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芳,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要: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近年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模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闲置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全面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在我国事业单位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从内部控制视角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研究,有利于发现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风险,并按照自我规范和自我协调的原则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中图分类号:F810.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模的大幅增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要求日益紧迫。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视角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存在的不足和风险,并结合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健全管理规划,针对采购、日常管理、处置、基础管理环节健全管控体系,有利于事业单位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一、内部控制角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要保障财政资金得到合理配置。首先,保障固定资产得到合规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要合理合法地开展單位的各项活动,促使固定资产发挥应有作用,并保障固定资产的信息真实、完整,防范产生腐败的问题;其次,确保固定资产得到高效使用。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时,要保障各项经济事项符合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并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科学。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管理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管理原则开展。首先,全面性原则。单位要对固定资产采供、使用、处置全环节的各项节点进行管理;其次,适应性原则。不同事业单位的特点有所不同,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时,要结合单位实际特点,促使单位管理机制适应单位发展要求,保障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发挥应有的效果;再次,制衡性原则。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涉及单位各方面的流程,要落实制衡性原则,确保不同责任主体之间做到相互监督与相互制约。
二、内部控制角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管理的问题
首先,预算管理不合理。预算作为固定资产采购的前置部分,单位的预算管理流程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采购之前没有结合单位实际特点分析采购的必要性,甚至部分单位存在虚报预算的问题,对于无必要采购的资产仍然申报预算;其次,采购环节不够规范。部分单位在固定资产的采购流程中,没有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未按要求执行政府采购;再次,在验收环节验收流于形式的问题还较为普遍,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就通过验收。
(二)日常管理的问题
首先,在固定资产的记录与核算中存在不足。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后,部分事业单位的折旧计提方式不够合理,工作经验不足,固定资产的账面信息无法准确体现出其实际价值;其次,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不完善。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日常维护时,要保障各类固定资产都得到定期保养,促使资产达到预期使用寿命。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维护不完善,甚至是在管理过程中缺失资产维护环节,由于维护不科学或缺失而产生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风险;再次,固定资产盘点不合理。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盘点时,要借助盘点工作确保账实相符,并分析是否有闲置资产。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盘点流于形式,仅在每年年末开展一次全面盘点,也没有针对盘盈盘亏的问题找出成因。
(三)处置报废的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合理。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处置工作不够及时,可能存在资产长期不进行处置的问题;其次,部分事业单位没有针对固定资产处置工作加强审计,对于非正常处置没有进行严格监督,处置中可能存在不合规的风险。
(四)基础工作的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也没有明确不同层级人员的工作要求,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性不足;其次,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不完善。固定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风险,但是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对风险的防范。由于各类风险管控流程不够科学,可能造成人员舞弊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角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采购环节管理
1.按照相关政策谨慎购置资产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要认识到最新政策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例如财政部发布的《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指出,单位要统筹资源,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推动解决资产重复配置、闲置浪费等问题。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之前,要充分分析是否能够通过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和调剂共享避免采购。又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中指出,为确保政府“过紧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当用于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合理确定资产配置规模。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之前,要合理分析政策要求,满足管理要求。
2.优化预算流程
预算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在固定资产采购之前的预算阶段,要从内部资金的分配方案、固定资产紧缺性、单位工作安排等因素进行考虑,并综合考虑外部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因素,判断是否有必要采购相应的固定资产,确保预算编制严谨。首先,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预算草案编制流程中,要由各部门在开展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分析是否有相应的固定资产使用要求,为预算草案编制做好准备;其次,事业单位要做好对资产的统筹管理,对固定资产采购预算进行整体分析。若预算不存在较大疏漏则将预算提交上级部门,上级部门审核不通过的则返回事业单位进行调整与修改,以促使采购得到合理计划。
3.优化固定资产的采购和验收
部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舞弊行为主要发生在采购和验收环节。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强采购环节管理。在对供应商选择时,供应商不得和单位的管理层或采购人员具有任何利益关系。一般情况下单位的大型固定资产、专业设备采购要备案至上级部门,批量的设备采购由政府组织开展。但是不具有规模的采购可能会发生风险,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相关环节的管理,安排专人开展采购,保障采购的工作更加规范化,并做好对采购环节的跟踪与记录;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优化固定资产的验收环节的管理。要认识到固定资产的验收并非仅是资产管理岗位的职责,还应该由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员等组成验收小组,对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逐一核对。对于重大设备或专业设备验收,还应该聘请外部的第三方参与。
(二)改进日常管理环节
1.重视对固定资产的记录与核算
首先,各类固定资产要登记在固定资产卡片中,针对固定资产的领用、调配、维修、处置等全环节要进行资产台账管理,以保障固定资产账实相符,避免管理流程中发生风险;其次,事业单位要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结合各项政策文件及财政部门的规定,合理确定折旧率以及折旧年限。
2.优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
资产使用人员及单位组成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要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判断是否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在固定资产采购之后,事业单位就要对各类固定资产明确保养周期,制定资产维护办法,保障所有的固定资产能够正常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在维护过程中若发现存在重大故障的要及时上报与反馈,不得由固定资产使用人员自行处理。对于需要频繁维修的固定资产还应该进行记录,并在日常维護中予以重点关注,以确保固定资产能够得到高效使用[1]。
3.合理开展固定资产的盘点
固定资产盘点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较为重要,盘点不到位不仅可能会导致固定资产遗失,还可能产生舞弊的风险。事业单位要借助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摸清家底。在盘点前,要制定盘点方案,保障固定资产盘点的全流程都得到合理管理,从而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2];在固定资产盘点时,事业单位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小组,通过明确固定资产盘点的步骤以及清查顺序、时间安排等,确保盘点工作有序开展。要对固定资产实物、卡片等进行逐一核对,以确保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在盘点完成之后,参与盘点的人员还要在盘点表上签字,对盘点中发现的问题要明确成因并落实责任。
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在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管控中,为了确保对资产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能够对资产的状态进行跟踪,记录资产的情况。在资产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和查询,让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从机械化的操作中脱离出来,利用信息化降低操作错误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形成对资产状态的有效查询,从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防范资产闲置的问题。
(三)优化处置报废环节
1.提高固定资产处置的规范性
固定资产处置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最后一步,若不重视固定资产处置,很可能产生舞弊的风险。因此事业单位要确保固定资产的处置流程规范。在处置完毕之后,要将获取的资金全额上缴国库,不得私设小金库,并建立规范的处置程序,对于达到资产报废状态的资产要及时处置,防范长期不进行处置而产生的风险。
2. 加强固定资产处置审计
为了避免处置流程不规范的风险,事业单位要针对固定资产的处置环节加强审计,在审计中要针对非常规处置重点审计,例如不合理的设备出售、非正常原因造成的设备报废、不正常的捐赠行为等都要进行严格审计。在审计时要判断处置、捐赠等是否按照规定开展,获取的资金是否及时上缴国库。固定资产处置审计能够保障处置流程更加科学。
(四)做好内部控制基础工作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1)健全固定资产组织架构
事业单位要规范自身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安排,明确管理组织体系,通过优化管理流程,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各岗位工作得到妥善安排。事业单位可以设置由单位负责人为核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在小组内包括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各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统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各环节事项,通过设置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能够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优化,保障管理符合单位实际特点,充分发挥各级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以及工作要求。单位不同层级人员要明确自身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工作要求,以避免人员忽视固定资产管理意义而产生的重大风险[3]。此外,单位在明确各层级人员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单位的发展规划及管理机制明确奖惩措施,通过对人员进行考评,结合人员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果落实奖惩,促使人员主动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中,并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风险予以改进。
(2)提高人员的管理意识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涉及单位内部全体成员,各层级人员都要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要求,在管理流程中要全方位考虑单位的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固定资产的作用。首先,单位的领导层要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能够避免管理流程中的风险;其次,单位要定期对内部人员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人员掌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技能,并了解自身的管理职责,与时俱进地学习各项制度以及工作要求。
2.完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都依赖财政拨款,很多单位的独立性不高,风险意识有所欠缺,在单位发展中认为单位即便存在风险问题,也有国家做支撑,忽视风险的存在。为了提高内部控制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要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并制定优化方案与措施,设置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针对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识别。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和预测机制,在分析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特点的基础上防范风险发生。首先,要全面识别风险。事业单位在发展中若风险管理不当,很可能给单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对各类风险形成一定敏感度,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思考和分析,全面判断各类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对各类风险点的梳理,帮助单位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风险进行识别;其次,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要对各类风险可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进行梳理,认识到不同风险可能带来不同的影响;再次,合理应对风险。事业单位在风险性识别之后,要对各类活动的风险点以及带来的后果制定应对方法。例如舞弊的风险一旦发生可能给单位带来重大影响,就要通过风险规避的方式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以及授权审批方面要求,防范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四、结语
本文站在内部控制视角提出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建议,认为在内部控制的视角下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与管理机制,保障固定资产得到有序管控。事业单位在未来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中,还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特点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保障事业单位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双飞.新政府会计准则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商讯,2021(1):61-62.
[2]李宏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研究初探[J].中国财政,2020(8):63–65.
[3]王兴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控研究[J].财会研究,2017(12):53-60.
责任编辑:姜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