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蔓 漆小莉
摘 要: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任,但从现实发展来看,还存在招生形势严峻、软硬件设施配置不均衡、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围绕当前国家和云南省高质量发展需求,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 新型学徒培养 “技能+创业”
课 题: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技工院校省级课题研究项目“技工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校企合作、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职教+产业”双轮驱动,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政企合作,破解了招生难、就业难、师资难和教学设备落后等发展阻碍。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学校以2022年云南省技工院校省级课题项目研究为契机,通过研究式实践,探索并构建一种合理的、适应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校企一体、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校企一体育人
建立专业教育体系,根据行业、产业、企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企业前置参与培养,创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工技能研修中心、企校联合培养新型学徒指导委员会、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共享中心、技能大师研讨论坛等育人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学生技能评定,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共同分享技术成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成长效机制。
(二)产教深度融合
结合云南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职教相关实训产业发展。紧跟行业和产业需求发展专业,把专业建在企业一线,利用引企入校、引企驻校、企业新型学徒培养等方式,建好用好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把教学前移到产业一线的专业岗位, 依托企业生产设备作为实训设备,企业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使专业设置、教学与产业有机融合,使“学中做、做中学”紧密融入,形成理论和实训“工学交替”、人才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格局。
(三)多方联动保障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拓展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政企合作,暢通招生、实训、就业全过程。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多主体“产学教培用”合作机构,科学建立系统化、多层次、多链条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共同努力。
(四)成果转化
承办第一届云南省职业能力大赛两个赛项,荣获“优秀赛项承办单位”称号,3名师生斩获2金1铜;1名教师获得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交通类二等奖;1名学生获得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学生组银牌;3名教师荣获云南省竞赛技术能手称号;1名教师在云南省十八届职工技能大赛中被授予技术状元。
二、 “五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精准目标定位
坚决贯彻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部署,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为己任,把讲政治、讲道德,具备高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作为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
(二)梯度教学培养
以企业需要为目标,把世赛标准引入教学,动态设计教学实训内容。以专业知识(30%)、岗位操作技能(50%)、职业素养(10%)、技术创新(10%)为内容,以任务化、模块化教学为主,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形成“新手→熟练→优秀→技术能手”的培养梯度规划。
(三)多元师资团队
本着“人才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组建以企业“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等高技能领军人才为主导,以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导师为支撑的多元教师团队。
(四)360度考核评价
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以行业标准、企业技能操作规范、专业要求为基准,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学校评价(专业评价、学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导师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班组评价、车间评价)、社会评价(行业评价、等级证)结合的360度评价系统,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控。
(五)推进文化共融
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融,以“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为准则,从职业素养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着手,以企业技能大师、科研人员为榜样,教学阵地与生产阵地结合,通过思想引领、榜样带动、活动支撑,将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
(六)成果转化
成功申报全国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2个专业入选全国第一批工学一体化重点建设专业。遴选上报汽车维修(商务车)、中西式面点、电子商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4个省级骨干专业,汽车新能源检测与维修、美容美发、紫陶产业专业群(泥料制备、紫陶成型、陶瓷装饰、窑炉烧制)3个品牌专业。
三、具有学校特色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
(一)组织方面
从项目申报、教学实施到项目验收,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学徒制组织运行体系,确保项目顺利完成。自2019年至今,学校联合31家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合计录入学籍系统12 583人,涉及有色金属冶炼、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矿物开采与处理、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规模稳居云南省第一,培训数量、质量在云南省技工院校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二)教学方面
建立师带徒制度,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移动技术和培训方式,建立门类齐全、体系完善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理论与实操结合,解决工学矛盾。
(三)教师方面
线下实操教师以企业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从班组长、技术员、管理层中选择。
(四)培养形式方面
在两年学习期间,按专业组织一次技能大赛,以赛促培,为评选优秀学员提供平台。
(五)学业认定方面
实行积分制,包括线上教学成绩、线下教学成绩、企业人事部门评分、师傅评分4个方面。达到规定积分的学员获得学校毕业证书和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六)成果转化方面
2019年培养3 480人次;2020年培养7 110人次;2021年培养3 864人次;2022年已经申报培养2 066人次,共计培养16 520人次,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在云南省技工院校中名列前茅。
四、12344“技能+创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1条主线,即创新创业教育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综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 2个融合,即产教融合、学科融合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振兴乡村经济,促进成果转化。进行学科融合,跨专业组建教师团队,形成优势互补。
(三) 3个主体,即学校、系部、教师
学校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进行引导激励,树立典型。营造出积极做事、积极进取的生态环境,人尽其才,让愿意做事、能够做事的教师有收获、有回报。
职能部门办讲座、开展培训指导,定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并为创新创业大赛提供相应的保障。
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宽容互信,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创团队,组建创新社团,平时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四)4项聚焦,即专利申报、项目研究、论文撰写、成果推广
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申报专利,申报科技局课题开展研究,撰写创新教育类论文参加比赛或者发表,进行成果推广应用。
课程体系的4个阶段,在核心教学模块中有规划地融入创业理论与技能教育,把技能创业课程分为创意启蒙、创意成熟、创新实践、进行创业4个阶段,按阶段开展教育教学。
(五) 成果转化
学校有80余名教師获得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合格证。学生参加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云南省三等奖。注册“南营陶梦”“匠饼汇”“玉建金陶”3个品牌,开始商业化运营。
五、小结
通过课题研究和探索实践,形成的“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打破了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瓶颈,形成了企业得人才、学校得发展、学生得成才的共赢发展格局。通过多元化师资团队的互通互用、互练互促,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技能实操能力、实训教学能力显著提升,促进学校教师向教学能手、行业专家身份跨界发展。学校的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复制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单位: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