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摘 要:指导学生记录成长的足迹,着眼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居家生活、班级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既包括自我成长又包括与他人交往合作。通过让学生借助外在评价进行积极地自我评价,从自我个体成长评价拓展到自我对承担集体、社会责任的评价,从挑战有难度任务评价到自定有难度任务评价,同时借助自我记录与评价的应用价值体验,能够有效达成让学生建立自信、强化自信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成长记录;成长体验;强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9-0029-04
心理学研究指出: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属于自我评价范畴,是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外在表现为遇到挑战性的任务时,能迅速、正确地估计主观条件(自己的能力)和客观条件(困难任务),并作出接受和承担的决定;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困难的难度和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并继续做下去。
小学生建立自信,主要体现在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在过程中不断地悦纳自己、相信自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并完成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从而积累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那么,当学生的自信逐步建立起来之后,如何在此基础上使自信的体验进一步得到强化呢?丰润区公园道小学的教师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引导学生记录成长足迹”的课题研究。该研究沿着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轴线,引导学生坚持关注自我成长状况,让学生坚持写《我的成长点滴》;每天记录一句或几句不重复的话语,用“记录成长足迹”来认识、强化自己在各方面的成长、进步的体验。
“学生自己坚持写成长足迹”的研究,在小学阶段序列化的、成百上千次记录成功体验和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了自信体验和思考的不断积累,促成了学生产生自信体验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自信强化。
一、记录成长足迹,积累自信体验
(一)用记录促进“外在激励”转化为“自我成就”体验
引导学生坚持写自己的成长足迹,本身就是学生以一种自我悦纳的态度来积极地审视、欣赏自我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体验自我成就的过程。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 老师的一枚小红花、同学的一句夸奖,做成事情之后父母的一次亲吻等表扬性评价,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某方面的积极变化。
过程研究中,教师要求低年级学生把这样被表扬的现象、行为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汉语拼音,还可以图文并茂,或者用音视频来记录,这些都是成长足迹。学生对自我成就的积极体验附着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某一个具体行为表现和事件中,并且在不断翻看、分享中进一步强化“我能把这件事情做好”的体验;随着每一次翻看、每一次回忆会唤起他们的需求与动机;在不断记录中产生“在这些方面我能行”的具象化体验记录,不断积累初步建立起来的成长自信。
(二)让记录“外在激励”向“自我激励”积极转化
隨着年龄增长、年级增高,我们要求学生记录成长足迹时,不再过多依赖外在评价,而是侧重指导学生对每一天的学习、生活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成长、提高进行自我判断——自己通过作业、家长对自己表现的态度情绪变化(对照反观)、今天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在同类活动中的表现变化,来判定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成长和进步,然后记录下来。
比如:“我这次成绩比上一次有了提升”“我能克服这些困难就解决了问题”“我现在知道了这样做就能解决问题”……在大量的成长记录中对已有体验进行问题解决模型化,提升成长中的自信。
(三)引导学生从“记录具象化思考”向“记录理性思考”转化
随着记录成长足迹的时间增长,教师逐渐引导学生不再只写那些具象性的变化,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出对自己成长变化原因的理性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记录理性思考,反映在学生反思、记录的过程中是一种积极归因的实践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成长的结果与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积极因素进行梳理(自我的、外在的、必然的、偶然的),从中选择“我会做、我能做”的原因,选择新的成长点,然后记录下来。
实践中,除了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经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实践。学生的学科学习、社团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会经历很多困难,甚至是失败。失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失败,一类是心理的失败。
对于问题没有解决的失败,如果是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实能够完成任务,教师便侧重引导学生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改进问题解决的办法,调适自我心态、强化信心等;在学生获得成功,经历成长之后,去反思、归因,记录自己成长的思考和欣喜。
对于学生因为条件和实际水平确实不能成功解决的问题、不能达成的成长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失败的经历中可以获得我们对任务的选择、对成长目标的制定等方面会有哪些积极的启示。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的精准把控、外界不可改变的因素等,从而获得积极的成长启示,在获得心理成长的同时,也获得自信而不自负的辩证体验。这样,学生通过记录成长现象、原因、过程,稳定成长自信、积累成长体验。
二、循序渐进,深化自信
在研究实践中,研究组制定了一个体现学生对自我认识与积极评价逐渐从生理的自我、生活中的自我向社会中的自我、自然中的自我发展(如果到了初高中还可以安排世界中的自我)的教师指导内容纲要,让学生自己的成长足迹记录视野逐渐从我的成长,到我与家庭、与班级、与社会活动、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成长,侧重记录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尽到责任方面的成长。结合现行教材如,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所开展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锻炼自己确立责任、尽到责任,体验成就,强化责任感。
一二年级:教师指导写“我和我的亮点”,例如自己的身体成长、我的学习成绩进步、我生活能力的进步,以“我在长高、健壮、变美”“我学会了”“我能做”“我能行”为主题。相比较一年级,二年级要求写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中年级:初步增加“我的学习能力在提升、我能为我的班级、我能为我们家”等承担任务的主题,强调“我与他人的关系和责任”,强调承担任务后的积极体验;增加“我可以……(从原来的不可以到可以)”“我的进步与原因(从原来的做不好到可以做得好)”等;增加“我要……”“我希望……”(对自己原来的不足项目作出改变的想法)“我能干什么与……有关系”,突出说明关系的特点。
高年级:延续三四年级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拓展“我和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的服务内容;增加“我在学校能……”“我在家中能……”“我能为社会……”“我们眼中的……”“我改变了……”“我对自己的规划”“我的反省”等主题,拓展学生的认识和责任体验。要求学生既写出事实性的现象和事件,又写出自己的看法、态度和情感变化,进而强化自己在团队、社会中的责任自信。
三、自定成长目标,固化自信体验
为了使学生记录成长足迹的互动切实能够促进其主动成长,教师在实践中配合开展了“自定成长目标,主动发展提升自我”的活动。
在学期初或者学期的某一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自己可以实现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自己相对弱项的努力目标,旨在通过小步子的积累来增进自己改变弱项的动力和自信。一方面,教师交代给学生某一阶段或者一个主题的学习提升目标,学生自己对照目标要求,思考自己在知识学习上、能力锻炼上,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自己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在习惯、能力方面做怎样的提高,自己应该做哪些具体事情,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学生在记录反思自己学习阶段成果的时候,通过对照自己的期望、对照其他同学、对照作业和检测、对照学校和家长对学习和生活能力方面的要求,找到差距和不足,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提升目标,并跟自己定下契约。
定下了目标,还要定出自己达成目标的行动方案,将任务分配到这个学期或者这个学期的不同时段;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的方法,确定自己心理和行为应该调适改进的内容。接下来是实践操作,对照自己确定的目标,及时检测自己目标达成的情况;完成任务有困难的时候,及时按照提前的设定,去求助书本或者身边的家长、同学、老师。每个阶段结束,就自己目标达成情况,向班上同学和老师及家长做汇报。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目标完成情况、结果、自己的变化进行记录。
从自我成长目标制定到自我成长总结,一方面是对成功体验的强化;另一方面是从不理想、失败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癥结,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信是问题解决的动力,问题解决过程中固化“我一定要解决、我一定能解决问题”的自信。
四、在分享和应用中强化自信体验
研究实践中,我们通过如下几种方式,组织开展应用、发表、展示活动。
一是每天在班级和学校的微信圈、班级学习群发表交流成长足迹。学生选出自己认为一周内最精彩的成长记录一至二篇,拍照后发布到班级微信群或者班级学习群,全班同学、家长和老师共同观看,并作出积极反馈。二是将成长足迹应用于学科学习,在相匹配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记录作为习作素材”应用到单元习作之中;挑选合适的记录,应用到其他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之中,甚至应用到考试之中。三是召开主题学习经验交流会,选择符合主题要求的学习经验方法记录,跟全班同学分享、推广。四是编辑我的成长足迹个人专辑,在学期末,学生整理自己的成长记录,精选之后编辑自己的电子专辑或者印刷成纸质书籍,作为“成长历史”留存,并推荐精彩的内容到刊物发表。五是为班上有需求的同学作专题辅导,指导学生对成长记录进行文字修改,在刊物公开发表。
一系列的应用、发表、展示活动,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体会到写成长记录的价值意义,享受跟同学、家长和老师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强化了成长的快乐和自信的体验。
结语
指导学生记录成长的足迹,着眼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居家生活、班级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既包括自我成长又包括与他人交往合作。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点、提升点和成就点,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去体会“某个方面我能行”,在记录和展示过程中强化每一个学生的自信。
“记录成长足迹”不是一个班、一个年级的活动,而是一至六年级所有班级的活动,体现序列化、成果化,形成了一门独具学校特色,又有极强推广价值的培养目标,以及强化学生学习自信、家庭和社会生活自信心的校本课程。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成长足迹又不单单记录显性的成就、成果,还开始记录自己对成就和失败的理性思考,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合理的积极归因,用记录促进思考,用记录强化自己的思考。随着年级增高,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并不擅长的项目中去发现自己的进步,体会“从我不行到我也行,再到我能行”的变化,记录这些变化,促使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深处逐渐的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