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四维审视

2023-05-30 09:17马静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马静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可以从时代、历史、实践、主体四个维度予以把握和审视,体现出鲜明的辩证特质。在时代维度上,应坚持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厘清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任务与职责使命;在历史维度上,应坚持继承传统与着眼现代,标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指导思想与创新内容;在现实维度上,应坚持正面宣传与引领社会思潮,明晰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路径;在主体维度上,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确定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精准把握这些维度,对于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层层跃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1.5;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3-0042-0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1]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为何建设意识形态”“建设何种意识形态”“如何建设意识形态”“由谁建设意识形态”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战略部署和科学遵循。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从时代、历史、实践和主体四个维度系统审视和具体把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辩证特质,对于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以更高水平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更有力地增强全体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态势纷繁复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和根本性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了强大思想基础。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讨,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挑战与应对》《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研究》《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学者们围绕意识形态建设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和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成就表现、现实境遇和路径方法,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问题,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等。

总体来看,学者们多集中于从不同维度探究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和方法。比如,韩昀从实践维度、相对独立维度、总体维度、阶级维度和批判维度阐释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理论认知、方法路径、价值旨归和现实要求[2]。彭冰冰从战略定位、实践路径、话语表达、价值取向方面提出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3]。阚道远立足社会心理角度,提出加强对社会心理的分析研判和引导服务,助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4]。郑嘉禹、粟迎春指出,理论层面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制度层面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社会心理层面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5]。此外,有学者分析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论述,聚焦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定性、目标定向、原则定标与路径定策四个维度,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指明方向[6]。还有学者系统分析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旨归、内生动力、实践目标分别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引领人民,彰显出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与目的[7]。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学界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有的从理论层面和政策文件进行解读,有的聚焦社会心理,有的关注现实问题,这些都为我们精准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关注活动的时空境遇,但又不能仅仅限于时空;需要关注活动客体的来龙去脉、创新发展,但又不能限于此而忽视其他;需要关注活动本身的策略方法,关注人的心理、意识、观念,但又不能忽视从事活动的主体。基于此,从意识形态建设实践活动的环境、主体、客体、介体方面探究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主体维度,对于更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堡垒具有重要意义。

二、时代维度:坚持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

时代是思想之母,科学研判时代局势是遵循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统筹规划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意识形态的解体能够使一个时代覆灭,意识形态的崛起同样标注一个时代的崛起。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好机遇期,思想文化领域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为,必须在国内与国际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开展,不能离开人类大花园而孤立存在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之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准确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与意识形态領域矛盾的深刻变化,又深刻洞悉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国际境遇,体现了对国内与国际、中与外两个时空场域的辩证把握。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国内关照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方位,尤其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性把握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1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必然使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随之变化。这种矛盾表现为现有的意识形态供给尚未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其强劲的内聚力引领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已有的意识形态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还没有发挥好先进思想理论对实践的引导作用。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从而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注重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文化精品力作等,不断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以优质的供给满足人民精神诉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使人们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同时,也应把意识形态建设与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思想理论对实践的引导作用。整体看,应立足国内视野,在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体布局中审慎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奠定总基调。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在对时代、时代潮流与时代问题的密切关注中树立和强化国际思维,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拓宽其辐射力,这是意识形态建设保持开放胸怀、主动“走出去”的集中体现。面对西方国家借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动攻势,借中国崛起带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甚至对中国崛起产生误读、误解、隐忧等错误论调,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承担起“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0]。落到实际层面,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始终坚持胸怀天下,面向世界,通过主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宣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宣介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展示我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1]9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总之,中央对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态势与战略机遇的精准把握,已表现出高超的水平与能力。立足中国、植根现实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动底色。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实践之中,并对现实活动充分引导,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和感召力。同时,意识形态建设只有保持国际视野与世界胸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融入世界文明发展之中,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不断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只有对中国形势与世界境遇有了充分认识、客观分析、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明確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意识形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三、历史维度:坚持继承传统思想文化与推动意识形态创新的辩证统一

意识形态的生成、演进与发展,都难以隔断古与今的关系,都必须理性地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等基本问题,由此才能使意识形态的彻底性与科学性不断增强,成为人们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植根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的继承,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感。同时,还结合具体社会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理念创新等,凸显出鲜明的与时俱进性,贯穿着古与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特质。由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有历史之根也有思想之魂、有理论深度也有现实温度的科学理论。

尊重传统、挖掘历史积淀和历史资源,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特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但不是简单延续母版或走向文化复古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阔步走向崛起之路的内生动力。抛弃或丢掉这个根本,意识形态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漂浮在社会存在的表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更好发挥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此外,意识形态建设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但不是将其视为模板或走向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12]13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历史思维,在回溯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剖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集中学习《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从中获取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可资借鉴的方法与路径。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与有机融合,实现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戏剧、音乐、舞蹈、节日等传播形式,从而推动意识形态传播渠道、方式的创新发展。正是全面把握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处理好意识形态与传统的关系,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放射出真理性光芒,持续为建设伟大事业注入朝气蓬勃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始终坚持创新理念,积极推动理论、内容和方法等创新。这是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的集中反映。首先,注重和加强理论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缺少创新,必将因难以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而失去生命力和说服力。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些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和指导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切实提升了新的时代图景下意识形态的调适力。其次,推动意识形态方法、手段和策略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介,从报刊、电视到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等云上移动端,从文字、图片到视频、动漫、虚拟现实等形式,采用微信、微博、视频、动漫等形式,不断整合资源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力,实现意识形态润物无声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还注重发挥基层社会力量,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是在古与今、历史继承性与现实关联性的相互交融中开展的。我们要以传统为借鉴,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现实的意识形态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以现实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为轴心,提升理解传统、反思传统、批判传统的深度,自觉从传统的“货栈”中提取当前的意识形态所需要的东西。离开现实这个轴心,意识形态建设很可能会迷失基本立场,以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中性主义沉浸在传统中,甚至在传统中迷失方向;很可能会因缺乏创新发展的社会实践动力而举步维艰、后劲不足。我们党正是以未来为指引,植根传统,熔铸现实,才能既提升人们建设美好社会的激情,又推动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更好凝聚共识,提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现实维度:坚持正面宣传与引领社会思潮的辩证统一

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回归人们现实生活的主体实践。回归面向现实世界的革命实践,才能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彰显出神圣而庄严的价值诉求。坚持“立”与“破”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各种论战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运动时不仅注重理论宣传、进行正面鼓动,而且不失时机地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封建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展开了最无情最尖锐最彻底的斗争、论战,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功能与批判功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秉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立为本,注重正面宣传,弘扬时代主旋律。同时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错误思想和思潮的批判与引领,做到“立”“破”融合、“立”“破”同步促进。

坚持以立为本,注重正面宣传,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在马克思看来,工人运动中一分钟也不能放松用共产主义意识去教育工人,使共产主义意识成为全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坚持团结稳定,注重加强正面宣传,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长期坚守的重要方针和突出特点。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强调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关系到国家前途、明确意识形态工作基本方向的重大问题[1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规定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之质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始终以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人民、教育人民。围绕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各领域、各战线开展的主题纪念活动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传扬时代正能量,使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更具象、更真切。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破”的重要体现,贯穿于意识形态发展全过程。“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4]192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只有借助革命的实践和实践主体的强大力量,才能彻底解决思想理论的对立。当下,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传播样态,图像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这一转变,以图像化方式进行传播与渗透,呈现出了出场路径情境化、叙事方式感性化、思想渗透隐喻化等新表征[15]。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论、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公民社会论等错误思想和思潮以及一些模糊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开展争夺阵地和人心的斗争、论战,“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6]21。在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宣传思想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错误思潮的本质、意图、危害等进行系统全面宏观的剖析,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批判与抵制工作,不断筑牢人们思想防线,厚护人们精神家园,增强人们价值追求。同时,随着网络空间逐渐发展为社会思潮争夺的主战场,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7]317,“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18]117。针对网络空间出现的劣迹艺人、“饭圈”现象等乱象,国家进行了积极整治,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坚持“立”与“破”、正面宣传与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机统一、有序推进,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标识与重要遵循。“立”是根本、是目的,“破”是方法、是手段、补充。“立”是立主导、立主流,是确立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破”不是毫无理论支撑的乱斗、胡斗、感性斗争,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理性斗争。历史和现实反复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正确的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意识不去占领,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思想意识必然会去占领。正是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正面宣传与错误思潮批判、引领全面系统地联系起来看待,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才廓清了思想迷雾,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态势,人们对多样社会思想思潮的辨识能力、选择能力、批判能力才持续提升,从而筑牢了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思想之基。

五、主体维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辩证统一

人是“意识形态动物”(阿尔都塞语),因为意识形态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个体成为有见解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创造人,制约人,为人的全部思想设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人又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新的意识形态,扬弃并超越传统的意识形态。”[19]347巩固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落实其使命任务,离不开现实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的领导本领与能力,有效防范红色政权变质、变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状况和改变人类生存境遇的思想学说与理论武器,是社会各阶级、阶层、新兴群体等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协同治理的实践活动。正是把党的全面领导与激发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并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高度重视和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领导权是新時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显著亮点。苏联从发展壮大到“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搞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斯大林。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党内曾出现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这值得我们深刻警醒。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0]。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系统和整体的领导。意识形态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21]。为了落实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实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一些错误思想要及时亮明身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真假。近年来,中央发布的《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集中解决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谁来抓的问题,夯实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制度基础。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充分调动其他力量积极参与意识形态建设。多元主体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民个体,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部门各战线主动参与、大力支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生机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发挥各条战线的智慧和力量,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其他领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显著提升。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互联网企业承担起了主体责任,政府加强管理,二者密切协作、良性互动,营造出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文艺工作者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对网络文艺社群、民营文化工作室、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一批新兴文艺组织与文化群体加强引导,不断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宣传思想部门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增强了责任担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可见,只有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强大功能才能发挥好。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应注重不同主体之间上与下的互动、一与多的联通,同向发力。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全党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意识形态话语权管理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政党手里的关键所在,更好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离开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会不可避免地沦落为多元主体自发参与实践活动,甚至陷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渗透的窠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将受到威胁。离开多元主体的共治共建共享,意识形态工作将难以凝聚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观念、激发其追求美好社会的热情,意识形态的功能与价值也难以在多元主体的具体活动中得以印证。因此,在新征程上,要自觉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统筹起来并且贯穿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的持续增强。

六、结语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蕴含的辩证统一的四个维度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建设活动的基本切入点,也是我们把意识形态建设活动推向新的发展阶级的重要立足点。只有坚持中外结合,才能把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情怀充分彰显出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世界,保证人类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只有坚持古今贯通,才能使新时代意识形态有根有魂,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只有坚持立破并举,才能在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引领中巩固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最大限度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辐射力。只有坚持一与多的联动,才能自觉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促进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主动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群体基础,从根本上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

站在强起来的时代基点上,我们必须精准把握伟大事业发展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高质量要求,在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维度上进行深耕。第一,需要精准研究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之维。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历史,未来要把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战略发展全局上进行研究,考量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价值目标、路径方法等。第二,需要更好关注意识形态建设的世界之问。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要自觉关注世界思想文化形势,要自觉做好对外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敢于及时批判各种不良思潮,及时化解国际上各种有争论的问题,增强意识形态辐射力、影响力。第三,需要关注中国之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上,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哪些问题、挑战机遇以及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方法等需要系统研究,从而切实提升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创新性。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意识形态建设与伟大实践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第四,深度关注人民之问。意识形态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关注人、凝聚人、引领人。今后,应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人民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促使人民主动进行自我意识的建构,自觉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自我的社会存在,外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使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得以切实落实、落细。

[责任编辑:李小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 韩昀.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五重维度[J].长白学刊,2022(2):32-37.

[3] 彭冰冰.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辩证思维方法[J].山东社会科学,2022(3):103-109.

[4] 阚道远.论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心理三重维度——理论逻辑·历史探索·实践进路[J].学术界,2021(9):200-209.

[5] 郑嘉禹,粟迎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J].理论导刊,2019(12):73-77.

[6] 王娟.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21(9):27-33.

[7] 曹天航.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特征[J].南京社会科学,2022(4):9-14.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習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8-21(1).

[1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11]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2] 郑永年,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 王永贵,廖鹏辉.以历史主动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深刻领会意识形态领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精神密码[J].行政论坛,2022(3):13-19.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江先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图像化传播的表征、危害及其应对策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8-55.

[16]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8]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9]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21] 姜迎春.辩证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4-9.

Abstract:Ideological work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ideological work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can be grasped and examin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the times,the history,the practice and the subject,which embodies a profound dialectical characteristic.In the dimension of the times,we adhere to establishing ourselves in China and facing the world,and clarify the goals,task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In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we adhere to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modernity,indicate the foundation,guiding ideology and innovativ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I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we adhere to the positive publicity and leading trends of social thought,and clarify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In the main dimension,we adhere to upholding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multiple subjects,and determine the practical force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Standing on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grasping these dimens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hina'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layer upon layer and maintain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Key words:new era;ideological construction;Marxism

猜你喜欢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