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23-05-30 00:56马佳池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国戏曲文化差异

马佳池

[ 关键词] 中国戏曲;非语言符号;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

一、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历史进程

中国戏曲是中国的瑰宝,它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包含文学、乐曲、舞蹈、武术和杂技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其中也包括各国关于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而实际上中国戏曲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对外传播。早在13 世纪,中国戏曲就已经走出中国国门,从那个时期开始就有很多国家开始注意到了中国戏曲,这一点从一些西方国家的记载资料中可以得到佐证,马可·波罗所编著的《东方异闻录》中就有关于中国戏曲的记载。在之后,中国戏曲就开始逐步向外发展,发展到17 世纪时,西方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戏曲。在意大利、法国等国还出现了一些将中国戏曲与自身文化进行融合的新型戏剧表演形式。在18 世纪时,西方出现了众多有关中国戏曲的改编及传播作品,比如元杂剧《赵氏孤儿》。20 世纪前半期可以说是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高潮时期,其中主要以著名的梅兰芳先生在美国演出为标志,梅兰芳先生于1930 年在美国共演出72场,可以说呈现了座无空席的盛况。那之后虽也有众多中国戏剧大师的访美活动,比如张火丁等,但再无之前盛况[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逐渐深入,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竞争不仅局限于经济、政治等领域,艺术文化等软实力也同样重要。在世界信息发展的背景之下,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迅速提升,各类艺术文化的传播方式趋向多元,中国戏曲的传播路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戏曲的传播载体仍较为单一,并且面临着“文化差异”“文化误解”等现实性问题。

二、戏曲对外传播的意义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在现今信息化的时代,各国之间联系密切,西方国家的文化逐渐渗入我国,可以说西方文化在我国现代文化中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如何在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向外输出是当代诸多学者的研究主题,我们可以接受这个时代的变迁,包容其他文化,但是要以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前提。中国戏曲作为一个极具中国色彩的标签,确保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意义重大。首先,保障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工作有助于唤醒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于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具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工作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一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闪亮名片,其中多彩的故事,包含着历史的故事、人民的生活、感情的美好等多方面。戏曲表演者的舞蹈动作、身法展现都呈现出独属于中国戏曲的节奏与韵律,融合戏曲的唱腔后,呈现出“诗情画意”。在我国的艺术体系中,戏曲的角色类型有具体的划分,生旦净丑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另外,中国戏曲剧目一般具有较为强烈的故事性,故事情节复杂、生动。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极大地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中国之文化魅力,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传承艺术活动意义重大[2]。

三、中国戏曲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一)文化的差异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中国戏曲是在中国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东方的审美认为戏曲需要有自身的特点,对于戏曲的演绎极具独特风格,在弹唱、唱功和动作各方面要求严格,但是西方人就很难理解。这其中就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西方无法理解其中韵味。有一些西方人就会给中国戏曲做出负面评价,在《赵氏孤儿》这个戏曲的表演中,法国学者就做出了含糊不清、词语累赘、情节拖沓等众多负面评价。在法国对《赵氏孤儿》进行演绎时,就将许多词语进行了删改,语调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虽然这样更加容易理解,但是却极大地影响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使其失去了本身的独特韵味。各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道路。同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差异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中美之间的小,文化差异程度不同,对于中国戏曲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就不同。

(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语言源自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也只有将语言置于其本身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完全理解,否则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而中国戏曲中的语言、韵脚自然是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进行翻译时就会影响其本身的含义,同时接受者理解上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这不只是翻译是否精准的问题,它主要在于其本身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理解问题,同时部分戏曲的故事背景扎根于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如果对其背后的历史缺乏了解,那么就会影响对整个戏曲内容的理解,也难以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戏剧中的非语言符号包括服饰、颜色、姿势、手势、目光等,这些非语言符号都带有特定的某些含义,而这会导致置身于不同历史文化的人在理解上会有所偏差。比如,在京剧表演中,京剧的脸谱有特定的设定,红色代表英勇、忠贞的人物性格,多用于关羽等角色;蓝色可以代表人物刚强、骁勇;黑色代表人物刚直不阿、正直无私等,这都有其默认的设定。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颜色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许多西方人无法理解这样的设定。在进行表演过程中的手语、姿势、人物之间的距离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并且不同的戏剧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其服饰装扮也随之变化,而在西方人看来有些可能是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的。可以说由于不同的文化,孕育出来的符号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而这些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不同默认意义也是中国戏曲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三)传播内容不完善

中国戏曲的结构是属于“一本四折”,但是因为内容過于复杂、时间过长,所以大部分是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演绎,如果只是将原著中的一折拿出进行演绎,这段戏就称为“折子戏”。而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西方对于历史、文化、戏曲构架不理解,只对一折进行演绎会导致观众很难对整个戏曲进行全面的理解,无法准确掌握其精髓,这就使得西方观众很难与中国戏曲产生共鸣,因此无法欣赏中国戏曲的优美与独特韵味。传播内容不完善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中国戏曲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难度[3]。

(四)传播媒介单一

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情况下,跨文化交流的戏曲表演主要是面向国家领导人和学者的需要,是国家之间进行政治外交活动的方式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虽然中国戏曲也会在民间进行表演,但是传播效果并不明显,没有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导致中国戏曲失去了许多的宣传机会。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应该与当代的科学技术相融合,结合新时代的传播工具,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来缩短时间、空间距离,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媒介和力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程度。

(五)政治及经济因素

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首先是经济因素,这个因素在美国的表现较为明显,在中国戏曲进入美国时,在美国得到了相当好的反响,特别是在旧金山一带,在中国戏曲进行表演时可以称得上是座无虚席,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是在美国经历大萧条时期之后,中国戏曲在美国的传播就遇到了障碍,当人们被经济因素所困扰时,很难分心于艺术方面。其次是政治因素,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因素,当一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并且关系良好时,他们更容易接纳中国文化的输入,而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凝结和精髓,因此国际关系的相关因素也影响着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相关工作。

影响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因素众多,多方因素导致现今的传播困境,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道路仍然艰辛且漫长。

四、中国戏曲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的具体建议

(一)尽量缩小理解误差

首先,重视翻译工作。努力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技巧,尽力缩小其中的理解误差。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展示出文字特色,还要展示出戏剧的精髓,适当加入对历史背景的相关介绍。其次,中外学者也要适当加强沟通,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也加强对于其他文化的相关了解,方便进行更适用于当地文化的翻译方式。除此之外,在进行演绎之前,表演者应对该段戏曲进行相应的文化背景介绍,如加入独白或背景音等,减少其他国家人民对戏曲文化背景的空白感与陌生感。在演绎后多调查外国观众的观后感受,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与外国观众的联系。最后,要慎重选择向外传播的戏曲类型和剧本,尽量选择西方国家更能接受的段落进行演绎,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的理念进行选择[4]。

(二)重视媒体的宣传,扩宽宣传渠道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在时代的信息接受越发便捷,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戏曲应该多利用网络渠道进行传播,让全世界更多地接触并了解中国戏曲的魅力所在。比如,鼓励戏曲大家在网络上讲述戏曲知识,对于经典片段进行演绎并加大宣传,也可搭建互联网交流平台,及时更新戏曲知识和相关表演信息,打破信息壁垒,让更多的潜在观众了解到中国戏曲[5,6]。

(三)提升戏曲文化传播者的专业素质

戏曲文化主要是通过表演者而展现的,因此表演者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戏曲的表现水平,也影响着观众的理解程度。因此,戏曲文化传播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戏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质量。首先,应提升文化传播者的自我意识,传播中国文化是一项神圣且意义重大的工作,相关从业人员在国外进行表演时就是鲜活的中国名片。其次,要以人才为导向,不断完善戏曲教育方式,多层次地培养传播工作者,扩大人才培养的数量及层次,将培养内容从局限于表演和唱段,擴展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编剧、导演、灯光等各方面的学习,扩大学生的中国戏曲知识及表演方面的知识范围,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及相关从业者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式发展,在传承中紧跟当今时代的特色,编创出更适合、更新颖、更具文化内涵的新剧本。也可通过在唱腔、表演方式等方面的提升,丰富戏曲文化内涵,结合国外观众的审美需求,了解文化差异,同步更新戏曲表演中的配乐、表演、呈现方式,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国戏曲文化的情感体验,在激发观众兴趣的基础上,有效传递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7]。

五、结语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动海外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与突破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推动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唤醒海外华人对于故土的思念,同时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海外人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相关工作,合理选取戏曲节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相关人员的传播能力,努力探索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提升中国戏曲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中国戏曲文化差异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