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功能光斑探究仪”教具的研制

2023-05-30 23:36:18梅增高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自制教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梅增高

【摘要】开展研制教具不仅是教师参与其中的项目,更是学生不可缺少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自制教具活动”可成为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而自制教具之素材源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学生综合实践的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实验仪器不一定都能在实验室中寻得,大部分需要自行研制.现举例说明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自主研制及创新“多功能光斑探究仪”教具.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自制教具

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产生瓶颈的原因是教学内容只停留在课堂,没有延伸到课外.课外实践活动可以用身边易得物品做实验,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学生实验教具自制活动.自制教具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该活动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新突破.通过课外自制教具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体现出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内驱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1自制教具意义

自制教具活动无形中渗透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各种形式的交流、评估,发挥评价的育人机制,伴随着教具的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最终内驱学生核心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积极开展自制教具活动,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信心,制教具活动可以融洽师生情感,也可认为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

2研制教具素材来源、目的

为什么需要自主研究自制“多功能光斑探究仪”,其主要原因是:初中物理教材《综合实践》素材中须要进行探究活动,探究过程必定须要设计实验器材并研制.对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学生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1],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树荫下的光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培养其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验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用已学知识论证结果.

该探究活动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思想”探究影响光斑形状的因素.用怎样的实验来验证、检验猜想?实验探究中紧密围绕: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大小有关?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发现问题[2]:当你从树荫下走过,如图1,有没有注意过:太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各种各样的光斑?仔细观察,说一说:树荫下光斑的形状有哪些特点?有些光斑形状不规则(如近似为三角形、椭圆形等);还有一些光斑是圆形的,而圆形光斑的亮度是较暗的.

请提出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想要探究的问题:

(1)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

(2)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大小有关?

(3)光斑的形状是否还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4)小孔所成像大小随孔到地面的距离(像距)如何变化?

(5)小孔所成像大小随物到小孔的距离(物距)如何变化?

3“多功能光斑探究仪”研制过程

(1)初步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说明:在白天强光下,光屏上的光斑(像)不够清晰,比较模糊.无形中便创设了物理情境问题:如何让光斑变得更清晰?在此情境问题中,不断探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

(2)改进后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学生通过小组探讨,会大胆提出较多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如何设置暗环境.

说明教具中设置暗环境,从小孔处到光屏处空间采用:封闭较长的内外两层镜筒,内镜筒装有较薄的塑料薄膜,作为光屏;外镜筒一端与光栅的小孔对接、粘连,将带有塑料薄膜的内镜筒一端放入外镜筒的另一端开口处,内镜筒的薄膜(即光屏)位置便可在外镜筒内移动.

如上图为设计制造的“暗环境”.在此“暗环境”下,光屏上的光斑(像)比较清晰可见,便排除了室内强光的干扰.

4“多功能光斑探究仪”功能的测试说明

为探究以下问题,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①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

②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大小有关?

③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④小孔所成像大小随孔到地面的距离(像距)如何变化?

⑤小孔所成像大小随物到小孔的距离(物距)如何变化?

(1)课题1:探究“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形状关系?”

光栅工具:带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孔的光栅.让光源透过不同形状的小孔投放在光屏上,观察光屏上出现的光斑的形状和亮度.(注意控制变量,须控制孔的大小及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孔的形状.)

问题:光斑的形状在什么情况下与孔的形状无关?又在什么情况下与孔的形状有关?

当小孔不够大时,是满足小孔成像条件的,孔的形状不影响小孔所成像的形状;当小孔足够大时,不符合小孔成像时,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即为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

(2)课题2: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大小有关?”

怎樣改变小孔的大小,进行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孔的形状及其他因素相同,只改变孔的大小,如何设计实验?(注意控制变量)

结论:孔形状不变,小孔直径尺度适当,满足小孔成像时,光斑(小孔所成像)形状与孔的大小无关;但是,当孔直径尺度较大,不满足小孔成像条件时,光斑形状便为小孔的形状.

(3)课题3: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探究思路: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小孔到光屏距离.由此探究思路出发,不难设计出如下表格:

小孔成像时,物距不变,小孔到光屏的距离逐渐减小(像距变小),光斑的形状不变;但如果小孔到光屏的距离足够小时(像距足够小),光斑便呈现为小孔的形状.

(4)课题4:小孔成像时动态规律

小孔所成像大小随孔到地面的距离(像距v)如何变化?

小孔所成像大小随物到小孔的距离(物距u)如何变化?

该课题本身属于有关小孔成像的基本规律的研究范畴,由此课题不难设计出如下表格:

小孔成像动态规律:物距u不变时,小孔所成像大小随像距v增大而增大,随像距v减小而减小;像距v不变时,小孔所成像大小随物距u增大而减小,随物距u减小而增大.

综上所述:结合以上所有实验分析:光斑不一定是通过小孔所成的倒立实像,当孔的大小、物距u与像距v的尺寸适当,符合小孔成像的条件时,光斑形状即为倒立实像;若因小孔太大或者像距v尺寸太小等因素导致不满足小孔成像条件时,光斑的形状便与孔的形状极为相似.

(5)回归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否支持该猜想:光斑的形状是由树叶间缝隙的形状决定的?

②太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光斑的特点是圆形,形成的条件是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另一类光斑的特点是形状不规则,形成的条件是树叶的缝隙太大,光斑形状与缝隙形状相似.

(6)交流与评价

根据观察到现象得出结论,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建议根据探究过程写一篇小论文、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5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实验教具的研制与创新过程,必能内驱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以上个人认识可能存在不足,敬请指导与修正.

参考文献:

[1]刘炳昇,李容总主编.苏科版八上册物理教师教学用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98-100

[2]刘炳昇,李容总主编.苏科版八上册《物理实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40-42

猜你喜欢
自制教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6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20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论自制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自制教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8:59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