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芳芳
摘要:作为国家的希望,少数民族青少年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任。加强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边疆民族团结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要务。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798位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归纳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深挖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工作作出明确指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对维护党和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位于滇川藏交界处的丽江,是我国多民族杂居、多种信仰、多种文化交流交融交汇之处,截至2020年,丽江市常住人口约为125万人,因此促进丽江地区民族理解包容、维护地区稳定是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的重中之重。丽江少数民族青少年代表国家的前途,是先进文化的习得者和传播者,是保持民族区域团结和安定的中流砥柱,为此铸牢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迫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找文献,国外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方面的论述较为单薄,但对“共同体” 及“民族认同” 的研究有一定基礎。14世纪初,学界首次提出“共同体”,鲍曼指出:“人们追求共同体是因为共同体像一个人温馨舒适的‘家,人们是互相信赖、相互依靠的家人,族群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平等。”[2]在“民族认同” 方面,巴斯强调民族认同在族群中的重要性,保持族群成员交往过程中的民族认同可以清楚辨别族群成员的身份,也能成为族群边界的标志。[3]自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后,国内专家对此方面的研究就络绎不绝。杨鹍飞认为:“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4]
归纳上述,关于共同体、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维度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各学者都从不同视角论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新局面的重要意义。但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如研究对象大部分比较笼统和宏观,以少数民族青少年为切入点的较少,为本研究提供了新维度。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归纳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发掘其存在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共同意识培育策略。
(一)研究内容
第一,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第二,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三,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策略。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798位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14—35周岁)为研究对象,涉及大学生、高中生、中专生等多种数据类型,涉及纳西族、彝族、壮族、藏族、回族、哈尼族、苗族、仡佬族、瑶族等31个少数民族。其中,有7%来自城市,21%来自乡镇,72%来自农村。数据类型多样化,能为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提供更多可靠保障。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共收回调查问卷889份,其中91份汉族青少年作答的问卷为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798份,涉及的问题包括青少年的汉语水平、跟家人日常交流的语言等26个问题。本文对26个问题中各分项在总体项目中的比重和分组进行了分析,考量各分项在总体项目中的地位,如青少年听到国歌或看到国旗升起时为之激动的情况、青少年是通过何种途径参与和民族团结有关的活动等。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1.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果
(1)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遍性较强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是共同意识培育的重要变量之一,在谈到“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时,78.4%的少数民族青少年非常认同此说法,20.6%认同,1%不太认同。由此可见,99%的少数民族青少年都认同中国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的看法的调查中,76.6%认为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40.5%认为每个公民都应为祖国领土完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1.8%认为有待考察,对历史没有深入研究;0.5%持“不赞成” 这个观点。可见大多数少数民族青少年都认同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国唯一合法政府,可见丽江少数民族青少年在中国根本利益前,不许外来势力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伤害中国人民民族感情。
(2)丽江少数民族青少年具有与其他民族交流的积极愿望
在作答“您平时使用何种语言跟家人交流” 时,42.4%选择汉语,24.6%使用本民族语言,28.2%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交替交流,可见少数民族青少年及家庭没有排斥使用汉语,反而将汉语积极应用于自己的家庭中,足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厚植于各族家庭。少数民族青少年通过学好汉语,不仅能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交流,还可认识更多朋友、拓宽更多未知领域。在回答“在家里您主要看什么电视频道” 时,52.0%的调查对象都选择汉语,22.6%不确定,22.4%表示很少看电视,可见半数以上少数民族青少年倾向于优先选择汉语类电视频道,他们有了解和学习汉语的积极愿望,他们没有故步自封,局限于只接受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或风俗,而是广泛汲取其他民族先进的知识、文化和技能。
(3)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有较强的归属感
在对“我是本民族一员,更是中华民族一员” 的调查发现,90.6%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很赞同该说法,8.8%赞同,0.6%选择不一定,可见99%的少数民族青少年都认为自己是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一员,有极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中国的广袤地域和悠久历史决定了我国会面临各种灾难,但无论何时何地,青少年都能认清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无论何时面临侵略或外地入侵,都能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华儿女的身份,时刻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担。
2.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获得部分成效,但问卷结果显示,有些问题不可懈怠放松,需及时改进。
(1)青少年被动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
在回答“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参与和了解有关民族团结的活动和知识” 时,74.2%的青少年选择“通过学校组织相关活动和思政课堂老师的讲解学习到的”;13.8%通过收到电视节目了解,10.8%通过与父母在家中交流和参加活动了解;1.3%通过小区和街道组织的活动学习。可见,大部分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大多通过课堂授课被动学习,因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中小学生每个年龄段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学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培育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才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2)了解国家中华优秀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不高
在回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了解国家的传统节日及来源” 时,91.2%的青少年很赞同该说法,并认为这是每个公民应该做的,但有9%的学生关注中国传统节日仅因为是过节带来的假期,如果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则更倾向于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对兴趣不高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从多方面培养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3)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缺乏反抗和斗争精神
在回答“您对‘三股勢力 企图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态度” 时,89.5%坚决反对,6.1%反对,4.4%没有坚决反对的立场或说不清楚自己的态度,对威胁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三股势力” 没有坚决抵制反对的魄力决心和斗争精神;在回答“看到国外媒体对中国诋毁性的言论” 时,87.8%的学生表达了自己无比愤怒的心情,12.2%的青少年视具体情况而言,足见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缺失爱国情怀,对自身、国家的认识不够全面,尚未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涉及国家荣辱和国家利益的大事漠不关心,未将爱国情怀深植于心。
(二)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西方“西化”“分化” 势力的挑战
西方国家常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媒体、教育等领域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渗透。西方国家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对不一致的价值观进行抨击和批判,还通过文化渗透影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圣诞节、情人节、《圣经》和纸质产品的倾销。西方国家还通过其教育途径影响少数民族年轻人,近年持续上升的出国热即其教育渗透的表现之一。
2.学生自身的认知局限
自国家实施“一带一路” 倡议以来,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中华历史、文化、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认知明显增强,但仍有少数青少年政治素养较差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薄弱,他们的问题主要有: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受狭隘民族文化思想较深,如在作答“少数民族是否该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 时,3.6%认为不应该,这会使得本民族的文化不纯粹,或完全不应该吸收,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最优秀。受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部分青少年思想保守闭塞,不能与其他民族交流交融,取长补短。
3.家庭影响力薄弱
家庭教育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分外重要。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为人处世、认知世界和价值观的塑造。在调研结果中,80%以上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父母都是初中或小学学历,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因父母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价值观体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会耳濡目染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部分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
(三)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策略
丽江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出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内容被动了解、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兴趣不高和对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敌对势力缺乏斗争、反抗精神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培育策略:
1.坚决抵制西方“西化”“分化” 势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 的阴谋长期存在,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学校要多开展思想教育相关的工作,多组织知识问答、主题演讲、辩论赛、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主题分享会等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加强自身思政意识的自觉性和学习先进知识的积极性,纠正已存在的问题,学会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另外,也要重视学生爱国情操的培育,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有“崇洋媚外” 的心思作祟,对这部分学生,我们要加强爱国情怀的引领,通过课堂教学、家校联动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时事事件、参与社会服务等形式,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三观。
2.增强学生的认知、鉴别和认同能力
作为国家的希望,青少年必须加强提升政治理论素养,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以培养坚定的国家观和历史观,熟悉民族政策,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全方位熟悉中华民族共同体。
3.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
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健康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快速提高自己的思政内力,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给子女树立正面榜样。家庭教育贯穿子女教育的一生,不能有丝毫懈怠,家庭有义务促进子女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丽江市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已取得巨大成就,由于青少年自身的认知欠缺、家庭教育环境欠佳和西方国家的反华势力等影响,中华民族在维护主权完整的道路上,依旧充满荆棘和坎坷,这就要求我们少数民族青少年加快自我知识体系更新,熟知国家方针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民族团结政策等理论学习,强有力地肩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2] 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17.
[3] 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9.
[4] 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