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知识论透视

2023-06-01 23:38陈丽孔凡成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知识论知识建构

陈丽 孔凡成

【关键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知识论;知识建构

知识是素养形成的基本要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现代,需要学习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建构语文课程知识。[1]语文课程知识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可以通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展示出来。但由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界定、要素特征、理论基础和实践落地等方面”仍在探索中[2],学习任务群中的语文知识仍须进一步梳理与建构。本文尝试从知识论的角度,梳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费尼克斯等人从知识外部,按照不同维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从知识的内在构成来思考知识与课程、知识与教学等问题。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类理解世界时形成的七八种独特的、基本的和逻辑上明确的认知知识的形式。”[3]从实践层面来看,学科学习无非是学生掌握人类文明外化的知识的过程;素养无非是转知为智、化智为能,培育思维发展和审美情感的过程。潘洪建教授提出:知识具有内容、形式、旨趣三个维度,即“三维知识”[4]。以此观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的课程知识,可以发现该任务群课程知识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是知识的基础部分也是实质性存在,是在知识旨趣指引下,经知识形式的知识外化。我们先来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知识内容(见图1)。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包括“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文学阅读”对应语言知识、文体知识、阅读知识等内容,“创意表达”对应写作知识。语言知识更适合放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在此不表。

文体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涉及的文体有:儿童诗、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包含神话传说、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故事),以及散文、小说、诗歌等适于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不同文体关注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如儿歌更注重节奏和韵律,童话更注重想象力和审美体验,故事更注重叙事,寓言蕴含深刻寓意,等等。文体知识具有自为性,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皆为人类的创作,表现人类情感、思考、行为的社会活动。文学知识还具有价值性,文学作品是对特定境域下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文明的记录,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性。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互动的过程。阅读知识分为“怎么阅读”的方法性知识(也叫解释性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和“监控阅读过程”的反思性知识(也叫阅读元知识,属于策略性知识)。[5]从阅读方式看,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阅读知识;从阅读策略看,精读经历感知体验、思考领悟、欣赏评价等过程,这些都是阅读知识。阅读知识具有多维性,阅读是读者独特的体验,每个人都会从自身出發,从不同角度、多维度地解读作品。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美感可以是极简的逻辑,愉悦的体验或陌生感等,这都要求读者对作品加以审视,所以阅读知识还具有反思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写作要求有:图文结合表达(绘本)、创作儿童诗或童话,复述故事情节,想象作文,写自己的成长故事等。这需要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原型材料(素材)、文章结构知识等陈述性知识;辨析选用词语、句式,良好语感等程序性知识。写作知识具有规范性,各类写作题材都有特定的规范。如绘本是图文结合;儿歌、儿童诗有特殊的表述形式,富有浓缩性、情趣性、音乐性;童话创作风格空灵,语言浅显;成长故事注重叙事性,[6]学生需要在此规范下创作。作品亦是作者独特的创作表达,故写作知识还具有独特性。

二、知识形式

知识形式是形成知识内容的内在过程,包括知识的探究形式(也叫思维方式)、检验形式、呈现形式。我们可以结合核心素养要素,从知识的探究形式、检验形式和呈现形式三个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知识形式进行建构。

1. 知识探究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7]。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是思维类型;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是思维品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知识探究形式主要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三种思维主要受右脑支配。

钱学森教授认为:“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而对加工的具体过程,我们则没有意识到。”[8]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快速性、跳跃性的特点。直觉思维与创造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经历判别、想象、启发的过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情感激发、平等对话等。如诗歌的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最适合吟诵。学生吟诵、朗诵时浸润其中,感受汉字的文化美。学生可能一下子无法表达这种美,但经长期熏陶、积淀,逐渐就能理解,学会表达。这个过程就是直觉思维培育、发展的过程。

形象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语文学科中的形象思维主要指记叙文类文体阅读或者创作时的思维活动。语文学科的形象思维具有特殊性,体现在审美、情感表达上。形象思维经历形象感知、形象理性化的过程;形象理性化又经历从表象到意象,再通过回想、联想想象展示意象丰富内容的过程。[9]培育学生形象思维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创设、品词析句、类比联想、情感激发等。如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可以创设情境:假如你和文中的孩子们一起过春节,你们会做哪些事?还想做什么事?对做什么事感兴趣呢?让学生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特色民俗活动的“闹而有序”和“俗而有趣”,更能对北京的春节有形象具体的感受,从而发展形象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高水平思维,其特点是求新、求异。创造性思维经历想象、联想、直觉等非逻辑方式,在猜想和尝试中发现、发明、创造。[10]“创意表达”中的“创意”体现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创造性思维蕴藏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中,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综合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的训练。培育创造性思维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即兴表达、课堂辩论、课堂讨论、口头作文、限时作文等。如习作课《二十年后的家乡》,可以先鼓励学生想象,能自圆其说即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 知识检验形式

知识的检验形式有实践检验、逻辑检验、真理检验、审美检验、道德检验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知识检验形式主要是审美检验、道德检验和实践检验。

儿童文学有“爱、自然、顽童”三大母题,其中“爱”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人性,如责任、勇气、信念等。以善为美,以美均衡真、善是儿童文学的应然状态。儿童文学作品有独特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蕴美。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就是感受美、鉴赏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的过程;创作表达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如阅读儿童诗、儿歌可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阅读《骑鹅旅行记》时,尼尔斯的“顽童”形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教育性,为塑造儿童品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达到“半梦”状态,产生“镜像认同”,会模仿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如革命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王二小、刘胡兰等就是培养学生爱国品质的榜样。儿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使学生有了情感宣泄的口子,有助于学生完善道德人格。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人的发展会经历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这三个阶段。[11]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审美检验、道德检验的知识形式可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检验寓于阅读和表达之中。“文学阅读”方面,可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的作用,理解文章内容;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生命;诵读儿歌、儿童诗和古诗,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把握诗意,体会作品情感,追求、向往美好生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默读、略读。“创意表达”方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看法;复述作品大意;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12]

3. 知识呈现形式

知识的呈现形式有言述性呈现和非言述性呈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知识中的文字、概念、术语等属于言述性呈现;无意识语感,儿童剧表演等为非言述性呈现。

人文学科的知识表达具有概念开放性、隐喻性等特点。如童话的结尾“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童话有很多口语化表达,万物“泛灵化”;语言具有空灵性,如“很久很久以前……”,并没有具体精确的时间,等等。

知识观经历从表征到生成的演变。阅读和表达知识更多的是建构生成的、动态的知识,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所说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能使目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存在很多指向“能使目标”的知识呈现方式。

“文学阅读”知识呈现: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评价他人的朗读;喜欢绘本、儿歌、童话、寓言,能图文关联,在阅读过程中提取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推测;提问题,复述,向他人讲述读过的作品或自己的创作;用思维导图或其他方式梳理文章脉络;品味作品中的重要语句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主动与他人分享。

“创意表达”知识呈现: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现象;结合关键词解释作品中的人物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诵读优秀诗文,用不同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按照童话、寓言等文体样式,运用联想、想象续讲或续写故事;通过读、写、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情境的审美体验;能借助、结合关键词句评价主要人物和事件,提出独特的观点。[13]

三、知识旨趣

知识旨趣是知识学习的兴趣与情感,是知识生产的目标追求与价值取向,如知识学习的目的、价值、态度、情感等。“旨趣”源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兴趣”说,比“兴趣”多了“价值”的范畴。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中指出,兴趣贯穿于人类日常生活和交往行为中。兴趣促进人类不断扩大自身存在和再生产。他把兴趣分为:技术的兴趣、实践的兴趣和解放的兴趣。人类历史的前进和发展首先取决于解放的兴趣,即人类对自由、独立和自主体的兴趣。[14]文学作品是“解放兴趣”真实丰富的载体。知识旨趣是知识学习的恒久动力和价值追求,指导知识内容形成的方向。知识旨趣和知识形式促进知识内容的形成,知识内容也一直影响知识旨趣和知识形式。

知识旨趣可以分为认识旨趣和求知旨趣,可以通过复演知识产生过程、活动探究等方式探寻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内在价值。[15]

“文学阅读”知识旨趣包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等。“创意表达”的知識旨趣有感受创意表达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等。[16]

关注知识旨趣,有助于学生领悟知识内在的价值。通过知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例如,古诗、诗歌能生动记录诗人所处时代发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知道历史是由人类推动前进的。

讲述知识相关故事,理解知识旨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述抗战年代革命英雄为拯救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走近那个年代,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革命文化,更有兴致学习此类文章。

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能感受学习知识的价值,体会探索知识的乐趣。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沉浸其中,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其审美能力也能在阅读中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知识论知识建构
中国传统知识论问题意识之定位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
——访陈嘉明教授
大众知识论的当代发展:常识智慧与理性旨归
知识论视野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小技”与“大器”
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