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倪瓒绘画美学中的“澄怀味象”和“以形媚道”

2023-05-31 23:10:29李璨颖
收藏与投资 2023年4期
关键词:宗炳倪瓒山水画

摘要:倪瓒,元末明初杰出的画家、诗人,其作品和绘画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南朝著名理论家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和“以形媚道”思想是绘画理论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普世的美学意义。艺术的发展紧跟时代,研究某一艺术家得从研究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整个艺术史入手。本文试分析倪瓒所处的时代背景,探讨其绘画美学与“澄怀味象”和“以形媚道”的关系。

关键词:倪瓒;绘画美学;澄怀味象;以形媚道

一、“澄怀味象,以形媚道”——画山水画的前提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味象”是指体味、品味,是一种审美上的高阶享受。“象”即审美形象、自然物象,“澄怀”即澄净的胸怀和阔达的心境,没有丝毫的杂念,是一种内心无私、清净空虚的情感形象。中国古典美学特别强调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灵的空灵、宁静、明朗,故圣人以道心映照万物,贤者以虚怀体味万象。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道家认为,“道”乃世间万物的根本,它不能脱离万物而存在,应与宇宙万物交融相生。受此影响,魏晋玄学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魏晋玄学的“无”即道家的“道”,只有“涤荡玄鉴”,才能对“道”有所悟。“涤除玄鉴”意味着洗去污垢和灰尘,让心灵变得像镜子一样明净。宗炳提出的“澄怀”正是这个意思,即主张艺术家放下一切琐事,达到一种内心澄澈宁静的状态,才能使艺术家得到心灵的解放和审美的自由,这就是宗炳“澄怀”的内涵。

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是因为“道”在无形之中,山水与“道”形影不离,必须通过形和物来表现,所以山水“以形媚道”。自然山水就是道之“现身”,其实质仍是“道”。“媚道”即把原本“不可为象”的“道”,借助适当的“象”,将“道”的精神及本性表达出来。在宗炳看来,要做到“道”,只有通过“观象”。我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就能实现观“道”。“味觉”的本质是主体心理活动的本质。通过游览自然风景或欣赏自然风景画,全心全意地拥抱自然风景,它与山水浑然一体,忘却了世俗的功利与纷扰,全身心陶醉于自然山水的和谐之美,让人紧张的精神得到放松。

要“味象”首先须“澄怀”,即摒弃世俗,洗涤心灵,用山水的气韵使我们的心胸开阔,表达思想,陶冶情操。所谓“澄怀味象”,要求审美主体以空、清、静的精神,从自然本身獲得审美享受。通过深入细致地体验和感受审美对象,反复“味象”,最终逐步品味、体验和领悟审美对象的精神魅力。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美学主张“清味象”,“清味象”的意思是使人从功利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超越。这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致力于追求经济利益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走出日益繁忙的世俗社会,投身于对客体的审美鉴赏,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二、倪瓒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元朝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朝代。蒙古人入侵中原并取得政权,导致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许多其他不和谐因素产生,对元朝文人画的影响十分深远。到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元代是中国蒙古人统治的第一个王朝,为了赢得民心,维护统治,元朝统治者也对被征服者采取了一些宽大的政策,但无法从征服者与反叛者之间的残酷历史中抹去植根于堕落文人心中的深仇大恨。

在元朝,知识分子没有受到重用,甚至被忽视。元朝统治者对文化缺乏关注和兴趣,甚至一度取消了科举制度和画院制。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士大夫的仕途无望。他们只能通过诗文、绘画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但无法抵抗现状。当时,隐居成为逃避现实的普遍选择。元朝统治者对汉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对不同族群、不同身份的人实行等级划分。汉族人,尤其是士大夫,在元朝失去了他们在前朝的崇高地位和优待,精神上非常沮丧和悲伤。当时的文人有三条路:第一,他们向元朝统治者俯首称臣,自称奴隶,背负被世人唾骂的恶名。第二,投笔从戎。第三,归隐山林。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无论藏身何处,亡国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的灵魂,精神和情感的障碍难以逾越。

倪瓒早期绘画风格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自娱”为主,绘画风格趋于朴素;晚年,由于长期漂泊的生活,他变得更加空虚和孤独。此时,佛教思想开始影响他的创作,这与宗炳的经历相契合,所以他们的绘画思想有一定的相似度。从倪瓒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宗炳绘画美学的体现,如宗炳“澄怀味象”“以形媚道”等,都是发展山水画的精神,倪瓒的“逸气”是精神层面的,画山水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以形求“神”,以意抒怀。“逸”也是“神”的表达,它存在于画家心中,目的是自娱自乐。

中国文人的世界观是在传统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成人生信条。在和平年代,人们信奉儒家思想,积极出世为官;当社会环境变得糟糕时,老庄思想则占据主导地位,其所倡导的“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成为文人的精神支柱, 在隐遁逃避的生活中,“澄怀观道”“抱静守一”“打禅参悟”。元朝文人有时远眺青山白云,有时在茅斋里喝醉,有时乘船周游世界,虽然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们怡然自得,寄情山水,书画余生,体现了文人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由此可见,道家思想是元代“文人画”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倪瓒《桐露清琴图》的美学思想探析

(一)三段式构图

《桐露清琴图》是倪瓒鲜为人知的一件作品,它生动地诠释了倪瓒的绘画美学。从作品的构图来看,《桐露清琴图》为典型的倪瓒三段式构图。其作品为纸本水墨,长90.1厘米,宽30厘米。画作仅由附近的一个小土坡、远处的一座小山、几棵小树和茅草屋组成,反映了倪瓒追求的宁静氛围。

整幅画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这种空间感使人感觉意境更加空灵,更加遥不可及。画面整体显得清幽静谧、平淡天真。倪瓒受道家、佛家的陶冶,谋求一种清净恬淡的人生态度。作品的下半部分,几棵高大的树杂乱无章地立在小屋旁边,地面上有两三丛草。它们亭亭玉立,枝叶稀疏,显出几分苍凉。画面的中间留下了一块空白,为平静而广阔的水面。这种画面中间留白的方法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突破了画面空间的限制。倪瓒的画面空虚有灵气,这幅画物象稀疏而意境精致。倪瓒画中的平原山水之所以能展现太湖般的宁静,是因为他几十年来坚持创作和实践。这幅画的上部是远景,画中山峦起伏蜿蜒。倪瓒的画构图很简单,总是表现一种极其安静、干净和淡漠的美,给人一种伤感、凄凉、孤寂的感觉。整幅画中没有鸟或人的踪迹。但画中的每一棵树和每一块石头都透露出他晚年隐居太湖岸边的心情,安静、空虚、寂寞的感觉在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的环境也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

(二)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这样写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主张创作不应拘泥于对外部物体形状的描述,而应更加注重书写的便捷性,突出笔墨的表现功能。在保持画作生动魅力的前提下,笔下客观形象的形状可以适度地变形,以满足创作者表达休闲精神和自娱自乐的目的。完全离开物象的特点,观者对所画的东西不了解,也就不是真正的画了。近现代画家黄宾虹说得好:“绝似物象,绝不似于物象者,皆为欺世盗名之画也。”“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也。”所以画贵达意,而不只讲究自然的形态。绘画借助于自然形体悟道,以形写神,写出其神韵,也就是“媚道”。山水画妙悟之人,不会介意形影真假之别,而能境随心转,以形写神,借形造“幻境”,以感道之意。

从笔墨特点来看,倪瓒善用枯笔。倪瓒善于用干笔表达山、石、树的力量和美丽,他的渴笔使整个画面风格变得纤细而美丽。在用墨方面,他喜用自创的“折带皴”。这种技法笔画极为简单,却透出一种优雅的感觉,树木的处理方法与岩石相似。不同的是,倪瓒画树时交替使用墨水和线条。墨色时而浓时而淡,营造出树干含蓄的感觉,与背景自然交融的意境,让观众的视线在朦胧中不断移动。倪瓒通过其独特的笔法展现了清冷孤傲的自身形象和精神世界,笔法的丰富变化体现了作者“道法自然”的境界,使整个画面深邃而宁静,轻盈而优雅。倪瓒在中国绘画史上创造了独特的绘画程式,并通过笔墨的特点塑造了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题跋

倪瓒在《桐露清琴图》中有诗云:“暮投斋馆静,城郭似幽林。落月半床影,凉风鸣鹤音。汀云萦远梦,桐露湿清琴。卑喧净尘虑,萧爽集冲襟。”黄昏时的感觉被描述为安静、清幽、凉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场景确实会产生一种凄凉感。事实上,这并不是倪瓒的凄凉,而是普通人习惯于喧闹、明亮、温暖、真实的反差,倪瓒则想在梦中构建一个凉爽的世界,汀云萦绕梦境,让梦越来越遥远。他在梧桐下弹奏古筝,树上的露水滋润着古琴。微弱的古琴声洗去了他心中的尘埃,凉风吹过他的心灵和灵魂。解读绘画诗也是理解倪瓒绘画美学的重要途径。他“一江两岸三段”的构图和强烈的书法表达语言构成了倪瓒完整的“逸气”画风。因为倪瓒也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题跋,所以他用书法作画,甚至进入了“诗、书、画”三者合一的完美境界,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他融合了北方和南方不同的绘画和书法语言,通过对表现手法的比较,在绘画中实现了新的和谐。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是属于古风的:端庄朴实,字体横平竖直,风格典雅,韵味丰富。事实上,在元朝晚期,人们对倪瓒的认可大多基于他的文学水平。正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他的画受到了董其昌的高度赞扬。由此可见,倪瓒的文学修养也很高。

四、结论

倪瓒的山水画中透露着道家的精神,是一种没有人为修饰的顺应事物本质的感觉,而宗炳所表现的绘画思想,发展了道家所提倡的“道”。“道”是形而上的观念。在山水画中,指的不仅是绘画的灵性,更是人的灵性。倪瓒追求的是生活态度的纯粹与淡泊,与宗炳所说的“澄怀味象”相吻合,是一种清净无为的境界。只有以一种“澄怀”的心態投入绘画创作,才能更好地反映山水画中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李璨颖,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山水画艺术。

参考文献

[1]申大伟.倪瓒文人画美学思想与图式表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2]杨盟.中国山水画中线性艺术研究与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4]李冰如.元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9.

[5]刘力平.从倪瓒山水画中谈“逸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宗炳倪瓒山水画
倪瓒的洁癖
莫愁(2023年35期)2023-12-21 09:57:22
我来打开山水画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20:26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30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宗炳故里 黄桃之乡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场六十周年 全国诗词楹联散文新诗大赛征稿启事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11-15 03:53:48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21
《倪瓒·墨竹诗》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20
宗炳山水画论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