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数字思政的运行机制研究

2023-06-01 20:43曹海燕杨玲玲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主体育人

曹海燕,杨玲玲

(东南大学 学生处,江苏 南京 211189)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重大任务的最关键一环,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要求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机制融合。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数字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整合全域式资源,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化建设。从宏观出发,为深入剖析新时代数字思政的运行机制,必须从统筹全局的高度审视其系统集成,关涉数字思政涉及的多方主体与多层次内容;从微观出发,为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新时代数字思政运行机制的丰富内涵,有必要细化剖析新时代数字思政运行全过程涉及到的众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三全育人”指向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基于“三全育人”的全域式与新时代思政的天然契合性,“三全育人”为新时代数字思政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基本框架与理论模型。“三全育人”这一思政育人理念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在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教督〔2021〕1 号)中,《方案》再次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三全育人”的内涵包括“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新时代数字思政相对应,“全员”主要涉及数字思政主体域的联通建设,“全过程”主要涉及数字思政时间域的贯通打造,“全方位”则主要涉及数字思政内容域的融通构建。因此,需要从原理到方法逐一分析数字思政的主体域联通、数字思政的时间域贯通、数字思政的内容域融通,探索“三视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后续的数字思政的具体运行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1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数字思政的主体域联通

多元主体融合的一致性,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互联模式的根本问题[3]。数字思政教育的主体十分广泛,既涉及包括思政队伍与育人导师在内的校内思政教育主体,也涉及包括学生家长与社会育人主体在内的校外思政教育主体;既涉及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线育人主体,也包括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线育人主体。就“全员育人”的主体域而言,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思政教育的不同主体之间有了更多的联通可能。思政教育的主体需要在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在准确划清责任边界的同时实现主体间的集成协同。

1.1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共同体意识构建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和传统时代相比,数字时代的思政教育主体应当需要更强的集体凝聚力与共同体意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对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实施共同体意识教育;但事实上,作为思政教育的供给者与传授者,思政教育主体的共同体意识构建同样至关重要。数字时代背景下,繁芜冗杂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要求思政教育主体之间加强信念与行动上的共同性,基于统一的思政教育共同体意识,共同助力思政教育的时代升级。

为了构建数字时代思政教育主体的共同体意识,需要在继续坚持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推动线下线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育人主体不断形成思政教育的共同体意识。互相沟通是情感加深的最佳方式,因此数字化的互动平台可以帮助思政教育的不同主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凝聚思政教育团结纽带、汇聚思政教育精神血脉,让每一位思政教育的主体都能以数字化方式感悟思政教育共同体的精神魅力。当然,思政教育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更多的是一个理念问题,因此先进技术的工具赋能主要是补充性工具,最关键的仍然是主体本身的意识自觉。

1.2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边界

在数字时代思政教育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新时代的数字思政教育应当是各个教育主体各司其职的过程。因而,不同的思政教育主体必须划清各自的责任边界。一方面,要明晰校内主体的不同层级及其责任。高校内部的思政教育主体按照层级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教学线的思政课程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二是校级管理线的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等育人主体,三是院级管理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育人主体。教学线的思政教育主体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活动,管理线的思政教育主体的职责主要在于育人活动。二是厘清校外主体的不同类型及其责任。高校外部的思政教育主体按照层级可以被分为两类:一是学生家长的特殊育人主体,二是实践创新创业基地、思想领航基地、文化育人基地等多类的社会育人主体。学生家长的职责主要在于实现家校联动,协助学校开展思政教育;其他社会育人主体的职责主要在于实现校企联动,协助学校拓展思政教育。

为了划清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边界,需要推动建设分级化管理的思政教育主体数字化办公平台。以校内思政教育主体为例,可以搭建课程班群组、科研群组、行政班群组等不同的功能群组及套件,通过高校专属可管可控的沟通协作群组及深度融合的应用套件丰富育人数据、实现校园群组与校园业务系统创新融合。一是提升业务融合能力,在行政班场景下,和辅导猫协作平台深度融合,打通业务流程、用户权限,在群组内提供场景专属能力,闭环业务管理;二是提高群组开放能力,提供群组校园特有身份权限、任务发布、一键审批、官方校园号接入等的开放能力,供更多的业务系统便捷接入。

1.3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主体集成协同

在数字时代思政教育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新时代的数字思政教育还应当是各个教育主体集成协同的过程。有学者提出,可以从要素协同、关系协同和空间协同三个维度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效应的理论模型,并从目标系统、调适系统和优化系统三个方面探寻产生协同效应的实施路径[4]。就数字时代思政教育主体协同的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协同。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同样是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互动的真正参与者。二是校内主体与校外主体的协同。思政教育不仅要实现家校互联,告知学生家长期末成绩单、学期报告、假期时间安排,也要实现校企互联,与社会各界一同构建社会实践与创新就业创业平台。

为了促进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主体集成协同,需要推动建设交互式交流的思政教育主体数字化互动平台。数字化互动平台可以完成信息发布、服务上架、办公协同等多种功能,各个思政教育主体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内容生产、问答、监督,突破时空局限、整合育人资源,构建人机互动、及时反馈、有求必应的交互式场景。

2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数字思政的时间域贯通

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铸魂工程,其开展并非某一时点即可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贯穿于其进入校园、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离开校园的每一个时间点。“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强调的即为思政教育在时间上的无时不在。在数字时代下,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的拓展更加使得思政教育的情境空间“时时可得、处处可及”,全域拓展的互联互通性,是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互联模式的显著特征。在时间维度上,数字思政的开展既需要注重单个时间节点的教育联通,也需要注重多个时间节点组成的周期跟进,进而在时间节点与时间周期的基础上开展长时预测,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化与转型。

2.1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节点联动

精准思政是在“精细”与“准确”有机统一的过程中科学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时机的精准判断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精准选择是精准思政的重要内涵[5]。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加精准地把握思政教育的时间节点,抓准时机精准选择适应不同时点的方法对学生加以教育。主要而言,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时间点主要包括以下节点。第一,在学生入校前,安排信息登记、智能选房、物品预订,智能选房等事宜,营造迎新“一人一画面”;第二,在进校时,保障院系报道、绿色通道、宿舍入住等事宜,做好入学教育,让学生即时感受学校的人文关怀;第三,在校内学习生活中,统筹学风建设、学生党建、学生社团、学工管理、团委管理、宿舍管理等事务,通过学生数据画像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第四,在毕业离校时,落实就业指导、离校管理、企业推荐、档案管理等工作,形成“毕业生纪念册”。

为了在技术上实现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节点联动,需要加强建设智慧式的数据赋能大数据后台与学生数字画像系统。当前大学都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学生事务管理系统等大数据后台,但基于大数据分析而形成的学生画像系统则较为欠缺。精准化的学情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6]。需要进一步围绕思政教育中的具体领域构建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创建大数据“学生画像”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最优发展方案进行精准供给,构建以“需求端”为核心的精准供给,实现常态化内容供给和特殊化供给,保障学生能够在每一个时间点均能受到完整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周期跟进

基于多个时间节点形成的是一段一段的时间周期。周期是一段较为平缓的时间段,对思政教育周期的总结可以为后续周期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一段周期内学生的思想行为可能会产生变化,因此在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节点联动的基础上,势必需要根据思政教育的不同周期对学生的教育加以周期跟进与调整。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周期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入学周期,此周期主要在于初步开展思政教育,熟悉学生的个性与需求;二是中间周期,此周期主要在于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三是毕业周期,此周期主要在于深化巩固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为了在技术上推动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周期跟进,需要聚焦学生“全业务周期”管理内容,推动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平台与学生成长评价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五育”内涵为评价指标建立“成长追踪”综合素质培育的评价机制。以综合表现、过程追踪、群体对照为数据基础,可以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的学生行为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教育和决策平台[7]。学生成长评价平台在尊重学生隐私、不违反法律法规等前提下精准识别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动态[8],进而持续追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育人水平。

2.3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长时预测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正在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若要更好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就必须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实现数字思政教育,可以依托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等的深度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各项思政教育数据要素进行采集、分类、归纳、整合,并构建起精准、敏捷、有效的思政教育信息处理系统,从而实现对高校“数字思政”教育资源的充分掌握与利用。

充分运用数字时代信息化技术,搭建“智慧式:数据赋能大后台”,围绕思政教育中的具体领域构建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在综合画像、精准资助、科学预判等不同层面开展数据应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数据平台,推进大数据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创新。

运用智慧化手段搭建数据模型,对未来某一周期内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推理,实现长效预警、长时预测。推动学生画像往“视”化走,创建“五位一体”大数据“学生画像”系统,为教育工作者全面准确掌握学生个体及群体特征提供量化参考。推动学生服务往“深”化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最优发展方案进行精准供给,为教育工作者推送相关学生的发展建议。推动学生预警往“智”化走,构建异常行为风险识别体系,研发智能预警系统,实现对风险事件的科学预判,推进教育管理的智慧化。

3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数字思政的内容域融通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数字资源的迭代更新更进一步地丰富了新时代数字思政的内容域的广泛程度。在“全方位育人”的内容域维度,一方面,数字思政的内容最终是要输送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群体之中的,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特性进行分众化供给和个性化调整,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制定分众化标准、对教育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并及时调整初步分众化供给方案,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数字思政的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数字思政教育需要落实信息聚合和智慧融通,以数字化推动全方位育人场景均衡、全方位育人科学评价,促进五育并举的发展。

3.1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分众化供给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更新变化较快,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因网络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获取碎片化、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而思想个性化、接触到大量多元文化而形成价值多元化以及越来越依赖网络社交而形成的社交行为网络化。在此背景之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不能很好地适应于当前学生的所需。所以,在数字时代下,思政教育要做好分众化供给,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针对性、精准地开展思政教育,形成思政工作多层次、广覆盖、大实效,为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符合他们特征的有针对性的内容,形成思政教育内容供给侧的良性输出。

“思政教育分众化”不仅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发展规律,更要体现思政教育的价值性,其实质就是要实现教育内容、方式的供给与教育受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之间的对接。分众化供给的实践,从具体路径上来看,首先要将受教育对象——即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输出不同的教育内容、依托不同的教育载体,按受众需求开展“分众化供给”的思政教育。这一过程之中,对于受教育群体的划分标准是尤为关键的。可以按照外显标准,对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个体习惯标准或是思维特征标准等进行区分,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心理特征和学习社交方式等因素,制定符合一定要求的分众标准。在数字融媒时代,媒介技术、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诸如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在进行教育受众群体的细分工作时,在质量和效率上都有所提升。“分众化供给”能够更好实现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有针对性,依据受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设置和调整符合学生群体具体需求和期待的培养方案,输出更容易被其接受和理解的思政教育内容。

3.2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个性化调整

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需要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及其无止境的探索中实现的自我[9]。在思政教育分众化供给的基础之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到整体性和个体性、一元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同时,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使得其个性化的发展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必须要在分众化供给的基础上,坚持“尊重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原则,在已有分众供给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同时还要注意防止某种个性、差异走向极端。当前时代信息丰富庞杂,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得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征变化更频繁、把握更困难,因此其思想状况也往往呈现出多样变动的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用数字模型、智能化机制来预测、描绘学生需求,剖析社会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及时调整初步“分众化供给”方案,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一是个性化把握学生个体状况。运用数字化技术动态追踪、把握和分析学生思想状态与行为习惯。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挖掘并分析学生的网页信息浏览习惯、消费购物习惯等信息,再通过算法进行精确分析,梳理数据样本并构建数据模型,从而梳理出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精准描绘学生画像,把握学生个体间的个性化差异,针对个体特征和诉求,概括出“分众化供给”下需要针对性调整的细节。

二是个性化调整教育方式方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传统思政教育中的优势方法同信息技术高度密切配合,增强数字思政教育的时代感。结合课程特色,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教育模式,打破时空限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回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增强教学交互性。把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以线上教育方式开展理论学习,用好动漫、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传播方式,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的教学方式方法走近学生。用好高科技高水平智能交互设备,以更为沉浸、更为生动的配套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现乐趣、设身处地。更有特色、更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能够在“分众化供给”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个性的思政教育方案。

3.3 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五育并举”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其是一个整体性的内容体系,旨在促进各类育人资源在更高水平上的优化配置[10]。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正式提出“五育并举”的方针。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在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是全方位育人实践中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对培养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显著成效。高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可以使得数字化在教学、学习、测试、评价和管理这五大教育环节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五育并举的发展,落实信息聚合和智慧融通,以“智慧+”推高、理细、落实全方位育人。

一是以数字化推动全方位育人场景均衡。五育之中的任何一个成分短缺或孱弱,都会使教育的整体功能受损,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不可实现[11]。当前,教育教学在硬件设施、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尚存在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平衡,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德智体美劳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化弥补资源配置的不均等、不平衡,足不出户参观教育教学场馆、随时聆听名师大家课堂、自主制定体质健康锻炼与监测方案等场景有了实现的可能,为全方位育人基础配置均衡提供可能性。

二是以数字化推动全方位育人科学评价。五育并举的效果同样是数字思政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探索通过智能数字化的手段,获取学生在德育活动、学生成绩、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方面的数据,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再通过算法和数据模型形成对个人指标体系的总结和群体指标体系的分析,实现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分析。以数字化推动全方位育人家校协同,借助融媒体的呈现和交互方式,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主体互联、资源共享、信息流动,家校双方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生个人成长特质等方面信息交流更通畅,育人主体参与者更为广泛,育人场域也可实现从学校拓展至家。

4 结语

数字技术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新时代数字思政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把握数字思政的运行机制。在此,“三全育人”为新时代数字思政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模型与思考进路。为顺应“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论进路,新时代数字思政同样需要实现主体域联通、时间域贯通与内容域融通,以此推动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型数字技术的机制融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