主义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构建学生知识和达成意义目的为首要任务。因此,整个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任务展开,通过进行整合、同化和改造教学知识,使学生认知结构得以持续发展,进而达成意义目标[8]。
混合式教学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通过改进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它符合时代背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教师需在教学内容、活动安排、教学资源、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此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辨能力[9]。
第二,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多模态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巧妙融合,为学生打造一体化混合学习情境[10]。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能主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情境,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氛围。
第三,混合式教学为互动和协作提供了便捷。它搭建了学习社区,营造了高融合的学习环境,使社区内各主客体的交流互动成为可能[11]。
第四,混合教学不受空间限制,教学活动不再拘泥于教室和讲台,使得泛在学习成为主流形式。多样性、可选择的在线平台,为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真实学习场景,使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
第五,多学科、多层次、多资源类型的线上教育资源[12]有助于混合教学的开展。教师能建立丰富、海量、有序、关联的学习资源[13],使线上线下资源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形成生态、和谐的有机整体。
第六,混合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持续、深度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经过不断探索和凝练,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鼓励教师教学创新,提倡以“动态”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在未实施教改之前,“英语读写综合实践”课程情况如下:
“英语读写综合实践”是一门为英语专业生开设的基础必修课,“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课程的主旨和核心。课程在“读中有写”“写中有读”的教学策略下,通过增加语言输入,让学生将阅读中获取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书面表达能力;并通过加强读写联系,运用实践手段,将内化的语言知识输出,从而达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同时,多模态、多途径的教学资源也能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
本课程共48 个学时,分别安排在大二上下两个学期,其中上学期16个学时(8周,每周2学时),下学期32 个学时(16 周,每周2 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对开展混合式教学十分有利。
本课程将阅读和写作结合的读写综合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需善于观察语言现象,归纳素材的文化特征,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对事物和生活的独特看法。对于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来说,此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如采用读或者写的单一课堂模式教学,教学易流于枯燥。因此,亟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打造课堂,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主体地位缺失和创造能力不足。教师应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情也需要革新传统课堂教学,转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情,依托强大的现代化信息手段,我们采用了“慕课+微课+课堂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来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以期在教学材料、内容、活动和工具上让传统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在中国慕课网已上线的“英语读写进阶”课程,与线下课堂相互补充,为学生答疑、解惑,构成动态的混合教学,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反馈和正面评价。
教学目标为混合教学指明方向,教学材料为混合教学提供资源。教学目标可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教学材料分为观念和主题。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教学目标和材料示意图
3.1.1 教学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在“英语读写综合实践”课程中,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既注重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最终达成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总目标。其具体描述如下:
图2 教学具体目标
3.1.2 选用教材 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资源,是教学质量生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英语读写综合实践”线下课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读写教程》被选为指定教材。此教材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在内容编排上,主题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学会反思自我、发现真理。同时,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通过线上等方式补充英文类报纸和杂志等来源文章、各类视频和线上教学资源,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3.2.1 整体安排 在“慕课+微课+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明晰,教学重难点要突出。“英语读写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以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为基础,结合学生专四、大学英语四六级和雅思的考试需求,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念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文体写作输出能力。
3.2.2 具体章节 在线下课堂,以课本上册第162页project 6 “To narrate a story”为例,通过学习,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掌握词语句式,把握叙事顺序;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鉴别和赏析观点的能力;在价值目标上让学生形成公平、包容的人文观和人文情怀,养成自主探究习惯,培养协作、互助的团队意识。学生首先通过慕课自学了解记叙文叙事模式,面授时通过探讨找出故事叙事的6 个原则,最后通过微课加强记叙文写作学习与训练。由此可见,此章节内容不仅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来开展,而且将慕课、微课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为紧密。
混合式教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和形式的拘束,可以更加灵活地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让线上教学与线下课程的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校内文体项目、读写比赛、社会实践等扩展活动的协同开展,都能使教学活动实现泛在化和无边际化。
在“慕课+微课+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中,蓝墨云班课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互式使用体验。通过手机APP互动,可以快速实现手机端和电脑端的数据同步,达到实时共享的目的。以“蓝墨云+微信”为工具载体,在混合式教学中为师生打造了新型共同体。
图3 新型共同体
在实施了一学期的混合教学后,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评价[14],通过问卷星,收集学生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个人学习和教师教学四个方面的评价数据[15]。本次获得有效问卷100 份,采用Likert 五级量表,分别从教学模式(3个问题)、教学活动(4 个问题)、个人学习(5 个问题)、教师教学(5个问题)四个维度探讨本校“英语读写综合实践”混合式教学现状,通过SPSS软件分析,总体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946,接近1,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测量工具的可信度较高(见图4)。
图4 Cronbach信度分析-简化格式
效度是评价量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能真实反映出测量的结果和意图。测量时主要采用KMO和Bartlett 球形度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KMO值高于0.8,对应p值小于0.05,说明效度好,非常适合信息提取(见图5)。
图5 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
除对测量表进行整体信度和效度检测外,还对问卷四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为:
图6 四个维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梳理,发现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接纳度较高,均值达到3.603,三个问题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p<0.05),分析数据呈正态分布,说明混合式教学具有便捷性、实时性和共享性等特征。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内容安排恰当有序,构建了高效课堂,为学生学习带来了活力和动力。
在教学活动维度中,均值3.473 说明学生普遍认可混合教学活动。其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当数据分布比较集中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小,样本标准差较小。在个人学习维度的数据统计中,标准差值最低,维度Cronbach α系数最高。这充分说明在进行混合学习中,学生能基本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自我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对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表现,同学们普遍认为教师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紧凑,知识系统深入,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能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加深知识的掌握,教学能力良好,在讲练和实践环节,指导有方,让学生真正达到与理论的结合,能带来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感受和实际效果。
实践表明,“慕课+微课+课堂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优势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学生高度的接受和认可,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周期短、样本量少等。未来需结合学生学情特点,依托现代化教育手段,使混合教学落地实施,真正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