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共情传播实践

2023-05-30 16:22
新闻爱好者 2023年3期
关键词:豆包共情媒介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已触至深层。用户、技术和数据已经成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打造的共情传播直抵受众内心,成为驱动主流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方式。然而,如何践行共情传播,推动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分析。

《奇云:媒介即存有》(作者: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邓建国译;2020年12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阐述了媒介传播的要义及其元素融合和自然叙述的艺术建构。这为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及践行共情传播提供了新思维。

感想一:技术驱动下情感与叙事的融通。  在媒介深度融合中,主流媒体已经由单纯传播模式转向全方位立体传播矩阵的打造,數据新闻、直播、H5、短视频及VR动画等传播形态,彰显出了传播的新态势。大数据技术、推荐算法等现代技术的驱动,实现了共情式交流与算法互动的融合,超越了物理时空、语言间的壁垒、国家民族的差异性和精神文化等的叙事策略。在传播关系上,该传播方式比较简单便捷,仅是将具有共同兴趣的信息聚集于一起。然而,正如《奇云:媒介即存有》一书所言,怎样让异质化传播主体间形成相同、近似共情的中介物,则是践行共情传播的关键所在。此中介物是传播主体双方的共同认可,在传播主体中很容易形成共享性表征,实现共情传播。

如在2022年2月份的北京冬奥会报道中,许多新闻以中国美食作为沟通情感的中介物,外籍运动员珍妮丝·斯皮特里“口袋里的半个豆包”,以及其对着镜头吃豆包的新闻,以中国常见面食豆沙包为传播主体间的中介物,给受众带来了神奇关联,使其成为中国网友眼中极具亲切感的“豆包姐”。可以说,豆沙包这一中介物拉近了中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豆包姐”与受众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消解了高语境和残酷竞技运动同受众的疏离感。无疑,借助中介物连接传播主体的共情传播是成功的。

感想二:共情是驱动共情传播的根本力量。共情可以理解为移情、同理心,是理解他人独特经历并对此有一定的反应能力。《奇云:媒介即存有》一书认为,传播过程亦为共情的过程,传播者借助编码、释码和译码向受众传递信息,通过此传递实现被人感知,而受众则在交流沟通后产生反馈与共鸣,并在态度、认知及行动层面产生共情。此共情是传播的重要效果。若要实现此有效传播效果,传播中必须利用有效的叙事方式提升信息共情性,增强共情力量,推动受众、传播者间能够有意识地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真正形成共通性意义空间。共通具有两层意思,即传播中所用的文字、语言具有大致相同的含义;以及大体一致、较为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这两种均是基于时空流动和脱域为表征的社会无法逾越的障碍。但不管到什么时候,同情和爱都是人类最为基础的情感,是共有属性,而其联动性、感化性和传导性则聚焦了情感表达的普遍性,可对他人情绪、经历及遭遇感同身受,并能跨越文化、语言、种族、国家、历史界限及意识形态,形成极具穿透性的力量。与理性传播相比,共情传播是以情感共通构建的天然联结,从情感共鸣去触发认知共鸣,形成内心的认同,进而跨越传播障碍,传播隔阂也得以化解,传播效果也更好。

《奇云:媒介即存有》一书认为,媒介是环境、元素、中间载体的联结,并具备形成联系的能力。而共情则是此联结能力得以实现的关键。虽然共情受本能情感的驱动,但其能够被引导和被设置,也能够唤醒他者的潜在共情能力。当然,这种唤醒离不开话语叙事。在融媒体生态中,共情不只是情感驱动力,也是人类相通相连的纽带,需要在分散而多元的文化协调及杂糅中寻找传播者与受众的共情点。这除了一些中介物之外,蕴藏于民间的烟火气、可感的个体及故事化叙事同样可以穿越一层层的异质隔阂,从情感层面勾连其认同和理解。此外,新技术的驱动,使主流媒体在传播中更注重日常化、情感化、立体化、分众化和多层次的报道与传播,为中国故事的叙事建构了一个多样、开放的叙事空间及叙事表达。

总之,《奇云:媒介即存有》一书内容丰富,意蕴深邃,行文如行云流水,又充满诗情画意,读之,若散文,若诗歌,若叙述,若论述,表述精准而雅致,可见译者文字功底极为深厚。读之,不但能够获得思维及思想启迪,还能获得美好且独特的阅读享受。

(王苗苗/硕士,四川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豆包共情媒介
小狗豆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豆包上学之奇特事件簿
有爱心的小豆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