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兴出版社到太原印刷厂

2023-05-31 23:04刘静波
文史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印刷厂西北出版社

刘静波

1939年7月16日,晋兴出版社在陕西省宜川县王家窑窠(今宜川县王家窑科村)创办,主要为第二战区印制钞票、文件、报刊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兴出版社返并,并分解为西北印刷厂、阵中日报社、复兴日报社3家。其中,主体西北印刷厂落户太原城隍庙,后晋兴出版社迁至文殊寺东院独立经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兴出版社先后改组为山西省印刷公司、太原印刷公司、太原印刷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太原印刷厂历经壮大、挫折、复兴、衰落全过程,于2012年整体拆迁后淡出历史舞台。晋兴出版社及其改组企业是山西公营印刷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历程就是全省印刷行业的缩影。系统研究晋兴出版社的发展历史,对深入了解全省印刷行业乃至工商业的发展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1号的文殊寺东院,复建起了一座民国风情的门楼,砖雕上“晋兴出版社”几个大字颇为引人注目。笔者几次路过此地都感到十分诧异,为何古朴大气的门楼背后藏着一座空寂狭小的庭院。于是,笔者决定借助档案文献一探究竟。幸运的是,有关该社的档案文献颇为丰富,它们不仅大体呈现出了晋兴出版社的发展脉络,还透露出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经过笔者一番努力探寻,那些掩映在历史深处的往事徐徐展开。

抗战创社

晋兴出版社是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退守晋西后,由阎锡山创办的大型官方出版机构。其前身是1933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市北门外兵工路成立的西北印刷厂,主要印刷晋钞,兼印各类印刷品。面积约为21000平方米,共有职工300余人,技师30余人。据《西北实业月刊》記载,当时的西北印刷厂“拥有平、凹、凸各式印刷机50余部,装订、裁切、擦金、烫金、制盒、雕刻、铸字机器10余部,照相制版、电镀装置、三色版、珂罗版、锌版、影版等设备无所不备,各种版式所需之油墨,亦均能自给自足……至生产能率全部开动时,平均每小时即可印刷全张纸15000枚”。

如此“机械新颖、产量宏大、样式入时、价格低廉”的西北印刷厂,在1937年11月太原沦陷时,因机器和厂房搬迁不及,大部分落入日军之手。日军对西北实业公司实施了军事化管理,通过整修厂房机器,将西北印刷厂改为军管理山西第十四工厂。在日本火药株式会社代为管理的期间,原西北印刷厂被盗走胶印机4部、凹版机15部。后归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管理,改称太原印刷厂,其以“新从东京购到胶版铅印、万能铸字等机”为噱头,于1941年3月正式对外营业。

太原沦陷时,一小部分轻便易带的机器和设备,被工务主任李洪庆紧急转运至临汾。当时,他率80余名职工携带铅印机2部、石印机5部、石版10余块、各号铜模1套、号码机50个、裁纸机1部,同家属南下临汾,驻襄陵县温泉村,暂时“承印报道二战区军事情况的报纸(1938年1月1日创刊的《阵中日报》)”。1938年7月,通过网罗流散晋西的原厂技师、职工,并在西安、洛阳等地添购机器设备,西北印刷厂正式在陕西省宜川县骠骑村(吉县克难坡的河对岸)复建,开始印制山西省省钞。1938年12月30日,日军占领吉县后炮轰骠骑村,西北印刷厂被迫迁至宜川县城西边的下梨园村,后迁至宜川县秋林镇王家窑窠。

为扩大产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令,将西北印刷厂改组为晋兴出版社,具体事宜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第一室副主任赵培荣负责。1939年7月16日,晋兴出版社在宜川县王家窑窠正式创办,原西北印刷厂厂长赵甲荣任经理,李洪庆任协理。总社下设5组1站:

1.原西北印刷厂改组为印刷一组,组长由协理李洪庆兼任。厂址跟随总社设在宜川县秋林镇王家窑窠。

2.印刷二组组长由李秉彝担任,副组长由工务主任章绳武兼任。厂址选在兴县蔡家会,晋西事变中移驻临县,随赵承绶第七集团军活动。1940年1月13日夜,决死四纵队反击临县,组长李秉彝下令撤往中阳、离石,途中全员被俘。其中,一部分职工留在了延安印刷厂,另一部分职工返回宜川县白水川的印刷四组继续工作。

3.造纸三组组长由毛锡华担任。厂址选在宜川县秋林镇阳湾村。

4.印刷四组组长为赵涵璋(字礼南)。厂址最初选在晋东南阳城县岩山,晋西事变后迁至河南渑池县大乐村,后奉命迁回宜川县寺儿窊,之后又迁回白水川孔崖村。组长赵涵璋因积劳成疾于1941年2月21日去世。

5.制墨组组长由经理赵甲荣兼任,厂址在吉县簸箕掌。

6.太原材料采购站由原西北印刷厂营业员柴文焕负责,地址在太原市剪子巷。

1939年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将山西全省划分为四大区,行政方面分设第一至第四专署,军事方面设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陈长捷)、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孙楚)、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王靖国),财政方面设军需分处,金融方面设山西省银行办事处,文化方面设晋兴出版社总社及5个工作组(一、二两组分随一、二行署,第五组随第四行署,第四组随第三行署)。此后,晋兴出版社主要负责随行印钞、印制文件和发行报刊,从此机声轧轧,昼夜不绝。

1940年2月,晋兴出版社总社移驻宜川县白水川,分驻数村。总社设在卓里村,第一组设在念头村,第四组改为第二组后驻孔崖村,并增设制墨所。1941年11月,全社随军进驻吉县,总社及第一组在曹井村,第二组在沿川村,制墨所在簸箕掌,第三组因迁移不便,改为晋兴造纸厂,转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接着制墨所改厂,赵甲荣专任厂长,晋兴出版社经理由田式如接任。1944年11月6日,晋兴出版社具体筹办人、西北实业公司总稽核赵培荣调任晋兴出版社经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其后,总社保有一、二两组,一组组长章绳武、二组组长张崇德,职工达318人。

晋西事变发生后,阎锡山对第二战区的党政军民机关团体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甄别,晋兴出版社“为澄清内部,实行职工互保,有互信团之设”。《互信团歌》唱道:“我们成立互信团,自强同志都向前,抗战已到竞赛年(1945年),事逢成功也更难,诚敬公恕勤朴勇毅,加油干,天快亮时又一暗,大雨过后是晴天,奋斗图存的责任担在我们双肩。”词中“诚敬公恕勤朴勇毅”即晋兴出版社社训。

1945年7月16日,是晋兴出版社创社六周年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照耀到晋西,晋兴出版社计划在吉县曹井村互助公园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职工们精心准备了新剧、旧剧、魔术、杂耍等文艺节目,附近村民也翘首以盼。意外的是,因吃了村民捐献的病牛肉,会前2天,60余名职工及家属因腹泻病倒,很多节目受到影响被迫取消,庆祝活动大为减色。纵然如此,这依然是晋兴出版社在民国时期最后的高光时刻。

辗转复工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因时局变化,晋兴出版社也从吉县迁回太原。但因铁路遭到破坏,总社和一组不得已滞留襄陵县黄崖村,二组滞留东柴村。全社原地待命,其间还曾遭遇土匪袭击,曲折的归途似乎预示着晋兴出版社未来坎坷的命运。晋兴出版社本由西北印刷厂改组而来,特别是工作一组乃西北印刷厂的家底,阎锡山有意让晋兴出版社重返西北实业公司序列,于是令其返并接收西北印刷厂旧产。

“经过敌人八年的超度使用与窃取”,原西北印刷厂“所余机器已为数无几,且大多残缺不全,旧有厂址亦已被毁而不能占用,残余的几部机器,当接收时,敌人已搬运至现在占用的城坊街7号(城隍庙山西平民工厂)搁置着”。西北印刷厂新址面积仅1035平方米,最多容纳110人工作,而且城隍庙狭窄黑暗、年久失修,实不适于印刷工作。然复工在即,经月余赶工,西北印刷厂于1945年11月22日正式复工。由于设备产能不足战前十分之一,纵然满负荷运转,每小时也仅有1500印,实无法满足需要。

1945年11月30日,西北实业公司聘任赵培荣接替谭怀远担任西北印刷厂厂长。晋兴出版社与西北实业公司原系平级,均直属于太原绥靖公署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改组为西北印刷厂后,赵培荣从总社经理直降为分厂厂长,此番操作为改组失败留下了巨大隐患。

改组仅3个月后,1946年3月8日,西北实业公司突然以“私自处分库余材料”为由,将赵培荣“撤职候查”,着即委派西北实业公司工务部长曹焕文兼任西北印刷厂厂长(挂名),西北火柴厂副厂长李常旭转任西北印刷厂副厂长(主持工作)。很快,“私自处分库余材料”事件爆发。所谓“库余材料”,大概率是指西北印刷厂一时安装不下的机器设备,而赵培荣“私自处分库余材料”,应该与《阵中日报》复刊、《复兴日报》创刊有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阵中日报》脱离晋兴出版社,迁回太原新民头条1号独立复刊,9月7日还创刊了《阵中日报太原版》;9月8日,山西省政府机关报《复兴日报》在桥头街75号创刊。在起步阶段,两个报社的人才、设备主要是从晋兴出版社分流出去的,赵培荣为逢迎阎锡山,很可能在资产处置中损害了部分西北实业公司高层的利益,从而激化了双方矛盾。结果是,除却《阵中日报》《复兴日报》的分流,晋兴出版社还支付给西北实业公司一笔巨额“分手费”——预装在西北印刷厂的机器设备及先期复工的近80名技师和工人。1946年3月8日,晋兴出版社与西北印刷厂彻底分道扬镳。

从1946年5月28日《西北印刷厂统计表》可知,西北印刷厂拥有电动机11部、制墨机3部、铸字机3部、铅印机10部、胶版机2部、石印机3部;反观晋兴出版社,复工后有电动机2部、大石印机1部、小石印机10部、铅印机2部、足踏机6部,看似数量不少,实则机型老旧不全、自动化水平较低。无怪乎赵培荣怒喝道:“本社有内在的虚弱症状,并经过强暴的无理掠夺。”

阎锡山原本设想,晋兴出版社顺利转为西北印刷厂、复兴日报社、阵中日报社后,终结使命。为保障3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1946年2月6日,阎锡山还曾下令全省“嗣后公家印品限一律由西北印刷厂、复兴日报社、阵中日报社及其他公营之印刷厂工业承印”。然而1946年3月8日,晋兴出版社与西北印刷厂分道扬镳后,这道命令却成了晋兴出版社转型发展的一大障碍。

历经坎坷,晋兴出版社先在北司街38号设立筹备处,后在文殊寺觅得一角重新复工。经理赵培荣感慨道:“本社复工,系曾经过极大之波折与障碍。”1946年6月 16日,晋兴出版社门市部——晋兴印刷社在北司街38号筹备处先行开业,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兴出版社秘密留在太原的材料采购站。原驻站采购员柴文焕正式出任门市部主任,另配备练习生1人、工徒4人。再经一月筹备,7月16日中午12时,晋兴出版社复工暨成立七周年纪念大会在文殊寺1号新址隆重举行。会上,经理赵培荣报告筹备经过和纪念意义,山西省经济管理局工商处处长曹成章宣读阎锡山训词,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秘书长王谦讲话,山西省政府工程局器材处处长梁炽融、阵中日报社经理王藩城、晋兴出版社总监察田养公先后致辞,另有山西省经济管理局局长阎慧原、合作处处长张青樾等100余人到会庆贺,杨爱源、赵承绶、郭宗汾、薄毓相、王靖国、邱仰濬等山西军政名流纷纷题词撰文祝贺。西北实业公司高层不仅无人出席,连贺文、贺电都无一封。

然而,轰轰烈烈的纪念仪式难掩筹备复工的窘迫。到了8月16日,复工仅一个月的晋兴出版社就遇到了“急于应用的重要机具,还拿不回来”等诸多困难。《晋兴出版社复工暨成立七周年纪念特刊》中写道:“我们仍保有原来的旧乏机器,而在希望从新装备。”

由于条件有限,《晋兴出版社复工暨成立七周年纪念特刊》直到建社八周年才编印补发。据《晋兴出版社复工暨成立七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本社所处的环境,仍和去年差不了多少”,复工职工仅40人。此时补送复工纪念特刊,“自有很深远的意义”。一来表达对各位同仁“谆谆勖勉,热心援助”的诚挚感谢;二来表明“一年来本社在夙夜匪懈、刻苦自励的情况下向前迈进”之决心;三来提醒阎锡山勿忘“该社的一切设施,必须迎头赶上。就设备说,要最新式的;就技术说,要最进步的”诺言。

復工后晋兴出版社的组织架构为:总社下设总务、工务、业务3股和技术、编辑2室。其中,总务股分设文书、会计、保管、事务4系,工务股分设平版、凸版、完成、排字、模铸5系,技术室分设图案、照相、雕刻、珂罗版、电镀等部。人员配置方面:各股设股长、副股长各1人,总务股各系设系长1人、系员1人—3人、夫役若干,工务股各系设技士、工长、技工、工徒若干,编辑室设总编辑1人、编辑1人—3人、校对1人,技术室设技师、技士若干。社内最多可容纳职工150人,但因屡次奉令紧缩,实配职工63人,导致机器尚无法全部开动。经营印刷的同时,晋兴出版社还借助外援创办了民主文化日报、晋兴通讯社、河汾月刊社,其中总编辑李谋乃棉联社秘书主任,副主编孙麟甫身份不详,编辑王伯陶乃民族革命通讯总社记者,三人皆兼职身份。(上)

猜你喜欢
印刷厂西北出版社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我等待……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黔西北行吟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