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结构与实现路径

2023-05-30 10:48杨奕郭瑞萍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杨奕 郭瑞萍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继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规律的思想结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回应。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经济循环的质量,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机制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逻辑必然性;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3-0029-05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将共同富裕明确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最终目的并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任务。2021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继续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2],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根本实现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结构

(一)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消费资料的按需分配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生产力看作是社会发展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化,最终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影响着人与社会进步的进程。从生产与再生产各阶段的关系来说,生产决定着分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4]。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社会可供分配的成果,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富裕程度。从人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性来说,只有到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所有制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础的,而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以实现私人最大利润为基础的。因此,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不仅能够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能够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以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量的增长,更是体现为生活品质的提升。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高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容的供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因此,“五位一体”下的全面富裕需求必须与高质量发展相连接,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只有人们在这五大领域中生活需求的高质量满足才叫美好生活。

(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自近代以来,国家强盛、民众富足一直是中国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对强国富民的侧重点不同。建党后,我党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毛泽东高度重视强国建设,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5]。这种赶超型发展思想是一种勒紧裤腰带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长期实践会由于对人民群众的激励不足,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进行和长期发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始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将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并且将生产力发展的最终指向明确为富民。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勾勒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階段性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将“强国”和“富民”实现有机结合,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力促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习近平同志不仅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6],而且始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正式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将其发展为“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一方面凸显出对于共享的重视,要求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全民共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虽然长期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使得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解决了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但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提升发展质量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推动我国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要推动包括经济在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8],从而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经济的高质量扩大到“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3]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来看,我国有着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潜力大韧性好的发展优势,能够保证全体人民物质富裕继续增强、精神富裕逐渐提升。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依旧是制约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因素,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致力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到2021年完成了消除了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3],我国经济实力长期稳居世界第二。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制度优势明显,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效果显著,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共同富裕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建立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双富裕”基础上的,是一种多样化的高质量需求,这种高质量需求需要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要突破这一障碍,必须实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1]。

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在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创新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10]。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是做大“蛋糕”的必由之路。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人民主体的能动性,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新发展阶段,“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围绕创新开展,把创新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各方面,以创新的立场和眼光来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全过程[11],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协调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国外之间的发展差距是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不能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因此,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在高质量发展中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美丽中国战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绿色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生态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3]。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事关共同富裕能否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面对当前资源过量开采、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现实状况,要避免出现经济发展先于生态建设的困境,绿色发展的本质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同,良好的生态可以建立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

开放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开放”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侧重解决内外联动的发展问题,事关双循环良性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注重发展的内外联动,在做大、分好国内市场“蛋糕”的同时,以我国开放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开放,做大做强国际市场的“蛋糕”,扩大共同发展的时代机遇。遵循开放发展的理念要依赖政治、政策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和程度,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共享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坚持以共享的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全民共享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包括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的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实现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全面共享就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共建的生动局面,更加凝心聚力推動高质量发展,共享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渐进共享就是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做出有效可行的政策制度安排,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过程。

(二)在新发展格局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形成了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贯通内循环,通过提升国内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拉动经济增长,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保持各种要素的流动畅通,形成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将消费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坚实的财富基础。“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12]。围绕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人民需求,扩大有效内需,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内生动力。

以高水平开放打通外循环,通过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国际局势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主要力量,如何把握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点促进我国发展,不仅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关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贸易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加速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区域化贸易趋势加强。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要强化市场要素国与国之间的自由流动,通过鼓励高水平生产要素走出去、高质量国际先进要素引进来从而带动产业实现升级,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商品和要素在国内外的自由流动提供健康的氛围,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构建良性互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通过强化发展后劲促进共同富裕。要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国内循环是双循环的主体,也是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循环是双循环的主导,也是国内循环的补充和延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消费拉动经济的方式属于大势所趋,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把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引入国内,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共享和经济循环畅通,促进我国同各国互利共赢,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机制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任何发展都需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都需要将社会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去,发展机制其实是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和制度化安排[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上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府对资源的单一配置机制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市场、政府、社会对资源的多元化配置机制的有机结合,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的有机结合。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离不开“有效市场”。有效市场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市场经济能够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充分激励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壮大,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后,我国仍处在“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阶段,城乡发展不协调,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强化市场机制作为高质量发展决定性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完善产权制度以有效保护产权主体的权能,完善竞争制度以促进公平竞争,完善要素市场以促进要素市场化。另一方面,将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体扶贫机制进一步发展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体带富机制,积极鼓励“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使共同富裕的主体覆盖面不断拓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离不开“有为政府”。首先,我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为政府”克服“市场失灵”。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带来了“市场失灵”,也促使了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的产生。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矫正市场失灵,不仅为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制度环境和宏观治理,而且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我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为政府”确保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不断做大“蛋糕”,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有为性:一是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更公平地分好“蛋糕”,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兜底保障,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从而确保富裕人群的不断扩大与富裕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强化政府对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调节和引导,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通过完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顶层设计解决区域、城乡、行业等收入差距问题,以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离不开“有爱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重视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日益重视资源配置的社会机制,强化第三部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制度环境的规范化必将使得“有爱社会”在财富分配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总体较大,人民群众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还有待提高,这就对“有爱社会”主导第三次分配下的共同富裕的实现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以高质量的慈善制度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全社会广泛普及慈善教育,大力宣传慈善文明,牢固树立慈善理念,建立健全慈善制度体系,依托科技赋能公益慈善,适度降低参与志愿服务、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的门槛,尽可能动员所有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体机会均等地参与第三次分配。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的荣誉激励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激励在第三次分配各个环节和阶段贡献突出的个人、企业和公益慈善组织,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标杆和授予荣誉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成员增强共同体意识,自愿参与财富流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共同主动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不仅离不开“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的作用,而且需要这三种资源配置力量的有机结合。通过“有效市场”机制可以保证社会发展的活力,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有为政府”机制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兜底保障弱势群体,扩大共同富裕主体的覆盖面;通过“有爱社会”机制,可以使资源和财富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出现自愿让渡和自发流动,为共同富裕提供持续的社会内生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动力,提供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改善公共服务、改变分配格局,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同时,发挥社会机制对资源配置进行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促进人民群众共享繁荣与稳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4.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5.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23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9]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11]张晓林.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提升和变革——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长江论坛,2020(6):5-8.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0:195.

[13]郭瑞萍.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百年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6):26-34.

责任编辑:祁欣欣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