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丽
【关键词】《陋室铭》;陋;鄙小;安贫乐道;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居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三大主题之首,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是内容的明确化。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修身正己”,《陋室铭》和《爱莲说》合编,意在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前者为“安贫乐道”,后者为“清峻高洁”。《陋室铭》被编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其中的“陋室”大多被解释为“简陋的屋子”,这客观上导致教学解读浅表含混,进而使《陋室铭》“安贫乐道”的君子之德被标签化,削弱了该文美德教育的价值。为此,笔者从分析教材注释入手,运用训诂方法,落实关键字“陋”的训释,为深入解读经典、重构教学内容提供借鉴。
一、《陋室铭》常见教学解读与教学内容择取的问题
《陋室铭》的常见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陋室不陋”、用典(诸葛庐、子云亭)的意图来解读“安贫乐道”之旨。请看如下两个教学案例(摘录):
案例一
从哪些角度可以看出“陋室不陋”?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体现自然环境的清雅。(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突出朋友交往的儒雅。(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突显生活情趣的高雅。(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展现出生活姿态的优雅。
为什么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渲染烘托“陋室不陋”。(2)以诸葛、扬雄自比,说明自己的才华、陋室也不亚于他们,《陋室铭》写成,必定也可以流芳百世——“惟吾德馨”!(3)又借“孔子云”自况,陋室不俗啊!其间的自得、自傲,可见一斑。[1]
案例二
(1)品读课文,感受“陋室”之“陋”,体会作者境况。
师:这篇文章题目叫《陋室铭》,请问哪些语句写出了“陋室”的“陋”呢?
…………
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的房子只有一间,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没有办法摆设华丽的装饰品,当然作者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品。从这句也能看出“陋室”的“陋”。
(2)研读课文,感受“陋室”不“陋”,感悟诗人“德馨”。
师:你能从文章的哪些句子读出主人品德高尚?
师:……(作者)也希望自己在政治上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在文学上能够像扬子云一样万古流芳。
师:……这样荒僻的地方,这样简陋的房子,刘禹锡却不以为苦,反而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它,认为这是一个幽雅的居所。作者之德馨由此可见。[2]
以上案例通过分析“陋”与“不陋”理解主旨“惟吾德馨”,教学内容主要有:(1)陋室陈设简陋、少有人来,故称“陋室”;(2)陋室有“四雅”,所以不俗、不陋;(3)陋室主人以诸葛亮、扬雄自比,心怀大志、品德高尚,所以不陋。
上述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案例一通过陋室“四雅”证明陋室不俗,然而雅俗是审美问题,《陋室铭》关注的是穷通问题,教学解读不能以“俗”释“陋”、以“雅”驳“俗”;第二,案例二对陋室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来自主观想象;第三,案例一把“君子之德”释为对“雅”的追求,案例二认为还包括建功立业之志,失之偏颇。更有不少解读止步于“高尚的情操”,至于“君子之德”如何“高尚”,则含糊了之,并未追问。
上述问题与语文教材对“陋”字的片面训释有关。叶圣陶先生在1962年就曾强调教材注释一定要准确:“凡教课之际宜令学生明晓者,注之务期简要明确。所注虽为一词一语一句,而必涉想及于通篇……必不宜含糊了之,以大致无误为满足。注若含糊了之,教师亦含糊了之,而欲求学生之真知灼见,诚为缘木求鱼矣。”[3]诚如通常所认识的,“惟吾德馨”为全文主旨,但“陋”才是全文根脉,它撑起“陋室”的每一个特点——《陋室铭》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君子仕途不顺时该如何自处。刘凤岭提到:“学习《陋室铭》非抓‘陋不能显其表象,非抓‘德馨不能见其深意。”[4]遗憾的是,《陋室铭》的教材脚注一直将“陋”片面解释为“简陋”,把多向度的“陋”限定在居室陈设的单一向度之内,间接導致“有仙则名”之“名”、“无丝竹之乱耳”之“丝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诸葛庐、子云亭”的训释失当,进而消解了行文意脉,最终降低了《陋室铭》的思想深度,使“君子之德”标签化。
二、《陋室铭》中“陋”的三重含义:小、远、贱
《陋室铭》一文中“陋”有三重含义:卑陋、空间狭隘,僻陋、远离庙堂,贫贱、地位低微,非仅指陈设简陋。下面通过三处教材注释的分析来说明“陋”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有仙则名”,注②:名,出名,有名
此句“名”为“大”义。《礼记·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郑注曰:“名犹大也。”《庄子·人间世》“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高、名并举,郭庆藩注为:“名,大也。”“名山大川”中名、大对举,“名师硕儒”中名、硕对举,名皆“大”义。用例很多,如“名丘”是大丘、“名都”是大都等。
“陋”和“名”意义相反,指狭隘卑小,尤指屋舍卑陋。《说文·阜部》曰:“陋,阨陿(即隘狭)也。”《楚辞·东方朔〈七谏〉》“凌恒山其若陋”,王逸注:“陋,小也。”宋人汪应辰《文定公集·陋室铭》曰:“是室也,仅足以容膝,其陋矣哉。余之处是室也,固宜而名之以陋也。”说室小仅可容膝,本就应该用“陋室”来命名它。再如,白居易《三年冬随事铺设小堂寝处稍似稳暖因念衰病偶吟所怀》:“小宅非全陋,中堂不甚卑。”文彦博《次韵留守相公》:“昔日相君曾降顾,常忧蜗陋不容车。”陆游《感怀》:“我居一何陋,举手屋可扪。”
“陋”的第一重意思指屋子狭小。《陋室铭》以山水起兴,直言陋室之小,由空间特征引入。正如小山有仙则谓之名、浅水有龙则谓之灵一样,住所不以高大华美取胜,君子蛰伏于陋室,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上”一“入”,写陋室的勃勃生机,作者尽享自然之趣,可谓窗虚乾坤大,室小天地宽。
2.“无丝竹之乱耳”,注⑩:丝竹,世俗的乐曲
针对《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人们提出“丝竹为什么会乱耳”的问题并作了讨论。乔俊杰、马玉山以为字误,当为“有丝竹之乱耳”,好与下句“无案牍之劳形”相对。[5]蒋民胜称此类说法“令人喷饭”“改一字则致残”。[6]
回答这个问题,须先明确词义。现行教材释“丝竹”为“世俗的乐曲”,似乎乱耳乃因其俗。杨文贵比较了“世俗乐曲”和“官场乐曲”的差异,认为将“丝竹”释为“官场乐曲”更符合语境,用来指“宦海中被迫迎来送往、躬迎吹捧的那种令作者烦厌的生活”。[7]此说极是,这里补充一点词汇学佐证。
丝竹是管弦乐的总称,在唐代是雅乐的代表,在文学作品中常暗指帝京、庙堂。上古雅乐推崇金石,丝竹地位不高,汉末音乐审美从以金石为代表的庙堂雅乐向以丝竹为代表的文人雅乐转型。韩伟指出:“东汉末以金石之声为代表的宫廷雅乐,或者说乐悬制度受到了毁灭性打击……魏晋史志中被广泛提到的‘新声,当是符合时代气息,以丝竹之声为主的时代新乐。”[8]因此诗文中不乏“丝竹”与粗鄙、原生态音乐对举的用例,如《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是一首贬谪诗,抒发江湖沦落之悲和京都之思,对酷爱音乐的白居易而言,丝竹在一定程度上即京都。
这里体现了“陋”的第二重意思:身份微贱。《慧琳音义》卷三十二“丑陋”注引《考声》云:“陋,贱也。”古代边民居深山幽谷、穷街陋巷,“陋”由此引申出微贱义。用例多见,如《汉书·循吏传序》:“繇仄陋而登至尊。”师古注曰:“仄陋,言身非正统,而身轻微贱也。”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陋室铭》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将“丝竹”与“案牍”对举,前者指宫廷雅乐,喻贵族礼仪;后者言官府文书,指烦冗公务。刘禹锡虽谪居和州,屈居下僚,但远离权力争斗,摆脱繁文缛节,不用为公务操劳,“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琴书为伴,清闲自在。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注:⑿⒀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文末用诸葛亮、扬雄的典故,注释⑿⒀仅按字面直解,虽提示了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都是贤士隐居之所(“不陋”),但并未留意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共性。
上古以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为中国,其他四方称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由汉而唐,湘澧、巴蜀、淮泗等地早已今非昔比,但因为南北风土迥异,更因为唐代重京官、轻外任,逐臣外放近乎等于宣判政治生涯的结束。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职,辗转巴楚,回京似乎遥遥无期。他在《读张曲江集作》中对张九龄为相时“放臣不宜与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地”[9]的建议大力吐槽了一番,另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之句,抒发长期被贬蛮夷之地的愤慨心情。
刘禹锡的陋室是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824—826年)的居所,他在此地的情形新旧《唐书》未载,但做朗州司马时,“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10]。由夔州调任和州,虽地处江淮,离京都近了一些,但和州风俗受吴楚影响很大,《和州刺史厅壁记》称此地“女工尚完坚,男夫尚垦辟。市无嗤眩,工无雕彤”[11],民风淳朴,物产粗陋。在“远守藩服”的放臣刘禹锡看来,和州与朗州、连州都是远郡贬所、疫疠之乡,并无太大不同。
因此,《陋室铭》举诸葛庐、子云亭与陋室作比,结尾又引“子欲居九夷”的典故,皆非随意为之。孔子儒道不获推行,失意而欲隐居东夷;诸葛亮虽隐居南阳隆中,但心怀天下、静待明主;扬雄隐居成都,潜心撰写《太玄》——这三处贤士隐居之处与刘禹锡的贬谪处所大致相合。
这里反映了“陋”的第三重意思:僻陋偏远。用例常见,如欧阳修《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梅尧臣《送祖择之秘丞知海州》:“勿云海滨陋,岂无彼黔黎。”僻陋义还常隐含无礼的意思,前引《论语·子罕》谓孔子打算到九夷隐居,别人问他“陋,如之何”,东夷蛮荒僻远,不懂礼义;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以礼义教之,受教而化,自然就不再僻陋了。诸葛庐、子云亭因主人的才德而声名远播,劉禹锡的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暗合“君子居之”之意,“何陋之有”?
《陋室铭》紧扣三重含义(小、远、贱)写陋室之“陋”,同时又逐一批驳,写室之趣、人之贵、己之逸,“陋”与“不陋”桴鼓相应,构思极为巧妙。正如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六所评“句句将‘陋字翻案”:
此铭首以山水四句唤起“陋室”二句。“苔痕”“草色”二句,状陋室之趣。“谈笑”“往来”二句,言交接于人者贵。“可以”四句,言所足于己者逸。“南阳”二句,言可以比南阳之庐、西蜀之亭,而不为陋也。[12]
三、《陋室铭》的主旨和行文意脉
《陋室铭》以山水起兴,引出主旨句“惟吾德馨”,通过对“陋”字三重含义的反驳,再引诸葛庐、子云亭为证,以“何陋之有”作结。因对“馨”语意指向的理解不同,“惟吾德馨”的解读有两种。一是“德馨”说。吴楚材《古文观止》随文注曰:“有吾德之馨香,可以忘室之陋。”[13]教材脚注④与吴评同:“只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二是“室馨”说。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曰:“吾德之能使陋室馨。”[14]吕茂峰、王虎曾有过讨论,认为此句节奏当作“惟/吾德/馨”,意为因为我的君子之德,陋室将会像诸葛庐、子云亭那样美名远扬。比照起句的语义结构,“山不在高,有仙则(山)名”,“水不在深,有龙则(水)灵”,那么下句意为“室不在华,有德则(室)馨”。二说相比,以“室馨”说为上。
末句明用《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典故,暗用颜回“陋巷”之意: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隐居于僻陋之地,不以为忧反以为乐的贤士,当首推颜回。刘禹锡借孔子之言,合颜回陋巷之意,以证孔颜之乐——周敦颐、程朱所谓“孔颜之乐”,即儒家之“道”,亦即刘禹锡的君子之德:君子固穷、安贫乐道。
永贞革新失败后的刘禹锡,不仅要承受23 年的贬谪流离,更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曾被誉为宰相之器的一代奇才,反被斥为依附权贵的褊狭小人,“人嘉其才而薄其行”[15],一时之间似乎犯了众怒,亲朋疏远、群起而攻,唐宪宗不仅将他贬至远郡,且有“逢恩不原”之令——革新失败后的刘禹锡遭受的正是“举世非之”的精神磨难。我们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陋室铭》,理解刘禹锡的自警自戒:他是在提醒自己,越是困厄蹉跎,越要守节不移、潜心向学。潘军曾说此文表达了失意文人的精神操守:“以君子的敬德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16]此说颇为切合铭文的本意。
这样我们就可以梳理出《陋室铭》的行文意脉:以孔颜之乐为起点,以诸葛亮、扬雄自比,紧扣“陋”的三重含义行文,以“惟吾德馨”之志自警自勉。一方面是陋室“三无”:先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起興,它狭小逼仄,不轩敞华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主人不居高位;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它位置僻远,不在政治中心。另一方面是陋室“三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绿草为饰,有自然之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良友同道,读诗书、重礼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有空闲,散淡自由、闲适自得。“三无”铺陈陋室之“陋”,“三有”铺陈“安贫乐道”之德。短短81 字,却针脚绵密,令人读之不尽、回味无穷。
四、“陋”三重含义的关系以及“隐”义
《陋室铭》中的一个“陋”字,怎么会有“狭小简陋、偏僻鄙远、卑微低贱”三种译法、三重含义呢?符淮青讨论词义分合现象时曾说:“表性质、状态的词有不少意义只适用于某种特定对象,在确定义项时,就出现了侧重于意义有不同的适用对象而分,和不强调这个差别而合的差异。”[17]其实,《陋室铭》之“陋”的多重含义是在物理空间、地理位置、社会身份等对象语境下的具体用法,属于词义因适用对象而分的现象。若不强调对象差别而合的话,都是“鄙小”一义。
《说文·阜部》:“陋,阨陜也。”段注曰:“‘阨者,塞也;陜者,隘也。部曰:‘隘者,陋也。然则陋与隘为转注。阨陜者,如边塞狹隘也。故从。引申为凡鄙小之称。”
《说文》段注谓“陋”由边塞阨陜(隘狭)义引申为“凡鄙小之称”,是极为准确的。陋、隘转注互训,“陋”本义为边塞狭隘,词义泛化为凡“鄙小”义。“陋”之“鄙小”,不仅有“小”义,还有“远”义、“劣”义,用来形容鄙远僻陋之地条件简陋、水平低劣等事物与现象,如《淮南子·修务训》“生于辟陋之国”,高诱注:“辟,远;陋,鄙小也。”在具体语境下,空间小称狭陋,位置偏远称僻陋,物质条件差称贫陋,身份低贱称卑陋,见识短浅称愚陋,都是由“鄙小”义引申分化而来的。《陋室铭》的教材注释仅指出“简陋”义,而忽略了它空间狭窄、位置僻远、主人地位低微等意思,使得此文“托物言志”所托之物与作者自身的相似性变得模糊含混。
五、《陋室铭》教材注释和重构传统文化课堂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教学建议”要求:“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8]《陋室铭》紧扣孔、颜典故,表达刘禹锡的自勉、自戒,结构精巧、生动鲜活,为“安贫乐道”的君子之德确立了一个空前饱满的意象,后人提到隐士居所,总会想到“陋室”。不仅如此,永贞革新的失败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很长一段时间内刘禹锡处境艰难,直到宋代他仍被视为道德卑劣之辈。《陋室铭》是刘禹锡对失意人生的有力反击——做自己。北宋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曾感喟说: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才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耳![19]
对刘禹锡、柳宗元等在困厄中顽强坚韧的品格给予了极高评价,可谓异代知音。先贤们身处逆境,矢志不移、不随波浮沉的精神,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学《陋室铭》,应把它所承载的君子之德作为核心教学价值,准确理解关键字词,切实把握文意,让课堂言之有物,文化传承才能落到实处。综上,教材注释与教学内容重构的建议谨列如下:
《陋室铭》教材注释修改建议:(1)“陋”当释为“鄙小”义,“陋室”为位置偏远、空间狭隘的房子;(2)注释②改为“名,大也”;(3)注释⑩改为“丝竹,庙堂之乐,这里指官场迎来送往的烦冗礼仪”;(4)注释⑿⒀补充相关文化知识。其他注释的问题前文已述,不赘述。
教学解读首先要注意铭的文体功能,明确《陋室铭》是刘禹锡的自警之作。教学此文,建议把君子之德的传统文化传承作为核心任务。教学内容可以从“陋”的三重含义入手,紧扣陋室“三无”“三有”,梳理行文意脉,比较陋室与作者的相似点,体察作者的贬谪心境,深入体会安贫乐道、坚韧顽强的君子之德,重构传统文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