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探索

2023-11-30 08:38:40柴建华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跨境电商跨境育人

柴建华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传统外贸升级转型的新引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土中小企业,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开拓海外市场,国内高校也相继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和相应的跨境电商课程。作为“互联网+”新兴涉外专业课程,“跨境电商”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教学材料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深入挖掘“跨境电商”课程隐性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品牌出海意识,更好地推动带有中国文化符号的产品走向世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1.1 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

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属于“互联网+外贸”与外语的融合课程。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文学类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1]。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对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应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并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实践等核心能力的外语人才[2]。

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外语类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相吻合,学生需要通过熟练掌握外语、跨境电商操作等技能与国外客户进行磋商完成交易,应对交易中存在的产品质量、资金支付和交易主体信用等诸多风险[3],还要应对在与国外客户交往过程中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交汇与冲突。所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跨境电商”课程尤为重要。

1.2 体现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要求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要求下,高校教师要积极探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培养有坚定“四个自信”,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扎实的外语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4]。向明友也提出将中国文化理解、对外传播、立德树人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新内涵,为当前外语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提供启示[5]。在“跨境电商”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国情与发展成就,提升服务国家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断提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智慧。

1.3 践行“一带一路”文化融通的实践要求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们在强调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开拓现代化文化传播渠道,并打造国际化的文化传播平台。

跨境电商作为外贸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是指不同的交易主体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行磋商,并通过跨境物流完成交易的一种新型外贸与电商综合的贸易活动,即外贸业务电商化[6]。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为代表的B2B平台,以亚马逊为代表的B2C平台,以速卖通为代表的C2C平台以及直营电商D2C平台,已经成为连接中国文化、产品和世界的新桥梁。这些平台产品承载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理念和文化符号,并输出为跨文化的全球表达的中国名片,展示了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潜移默化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一带一路”的文化融通,实现国家软实力输出与企业产品出口双赢。

2 “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问题

不少研究已关注跨境电商课程中的思政教学。例如,蔡文芳以“跨境网店运营”课程为例,从哲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思政元素,具体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3]。魏芳则从跨境电商育人目标的角度,提出要深挖思政资源,精心设计课程,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育人[7]。杜艳红也提出相近的观点,从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职业本科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8]。还有研究从探索高职跨境电商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出发,提出以考核方式为主检验课程思政融合质量,以课程导入为先融入课程思政路径[9]。上述研究为跨境电商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参考,但在实现路径研究方面,总体上与其他课程思政建设相似,强调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考评体系等方面来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拓展空间。

2.1 挖掘思政元素不够充分

叶三梅等认为,课程思政实现路径要“把握契合点,避免千课一面”[10]。培养家国情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育人目标固然必不可少,但目前跨境电商课程思政在实际运用层面上较少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来挖掘思政元素,没有及时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一线跨境电商行业的最新动态,如在数字贸易升级背景下的商业规则制定等案例所体现出来的大国话语权、“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等思政资源还有待深度挖掘。

2.2 互联网新兴课程属性不够突出

也有研究从互联网新兴课程的角度,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探究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及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认为跨境电商是展现和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并提出跨境电商有助于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11]。作为跨境电商平台输入与输出的重要载体,产品文案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创作和运用是跨境电商企业的重要“阵地”,也是纯净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法律意识的思政触点,但目前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如何针对跨境电商课程的“互联网+”属性,寻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职业认同感的切入点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究。

2.3 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不够明显

从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跨境电商”课程对于学生的实操能力要求较高,更加侧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也观察到学生对通过平台实操、沙盘模拟实训等提高技能更感兴趣。但已有研究对思政元素融入实操技能、案例挖掘等方面分析较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较低。此外,在实训环节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上也存在不足,丰富高校实践育人的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效果不佳,以至于发挥课堂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因此,以跨境电商平台为媒介,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挖掘并运用课程思政元素,更加直观、具体、充实,案例也更加鲜活和真实,学生更易消化并反思,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3 “跨境电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要在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不断完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其“互联网+”课程属性,开展有效实训等来改进实现路径。以下以“跨境电商函电”课程为例来探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

3.1 挖掘课程隐性思政元素

“跨境电商函电”属于跨境电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使用英文函电在跨境电商平台进行产品推介、沟通服务等。课程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实践探索提炼隐性思政元素,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

例如,“Launching a New Product”章节里,可以通过选品案例分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还可以介绍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中国自主跨境电商平台,阐述中国外贸行业、跨境领域的发展,从而延伸到“一带一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新格局、贸易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Delivery Service”章节中,可从国家物流产业链快速发展延伸到“地球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物流包装选用延伸到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逐步融入思政元素,提升教学效果。

3.2 发挥课程“互联网+”属性

“跨境电商函电”与传统的外贸函电在写作内容和磋商方式上有着较大差异,因客户对象存在分散性和不确定性,主要侧重于线上贸易沟通的即时性和广告性,在教学中需更加重视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其“互联网+”课程属性更加突显。

在“跨境电商函电”产品发布章节中,可以通过产品文案撰写(copy writing)探索跨境电商品牌出海思政隐性元素融入的实践。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去挖掘并提炼相关产品的文化、品牌等中国元素进行情境教学。

以下以该门课程中两组互联网平台素材为例,探讨运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提升育人成效的路径。

素材一:选择以“tai chi uniform”(太极服装)相关产品作为出口商品,参考其他星级店铺优秀文案,让学生尝试去撰写文案。课上,以一名学生搜索到的产品文案(见表1)来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出在产品文案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有助于扩大店铺和产品知名度,提升销量。

表1 学生作品

素材二:在亚马逊平台上架的一款三国有关游戏增值产品“三国杀”。产品描述中介绍了中国古代三国故事,产品是以三国历史为背景开发的,海外客户兴趣浓厚,咨询留言、评价火爆,店铺业绩销量呈增长态势。

隐性思政融入: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承载中国元素的游戏产品日益受到海外客户青睐,直接推动了中国游戏市场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国元素吸引力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以上的案例,通过植入文案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品牌,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及训练,让学生掌握撰写技巧来展示好中国品牌,让他们认识到撰写品牌文案即是讲好品牌故事。这有助于树立中国品牌形象,也是践行课程政思政有效途径。

3.3 精心组织实训环节

实训教学对于“跨境电商”课程至关重要,教师可借助跨境电商实训平台,将职业道德、岗位技能和素养等思政因素融入“跨境电商函电”实训操作,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突出实践育人。

如安徽阜阳市阜南黄岗被称为“中国柳编之乡”。近几年,借助“互联网+”,黄岗柳编已经出口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品让学生深切感受“柳编的故事”,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在选品实训环节,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创业素养,还可以通过思考选择特色农产品和特色工艺品,拓广跨境电商业务产品范围,从而进一步推广中国特色农产品,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4 结语

综上,把握好课程思政新思维,通过运用跨境电商平台输入与输出的网络特点实现“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设计和植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引导学生树立品牌出海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品牌走出去,为建设“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跨境电商跨境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6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28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14
跨境电商与电子商务以及传统外贸电商的对比分析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20:34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12:31
“互联网+”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10:58
跨境直投再“松绑”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7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