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玖江 荣维东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编写建议;国家事权;促进学习;语文知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以下简称“新版建议”)“从教材的性质、价值、功能、要求、选文、体例、呈现方式和技术等方面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1],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教材编写建议”(以下简称“旧版建议”)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新版建议与旧版建议相比,到底出现了哪些变化?具有怎样的内涵?如何落地实施?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作深入的解答。
一、主要变化
从篇幅上看,旧版建议正文有600 余字,而新版建议正文有近1200 字,几乎是前者的两倍。新版建议和旧版建议都细分为10 条展开,但在内容上并不一一对应。下面主要从修改部分和新增部分来分析新版建议的主要变化。
1. 修改部分
旧版建议中的以下五处在新版建议中作了修改:“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改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改为“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改为“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改为“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区域教育实际,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调整、开发的空间”。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課程中的运用”,改为“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
2. 新增部分
通过仔细比对,新版建议的每一条都有新增内容。
第1条新增“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
第2 条新增“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
第3 条新增“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第4条新增“要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
第5 条新增“教材编写要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要通过学习任务的综合性、挑战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体现同一个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要根据6 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通过目标取向、文本选择、学习实践活动方式等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色;也可设置关联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同一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这一整条都是新增的。
第6 条新增“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第7条新增“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精选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段适应性的典范作品,以整本书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基础,让学生逐渐建构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经验;教材要组织和选取原著部分文本和辅助性阅读材料,创设综合型、阶梯式的学习问题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理解和评价能力。其他学习任务群阅读材料的选择也要适当兼顾整本书”。这一整条都是新增的。
第8 条新增“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有机组合选文及辅助性学习资源,循序渐进地设计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体现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整条几乎都是新增的。
第9 条新增“教材编写分为‘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种版本。‘五四学制六年级教材体例、要求等应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生活特点”。
第10 条新增“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发挥传统纸质教材和线上学习资源各自的优势;创设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机会,引导教师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下面通过一个表格呈现部分重要关键词分别在新版建议和旧版建议中出现的次数(见表1)。
此外,还有很多内容旧版建议有,但新版建议没有,如旧版建议第10条中的“教材编写应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由于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因此兹不赘述。
二、内涵解读
新版建议为什么会有上述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什么内涵?它有哪些政策背景和理论依据?下面我们尝试作一番解读。
1.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近年来,我国对教材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2019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等三个教材管理办法。研究发现,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教材反映国家社会政治制度性质,教材承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教材传递主流和权威知识与价值,教材兼顾不同地域和学段学科的差异。[2]《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3]。因此,作为统编教材的语文教材就要落实意识形态教育。这也就决定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第七条修改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4]据此,新版建议要求“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2. 基于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最直接的依据当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对此,我国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文件都有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5];《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也指出,“国家课程教材依据国家课程教材建设规划、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6];《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教材编写”部分也强调,“教材编写须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语文教材编写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新版建议第4条和第5条之所以用大量篇幅规定学习任务群的安排落实,是因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乃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崭新内容,6个学习任务群组织呈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而新版建议就必须落实这些课程内容。同时,“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健全人格”,“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也是新课标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也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明确要求。总之,新版建议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教材编写建议中去。
3. 教材编写要促进学生学习
在新版建议中,“学习”这个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多达26 次,远远超过旧版建议的6 次。具体包括:学习任务,学生学习,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问题,学习实践,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学习兴趣,语文学习,学习任务和活动,线上与线下学习等。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教材理论认为教材应当向学材转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者指出,“‘学材时代,‘为了学习理应成为教科书设计编写的首要考量,进而充分发挥教科书在支持学习者学习上的核心功能”[7]。乔晖认为语文教科书从“教材”到“学本”的编制路径选择包括要遵循“学的逻辑”的教科书编制理念,指向学习者能力的策略选择,极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架。[8]其实,这内在更为宏大的理论转型背景是教学要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材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新版建议如此重视学习也源于“语文学习任务群”本身,毕竟在新版建议中“学习任务群”就出现了6次。
4.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整本书阅读
义教新课标提出的6个“学习任务群”就包括整本书阅读,新版建议用一整条来谈整本书阅读,强调“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可谓是前所未有。这在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教材编写建议中都是不曾有过的。其实早在20 世纪,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国文教材要“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9]。如今,整本书阅读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语文课程标准,顺利实现了课程化,但这还不够,还要实现教材化,也就是要进入语文教材中,这样才能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尽管以前的语文教材中就有《名著导读》的栏目,但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还做得远远不够。而新版建议强调“创设综合型、阶梯式的学习问题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理解和评价能力”,就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良好的抓手。笔者认為,只要语文教材设计出了丰富多彩的整本书阅读的问题和活动,学生就能更好地将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也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研究者也指出:“要有效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读下去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强整本书教材建设。”“把教师从耗时费力的通读指导中解放出来,由整本书教材来承担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任务。”[10]
5. 教材编写要适应互联网时代
在新版建议中,出现了“媒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信息化、线上”这些词,而旧版建议中只出现了“现代教育”这个词(1次),对比极为鲜明。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下数字教材、电子教材研究和编写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课标在很多地方对此都有所要求,如课程理念强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课程目标要求“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课程内容要求“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甚至还在教学建议部分专门用一条来突出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新版建议如此强调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三年多来,线上语文教学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这就促使语文教材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能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教材。语文教材只有设计出更完善的信息化内容,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
三、实施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11]。然而研究发现,“多年来,由于教育科研工作的严重滞后,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更为薄弱,造成语文教材改革工作进展缓慢,成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之一”[12]。这不禁引人深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选编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目标能否顺利达到。当前我国的语文统编教材几乎还是文选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包括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四类,这似乎已经很完备了,但其实不然,因为广大语文教师普遍不知道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用什么去教”“怎么教”。当下新版建议为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南,有利于推进我国语文教材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针对新版建议的实施,我们择要提出如下四条建议,供语文教材编写和修订时参考。
1.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这些最新要求必须落实到语文教材编写和修订中。《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中小学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实行政治审核,重点审核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标准要有机融入教材内容,不能简单化、‘两张皮;政治上有错误的教材不能通过。”[14]语文是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学科,研究表明:“语文课程从来不是价值无涉的领域,而是受到意识形态强烈影响的领域。百余年来,我国语文课程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一直存在。”[15]这就要求语文教材编写和修订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参考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书。
如新版建议所述,语文教材编写还要继承和弘扬“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选文要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体现出昂扬向上、积极健康的思想,有正确的意识形态。在精选进入语文教材的文本时,要特别注意审查其暗含的价值观。义教新课标把“文化自信”列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四个核心素养之首,“用‘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注重‘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和育人导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语文课程内容”[16]。因此,编者要参考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含有“三大文化”的相应文本纳入语文教材。
2.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教材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确保新课标提到的所有要求都能在教材中得到落实,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特别是新课标呈现出来的全新内容,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学段要求的结构、“三大文化”、“语文学习任务群”。这就需要语文教材编者运用教材编写专业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将新课标的内容转化成适宜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材内容,明确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等。尤其是如何把6个“学习任务群”特别是整本书阅读有机安排到语文教材中,如何体现它们在不同年级的层级序列,如何使它们尽量不重复交叉,如何把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整合进学习任务群,还是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只要语文教材真正依据新课标,全面落实新课标,那就基本上能提供合宜的教学内容,既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可以指导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便于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可以说,与课程标准不一致的语文教材,是不完整的语文教材,甚至是不合格的语文教材。研究发现,“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理想境界,是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国外的许多语文教材,在‘教学化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他们的一些教材,甚至做到‘使教师无须备课”[17]。什么时候语文教师能拿着语文教材直接进教室授课了,就说明语文教材编得非常成功了。
3. 树立“促进学习的教材编写”理念
教材编者要抓住“语文学习任务群”重视学生学的契机,牢固树立“促进学习的教材编写”理念,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编写和修订教材,使语文教材成为真正的学材或学本。这就需要编者将新版建议出现频率最高的“学习”落到实处,尤其是“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有机组合选文及辅助性学习资源,循序渐进地设计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这里提到的“支架”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创新和亮点,必将给语文教材带来革新。在翟志峰、董蓓菲研制的中学语文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中,“学习设计维度强调围绕学习任务设置情境和支架”[18]。
有人可能会问,若教材都变成学材了,那将教师的教置于何地呢?事实上,只要知道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師围绕学生的学习来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样教师就能当好指导者。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学懂了、学会了、掌握了,教师的教学也就成功了。很多时候自主、合作、探究等理想的学习方式未落到实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材没有提供这样的支持。试想,若教材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何谈起?
从根本上说,语文教材编写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长期以来,绝大多数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都把重心放在了教师身上,而轻视了学生。在语文课堂特别是所谓公开课、比赛课上,也缺乏对学生的关注,这无疑偏离了教学乃“教学生学”的本义。要知道,无论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手段和艺术,如果学生没学到东西,那么教学就是徒劳的。须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其实,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是一个有序连贯的整体,以学生为本要从语文课程和教材开始。笔者认为,判断中小学语文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学生能否不依靠教师讲解而依照教材一步一步地自学。学生拿到语文教材自己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也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
4. 呈现必不可少的语文知识
新版建议没有出现“知识”“概念”,这是一点小小的遗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9]。近年来,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大批人才付出了无数艰辛的劳动,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语文知识,倘若我们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又何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可惜的是,“在语文教育界,至今还弥散着一种‘反知识的舆论”[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教科书要“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1],《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也鲜明强调,教材编写修订应“准确阐述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选择科学适当,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类别、覆盖广度、难易程度等”[22]。在翟志峰、董蓓菲研制的中学语文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中,“内容选择维度着重对所选知识和选文的评价”[23]。王荣生也认为,“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概括性的语文知识,而不是一篇篇课文中的具体细节”[24]。
目前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设计了语文要素,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语文要素是指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要素”[25],但这种语文要素远远不够。语文教材编者一方面要将新课标研制的知识悉数呈现在语文教材中;另一方面要抛弃门户之见,将新课标中没有但又对语文学习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知识以合适的方式纳入语文教材中。特别是要在语文教材中把知识光明正大地呈现出来,就像数学教材中的定理、公式那样。其中最重要的知识无疑是语文课程大概念。
一般而言,语文课程大概念就是最核心的“听说读写视”的知识,包括原理、策略、技能、方法、态度等。语文教材编写应以这些大概念为骨架或中心,再配以选文作为血肉或内容。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与其他学科课程教材中的文章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语文课程大概念才是语文学科专业的核心内容,才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才能保证语文学科的专业地位。现实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之所以要么随心所欲地教,要么乱教一通,要么以考定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教材没有为教师提供科学、专业、有效的大概念。只有语文教师老老实实教这些大概念,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独立地“听说读写视”——将这些大概念迁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语文教师本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关键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形成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明确了、具体了、足够了,能有效减轻语文教师的备课负担,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