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建设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2023-05-31 15:20:50李慧敏
国际公关 2023年5期
关键词:线上国际交流后疫情时代

李慧敏

摘要:疫情使当前高校国际化建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应对疫情所带来的挑战,制定系统性的对策,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武汉大学哲学院在疫情期间的实践,总结其中的经验,提出工作的方向与路径,并对在新阶段中实现国际化建设工作的提质增效,进一步为推进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做出展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线上

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国际交流工作面临了巨大挑战。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复工复产复学有效重启,各项社会功能基本恢复,“后疫情时代” 一词逐步进入大家的视野。但从全球来看,疫情仍在肆虐发展,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带来的风险依然存在。[1]疫情的不确定性加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使国际交流工作受到极大冲击。

在后疫情时代,在思想、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积极探索国际化建设工作的转型实践,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客观需求,也是学术交流工作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介绍武汉大学哲学院在疫情期间的实践,总结其中的经验,提出改进应对决策。并对在新阶段中实现国际化建设工作的提质增效,进一步为推进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做出了展望。

一、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建设工作的挑战和应对

疫情无论是在防控还是在人员国际流动方面都给国际化建设工作在疫情防控、教学、学术交流、招生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长期外教疫情防控

疫情初期武汉封城期间,学院有2名外籍教师在武汉,8名外籍教师在国(境)外,外事团队在关心每位外籍专家身心状况的同时,做好疫情期间信息统计工作,实施每天线上打卡。帮助独居校外的外籍博士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向外籍教师发布多语种防疫工作提示,更新不同时期的出入境政策,召开线上视频会议部署工作,确保外籍教师能够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协助滞留境外的外籍教师有序、规范地返回中国,协助外籍教师办理回国所需的证件,严格落实学校、上级防疫指挥部、湖北省委外事办公室、湖北省外国专家局、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等各部门的要求。学院现稳定有5名外籍教师在汉,外事团队常态化组织协调居住在校内外外籍专家严格落实上级单位通知的防疫要求。

(二)线上教学遭遇挑战

学院每位外籍教师根据学校要求每学期开设至少2门课程,保证了每学期外籍教师开设的哲学专业课程在10门以上。疫情初期,外籍教师大都身处海外,为线上教学带来了客观影响。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的工作部署,外事团队帮助外籍教师克服时差等困难,不断尝试和摸索网络教学的有效方式。为了保证外籍教师能够使用线上平台顺利开展教学,学院为每一位外籍教师都配备了一名语言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助教,助教协助外籍教师进行教学平台操作。由于大多数外籍教师选择了QQ群作为线上教学平台,学院也撰写了一份简易的QQ群视频英文操作指南,帮助外籍教师使用QQ群视频功能开展线上教学和读书会等教学活动。形成在疫情期间,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不间断供应。外籍教师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获得了武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优秀教学业绩奖。

(三)学术交流受阻

受疫情影响,原拟定于线下开展的多元论系列讲座和多场国际学术会议不得不延期举办或改为线上进行。受影响最大的是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因居家办公,原来已经邀请了专家以及组织的线下会议不得不取消,线下国际交流活动清零。随着应对疫情的措施日臻完善,疫情虽有区域性的不同规模的反复,但总体上社会秩序也在逐步恢复。疫情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学术交流工作仍旧没有恢复往日的正常状态,目前仍旧有很多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以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

二、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工作的对策和机遇

疫情给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在后疫情时代,防疫工作成为新常态,线下国际交流活动转为线上,我们也应认识到,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国际化建设工作也潜藏内涵式发展的“窗口期”,如能在此期间助力高校国际学术交流工作管理的转型,[2]将更好地在后疫情时代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创新外事工作方式方法

面对疫情,防疫工作成为新常态,国际间人员往来受到很大限制。外事工作人员要创新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协助外籍师生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通过互联网平台等方式推进国际化建设工作的转型。

(二)加强组织与管理

学院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国际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国际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保障,以海外名校归国的青年教师为主力,吸纳高层次的外籍专家团队,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学院长短期国际化发展规划,主要分为如下几个委员会:全英文硕士项目工作委员会;国际期刊审查委员会;外籍博士后招聘委员会。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通过健全制度为国际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2019年3月,学院制定了武汉大学第一本《外籍专家来华手册》(中英文),并于2021年進行更新,内容主要包括外籍专家来华手续详解、校内入职、教学科研、校内入职、住房、在汉生活、疫情防控等方面的信息。学院制定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关于短期外国专家来访审核程序及费用报销须知》,内容主要包括邀请短期外专讲座前备案、来访后提交备案表以及如何进行费用报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英文期刊管理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主编的职责等。

(四)积极推进线上学术交流

疫情前,国外长短期外籍专家会被邀请至学校访学、作报告,要考虑专家个人日程安排,需尽早预约交通及食宿,大型课堂授课或者大型论坛需要大型教室。

现在线上讲座、会议形式灵活多样,不再受地点和空间的限制,[3]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并且国际差旅和住宿的费用大幅度减少。在后疫情时期,国际交流活动没有减少,反而较以往有所增长。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可以开展在Zoom、腾讯会议、QQ、微信等多网络平台的国际交流活动,通过学术志等直播平台扩大受众。

(五)充分利用国内资源

加强与国内高校的交流合作,邀请国内高校的外籍教师开展学术活动。充分利用学院外籍教师人数多、水平高的优势,激励外籍教师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配合本科生教学“强基计划” 和“拔尖计划2.0” 的开展,充分发挥外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国际化的优势,加强与弘毅学堂人文科学试验班,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试验班(PPE)以及哲学、法学、经济学试验班(PLE)的合作。

(六)积极开展国情教育

带领外籍教师在国内开展国情教育,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学院组织外籍教师赴湖北宜昌开展国情教育活动,参观三峡大坝,了解大国重器;实地调研湖北龙头民营企业稻花香集团,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就;走访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表雷佳畈村,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积极组织外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端午、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三、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工作的展望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总体方案的通知》。文件表示,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须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文件指出,取消“五个一” 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各航司继续做好机上防疫,乘客乘机时须佩戴口罩。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至此,国际交流工作迎来新的阶段。

(一)逐步有序恢复线下国际交流工作

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国家、省市各级外事机构、出入境管理机构的要求,尝试逐步有序恢复线下国际交流工作。通过申请各级外专引智项目的资助,充分发挥这些项目投入少、效果好、周期短的优势,邀请短期海外高层次专家来校合作交流,每学期开展不同主题的系列讲座,保证每周都有海外专家讲座。通过邀请国际顶级学者来院讲学,形成人才集群效应,让学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扩大学术视野。

(二)着力加强长期外籍专家队伍建设

在“双一流” 建设的背景下,需要注重建设国际化师资力量,明确其重要价值。从国际视域出发,强化建设力度。此前,受疫情的影响,外籍专家的面试、聘用和到岗工作进展缓慢。在新形势下,打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建设体系。优化人才建设结构,设置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稳定现有外籍教师团队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顶级学者,继续加大外籍博士后招聘力度,遴选优秀外籍博士后充实外籍教师团队。吸引海外顶级大学哲学系博士,加强对外籍教师的国情教育,让外籍教师充分融入学院建设,在推动学院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大作用。

(三)做好教师外访的支持辅助

开阔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丰富国际交流是当前“双一流” 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教师的海外访问方面的工作几乎陷入了停滞。只有通过为教师提供“走出去” 的机会。通过国家、校级、院级出国学术交流项目的开展,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方式。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化双边、多边合作科研项目,推动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在良好的交流环境中,让教师能够掌握国际研究前沿发展动向,吸收先进理念,全面提升学科在国际化方面的发展。

(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量

在疫情前,学院全面开拓同海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选派本科生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悉尼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访问交流,共计140人次。研究生国际交流共计89人次,其中攻读博士学位6人,参加联合培养项目15人,参与国际会议30人,短期访学25人,参加校际交流项目13人。从2020年至今,学院英国阿伯丁大学、利兹大学、卡迪夫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校签订协议,并积极探索与美国普渡大学、夏威夷大学和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的合作,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疫情期间,选派多名学生赴阿伯丁大学和利兹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项目。为下一阶段,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外联合办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搭建国际化培养平台提质增量,以实现国际化育人的目标。

(五)重视留学生宣传工作,提高培养质量

立足在哲学学科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学院开展高质量的来华留学生培养。以有限的生源最大程度推动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后疫情时代高校留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4]主动出击的“走出去,请进来” 模式,Tim副研究员和Ben副研究员参加国际教育学院“云上珞珈,留学武大” 线上招生宣传系列直播活动,精准开发对口的高质量留学生生源。学院积极招收新汉学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别奖、自费生等各项目的留学生,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 国家招收及录取留学生,2017年至今录取了40名来自新加坡、孟加拉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蒙古、土耳其、尼泊尔、斯里兰卡、伊朗、泰国共14个“一带一路” 国家的留学生,通过对心理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的学习,构筑各民族間和谐、友好的文化交流桥梁,培养高度融合度的人才,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四、结束语

后疫情时代,高校面对疫情冲击、国际环境等不利因素,国际化发展举步维艰。在新冠疫情为百年之未遇大变局带来不利因素的困境下,各高校要顺应变化、抓住机遇、守正创新、打破固化思维,探索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国际化交流在后疫情时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滕珺.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9):3-7+13.

[2] 魏礼庆,常栩雨.疫情下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54-55.

[3] 葛峥.后疫情时代外事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领导科学,2021,(8):115-117.

[4] 王英杰.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化三题[J].比较教育研究,2020, 42(9):8-13.

猜你喜欢
线上国际交流后疫情时代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少林与太极(2023年6期)2023-08-25 02:08:30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中外管理(2020年4期)2020-04-28 06:23:46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中外管理(2020年4期)2020-04-28 06:23:46
进击“后疫情时代”
支点(2020年4期)2020-04-21 13:40:50
国际交流与合作
贵州农机化(2018年2期)2018-08-28 07:47:06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O2O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39:26
基于SPOC的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建构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08:50:20
非法集资已进入“线上”时代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