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
《六一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编纂的中国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论诗著作,开宋代诗话繁盛面貌之先河,在我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六一诗话》虽体制短小,但内容丰富,学界对它的研究成果颇丰。我们把《六一诗话》的研究成果整理后分析得出:学界对《六一诗话》的比较研究和考论等方面关注度较高,是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六一诗话》写作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艺术思想的理解;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仍存在着空白和不足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探讨。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六一诗话》成书于熙宁四年(1071),是欧阳修致仕后之作,晚年最后之笔。《六一诗话》前有欧阳修自序“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作评论称其“体兼说部”,点明了其随笔化、漫谈式记录诗坛逸事,点评诗人诗作的诗歌评论模式。
从古到今,中国学者的研究涉及《六一诗话》的数量庞大。按时间和种类排序,北宋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是续欧阳修《六一诗话》而作,并对《六一诗话》中的一些诗学资料进行了补充和订正。除此之外,还有辑录汇编,如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收录《六一诗话》的部分内容,与其他作品类编成书。更有清代何文焕收录《六一诗话》与其他诗话编成《历代诗话》,这套“诗话”丛书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此版《六一诗话》至今仍被沿用。另有清代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内容提要的形式对《六一诗话》予以简明扼要的评价,自成一家之言,具有学术权威性。
“五四”至今,出现了全局式的文学批评著作和诗话类研究的专门著作,如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蔡镇楚的《中国诗话史》《比较诗话学》。它们都对《六一诗话》有所涉及,或是诗话发展的大背景下论述诗话源流时提及《六一诗话》作为开山之作的地位和意义,抑或是对《六一诗话》版本的考略,所涉及篇幅均不大。综观上述著作,学者并无对《六一诗话》研究的专著产生,通常是在一个大背景下有选择地对《六一诗话》的内容进行评论。
从正式发表的论文看,涉及《六一诗话》的论文数量也非常多,内容纷杂。最早一篇是1959年陈友琴发表在《语文学习》的《用词准确的一例》,引《六一诗话》中的杜诗一条论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此类择取一二,与《六一诗话》本身研究不具重要意义的论文几乎占了全部论文的大部分,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六一诗话》的影响力。
最早一篇集中论述《六一诗话》相关问题的论文是1980年李伟国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報》的《〈六一诗话〉与〈杂书〉九事》,1981年该作者又发表一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其他学者关注,直到1991年第三篇专门论述《六一诗话》的论文产生。纵观《六一诗话》专述论文产生的前二十年,平均每年一篇不到,论文总数只有寥寥八篇。从2002年开始,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1年出现了第一篇硕士论文—冯程程的《论〈六一诗话〉》,这是期刊论文成果逐渐丰富的必然结果。
笔者将从《六一诗话》比较研究和考论两个角度出发,探究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以期发现空白和不完善之处,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一、比较研究
对《六一诗话》进行比较研究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与欧阳修其他作品相比,通常是将《六一诗话》与欧阳修的《杂书》《试笔》《归田录》从内容和时间上进行比较,探究《六一诗话》与这些作品在写作上是否有承接的关系。这类探究的肇端可追溯到郭绍虞的《宋诗话考》中,据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所记,认为欧阳修所作《杂书》为《六一诗话》之前身,而清人“赵翼称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归田诗话》,‘则不免巧立名目,易滋淆误。岂以修有《归田录》,遂误合为一耶?”(李伟国《〈六一诗话〉与〈归田录〉》)
1980年,李伟国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六一诗话〉与〈杂书〉九事》论文,主要探究这几部著作的关系。李伟国提出异议,认为“《杂书》为《诗话》前身之说,尚可斟酌”,其依据是《杂书》并不是一部独立的著作,而是《试笔》的一部分,即“杂事九则”。欧阳修既然已经将其收录《试笔》之中,又怎能重复将其编撰为《六一诗话》,而且仅凭《试笔》《杂书》与《六一诗话》部分内容有重叠未必就能断定是其前身。因为除《试笔》之外,《六一诗话》许多内容和《归田录》《笔说》也有重合。
1981年,李伟国又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六一诗话〉与〈归田录〉》,论述《归田录》与《六一诗话》的关系。他认为,《归田录》与《六一诗话》密不可分,从随笔性质和内容上看,《归田录》《六一诗话》大多类似;从成书时间上看,《六一诗话》很有可能是欧阳修在致仕之后将编纂《归田录》时删削的内容重新整理,继而增添新的内容而成。
关于此问题,张海明在2009年于《文化遗产》发表的《欧阳修〈六一诗话〉与〈杂书〉〈归田录〉之关系—兼谈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写作》一文再次论及,并将李伟国分为二谈的《六一诗话》与《杂书》《归田录》的关系在一篇论文中叙述。其观点与李伟国基本一致,认为《杂书》是《试笔》的一部分,《试笔》并非《六一诗话》的前身,欧阳修将原《归田录》中论诗部分抽出并变成了《六一诗话》,只是增加些论据而已。
第二类比较研究,是《六一诗话》与其他诗话的比较。
1992年,马金科发表于《延边大学学报》的《〈六一诗话〉与高丽诗话〈破闲集〉之比较》一文,该文把《六一诗话》与高丽第一部诗话《破闲集》相互比较,发现二者有许多共同点,如皆“漫笔书正”,以随笔形式叙述自己的诗歌主张;强调诗话“补史”之功效;采用相同的批评方法,多叙论诗人的身世、作品和现实的联系,推崇淡远的诗歌风格。二者也有不同点,如欧阳修不欣赏用事,“而李仁老表现赞同‘用事,其论述也更加具体深入,指出弊病,提出标准,点出用事门径,目的在于给后人指引作诗途径”(马金科《〈六一诗话〉与高丽诗话〈破闲集〉之比较》)。作者通过比较得出:《六一诗话》对朝鲜诗话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破闲集》立足于本国文化,能动性的、有选择的多元接受是《破闲集》的显著特性。
笔者认为,跨文化的诗话比较研究既发掘了诗话本身的文化价值,又充实了世界比较诗学研究的实际内容。此类论文目前数量不多,应大力发展下去。
另外,比较研究中还有中国诗话间相比较的论文。2008年,刘方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的《“闲话”与“独语”:宋代诗话的两种叙述话语类型—以〈六一诗话〉和〈沧浪诗话〉为例》一文,通过对两部诗话文体话语的特点对比考察,作者认为以《六一诗话》为代表的“闲话”与《沧浪诗话》的“独语”构成宋代诗话的两种话语类型。《六一诗话》呈现出随笔式,追求幽默风趣;《沧浪诗话》追求体系性,体现出霸权话语特征;在文本特征上,《六一诗话》呈现出对话中的众声喧哗,而《沧浪诗话》则体现出独语下的异端批判。
将这两部诗话作品相比较的论文,另有杨雷在2014年发表于《青年文学》的《“论诗及事”与“论诗及辞”—从〈六一诗话〉到〈沧浪诗话〉的演变》。该文作者基于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对诗话“论诗及事”“论诗及辞”的定义,认为《六一诗话》和《沧浪诗话》正是这两种样式的典型代表,并追溯了从《六一诗话》到《沧浪诗话》的演变过程,认为这是当时禅宗的兴盛和诗话自身理论日渐积累丰富演化的结果,使“诗话作为批评样式同时兼有了诗本事和诗格、诗式的功能”。
除此之外,2010年王琳琳的《〈诗品〉与〈六一诗话〉比较》一文,基于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提出的“诗话之源,本于钟嵘《诗品》”的观点,将《诗品》与《六一诗话》进行比较,并且来管窥《诗品》对《六一诗话》的影响。该作者认为,《诗品》在品评之余,兼叙诗人逸事,广泛使用“寻章摘句”的品评方法都被《六一诗话》所继承。对此观点,罗根泽早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就提出异议。他指出,诗话的起源众人观点不一,清代的章学诚认为,诗话说源于钟嵘的《诗品》。欧阳修自序《六一诗话》是自己退居汝阴,闲谈收集而成。与司马光的话合而观之,知早期的诗话是在记事以资闲谈,和《诗品》的“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并不相同。由此可知,《诗品》在创作初衷和结构上都与《六一诗话》大不相同,就算其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仅凭此断定《六一诗话》就是继承了《诗品》,也缺乏理论依据。
二、考论
对《六一诗话》的考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六一诗话》的史料价值存在异议部分的考论。其中,“九僧诗”1则,“张继《枫桥夜泊》”1则,针对欧阳修说“九僧诗不复传矣”和“三更不是打钟时”提出异议。
“九僧诗”的异议见于2011年冯程程发表的论文《论〈六一诗话〉》。她指出,欧阳修认为“九僧诗”在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是不正确的,但并未论述原因,行文草率。关于此问题,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讲过—“欧阳公云:‘《九僧诗集》已亡。元丰元年秋,余游万安山玉泉寺,于进士闵交如舍得之。”欧阳修没有见到《九僧诗集》就推断这本书已经不存在,其实不然,司马光后得到了这本书。
“张继《枫桥夜泊》”见于2011年宫臻祥发表的论文《“以资闲谈”:〈六一诗话〉的创作旨归》中:“其实有不少人据文献和经历认为唐代,尤其在吴中地区,确有半夜打钟的情况。唐人诗中咏及此事的甚多,如白居易的‘半夜鐘声后(《宿蓝溪对月》),许浑的‘月照千山半夜钟(《寄题华岩韦秀才院》),南宋文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
另一方面是对《六一诗话》版本的考论。目前尚无专述论文对《六一诗话》各个版本作详细考论,又因各版本中《六一诗话》的总则数存在不同,有29则版,也有28则版,有些学者在引述时不说明版本只列条目序号,因此造成不知所云的局面。在这33篇论文中,提及不同版本出现差值的寥寥无几,大多则将《六一诗话》看作28则。关于此误,李清良在《论〈六一诗话〉写作动机与内在逻辑》中论述较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六一诗话》郑文校点本分为28则,其后以讹传讹。今考之《百川学海》等珍藏善本,均为29则。郑文校点本将其中第17则“李白《戏杜甫》”与第18则“陶尚书”二合为一,致成此误。之后,蔡镇楚指出在其《中国诗话史》(修订本)中对“原本28则之误者,已经一一加以修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并在2011年出版的《比较诗话学》中也提及。经其考证,《六一诗话》的最初版本为“日本国立图书馆珍藏的宋版《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二八《诗话》一卷本,凡29则,与中国《百川学海》《萤雪轩丛书》本相同”。
综上文献可知,《六一诗话》应为29则,而20世纪之后的学者多数仍视作28则,不加考证,实则不该如此。这之中28则版的出处,多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六一诗话》郑文校点本和1986年中国书店出版的《欧阳修全集》。但是,仍存在一些疑问,如《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的东英寿《欧阳修〈六一诗话〉文体的特色》一文将《六一诗话》视为28则。按蔡镇楚考证,《六一诗话》最初的版本由日本所藏,为29则;而这位日本学者竟犯了中国两版本同样的错误,殊不知其阅读的版本从何而来。所以,对《六一诗话》版本的考证,仍须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六一诗话》专述论文到论文数量已有53篇,《六一诗话》的部分热点研究呈现明显的关注度提升、论文数量增多的趋势。我们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六一诗话》的部分热点研究呈现出完善的趋势,但在比较研究方面,内容还可以更加丰富,同时版本考证仍须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