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角下《共产党宣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探析

2023-05-30 04:00李浩玮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

摘 要:在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阐发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极具时代意义的著作,《宣言》自始至终都以唯物史观的原理作为线索,对资本主义之下的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阶级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解释。文章对《宣言》产生的经济、阶级和理论条件进行了剖析,从而为新时代视角下阐述唯物史观思想的内容奠定基础。深入理解《宣言》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新时代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唯物史观 无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F016.3;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224-02

唯物史观并不是自然生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基础上完成对唯物史观的思想架构搭建的工作,早在《宣言》之前便已着手进行。在《宣言》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逻辑主线,首次运用刚创立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与现实,并将这一科学理论切实融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当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历史定向,其论述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精神。

一、《宣言》产生的背景条件

(一)经济条件

15世纪以来新航路的开辟及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在经济上逐渐得到解放,也使得封建地主阶级同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激化,并最终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英法等国陆续进行了工业革命,手工工场被机器大生产所淘汰,使生产力逐步实现解放,并最终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配地位。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也表现出了鲜明的两面性,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迅猛提高使得资本主义下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并引起经济危机。虽然资本主义在那时仍处于上升时期,但其生产关系已逐渐转变为生产力发展的镣铐。这些现象促使着人们深刻思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去向。

(二)阶级条件

《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了无产者与资本家之间的根本对立。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发展以及无产阶级联合趋势的不断深入,无产阶级的反抗从自发走向了自觉,并最终拉开了英、法、德工人运动的帷幕,无产阶级经历了一个逐步壮大进而走向成熟的过程,最终发展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皆走向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深刻经验教训,并指出在所有阶级力量中,资产阶级的埋葬者只能为无产阶级。觉醒了的无产阶级当务之急便是总结经验教训,以科学的理论为自身革命实践提供指导。

(三)理论条件

唯物史观为《宣言》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中对德国古典哲学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最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并进一步用其来解释人类社会,形成了唯物史观。早在《宣言》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在其他著作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初步阐述,其理论成果成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法宝。此外,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宣言的问世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基础。在《宣言》之前,马克思已经对“资本、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力、劳动商品”等概念有所表述,并已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产阶级的本质有所领会,从而为根本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条件,也为《宣言》的产生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来源。

二、《宣言》中唯物史观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阶级斗争学说的角度

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对阶级和阶级斗争进行了系统的唯物史观论述。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都有特定的阶级关系和结构存在着,随着封建社会政权的瓦解和工厂手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社会应运而生。在这一社会形态中,阶级关系得到了简化: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二者。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过度生产会使得生产力的提高在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中受限,导致阶级矛盾加剧。加剧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并最终形成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埋葬资产阶级的真正力量。

《宣言》还进一步论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于阶级斗争,并明确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阶级斗争是转变社会形态的重要途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这一现象的产物。在一种社会制度下,受剥削阶级的革命实践会对剥削阶级的统治产生动摇,这种影响最终会导致质变,从而动摇生产方式并最终变革社会形态。无产阶级这一新生阶级,只有与资产阶级进行抗争,才能消除压迫并终结资本主义统治。历史的使命交予了无产阶级,呼唤他们成为阶级斗争中的革命性阶级。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角度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以及消亡采取了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他们首先指出了资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中产生的,并指出社会生产关系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所决定,生产关系的不断演化是由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成的,它为资产阶级的生成提供了经济基础。其次,从生产力的维度肯定了资产阶级对历史的贡献,描述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资产阶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在《宣言》里,基于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主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还创造性地引出了“两个必然”,“两个必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曾经有过重要贡献的生产关系已趋于落后,并化为阻塞生产力前进的枷锁,所以,“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3]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指明了资产阶级终将被无产阶级力量所瓦解。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的角度

《宣言》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尽说明。首先,上层建筑的变革由经济基础的发展所决定。从行会手工业阶段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由最初的受剥削阶级日益转变成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得资产阶级最终建立国家政权,其国家政权正是为资产阶级本身服务的。此外,资本主义框架中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确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法律等上层建筑观念受到了所有制关系的制约,它们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的产物,其根源仍需着眼于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经济基础的生成和巩固服务,并维护经济基础的地位。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中,金钱交易的关系将彼此联系起来,他们交往的单一准则是资本衍生的利己主义。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将工人视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工具,同时还用资本单一标准抹杀了具有社会属性的其他职业。[4]资本家阶级依靠其剥削地位将社会关系单一化为以资本为核心的商品交换关系,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四)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角度

《宣言》一书多次提及资产阶级的最终历史去向,并指出无产阶级富含着革命性的血脉,能够运用暴力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一项崇高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产阶级最终的价值旨趣。无产阶级是代表多数人利益的、真正包含革命性的力量,他们是大工业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特性。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强大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日益发展,逐渐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联合统一,也为达到共产主义的最终愿景奠定了基础。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需要借助暴力革命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身的专政。这是一种新兴民主与专政相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力图冲破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相互剥削的束缚,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5]争得民主意味着无产阶级走向联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确立自身专政的同时将私有制完全剔除,从而解放生产。只有这样,一切阶级差别才能够真正消除,最终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

(五)世界历史思想的角度

唯物史观思想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是世界历史思想。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阐明了世界历史思想,他们依据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发展过程,将世界历史的整体演进归结为了: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演进及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演进这两大阶段。并指出促成两次转变的要素在于资本增值的需要以及伴随生产力发展的普遍交往。世界历史演进的归宿是人类解放,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局限性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最终践行者只能是无产阶级。

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思想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从一方面来看,历史的发展从起初的地域性历史演变到了世界历史,这一历史条件为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转变阶段,马克思才得以揭露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并科学地预见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世界历史思想也遵循着唯物史观原理,世界历史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分工”是随着物质生产的逐步发展而目益实现的,它能够导致世界性交往的形成。此外,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引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世界历史的发展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无产阶级革命扎根世界历史发展成果,又改变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走向,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三、《宣言》中唯物史观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历史地位

(一)《宣言》中唯物史观思想的主要特征

《宣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蕴藏着鲜明的实践性、人民性以及发展性特征。第一,实践性。《宣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实践,在洞察人类社会历史的过程中成型的。唯物史观一方面引领着无产阶级追求自由和解放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的检验之下,唯物史观也得到了创新完善。马恩带领无产阶级积极开展革命实践,分析实践经验与教训,并最终回归到工人运动中进行检验,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打下实践基础;第二,人民性。《宣言》中唯物史观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维度,对实现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重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样需要凭借人民这一中心才能实现。在《宣言》中,马恩通过阶级分析法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进行了说明,旨在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达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也显示出人民性的立场;第三,发展性。《宣言》中的唯物史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其序言部分,马恩就强调了理论所包含的历史局限性,并指出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运用要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宣言》从萌芽、发展及全面论述这几个阶段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刻阐述,这种阶段性的递进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否定旧有思想的过程。

(二)《宣言》中唯物史观思想的历史地位

《宣言》的产生标志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在唯物史观史上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是用新的唯物史观思想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以唯物史观作为自身基础,充分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此外,它在整个唯物史观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唯物史观思想早在《宣言》发表之前,就已经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这些著作并没有对唯物史观进行全面的论述。《宣言》的产生使得唯物史观思想有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恩格斯评论它:“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6]此后马恩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多部著作中对唯物史观思想的一些重要问题做了进一步规定与论述。因此,《宣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四、结语

《共产党宣言》在共产主义运动历程中具有深远意义。唯物史观是《宣言》的一条核心主线,它不单是作为科学理论而存在的,更是蘊含着鲜活的现实的生命力,指引着我们应以经济基础为基本点来深刻把握当今现实的政治与精神实质。唯物史观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革具有现实性意义,这也是唯物史观的根本旨趣。《宣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为当代中国向前迈进提供了行动指南,深刻掌握唯物史观的原理能使我国在新时代下更好地掌握规律和发展全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革命需求出发,逐渐构建了完善的唯物史观体系,我们当下也应结合具体实际去进一步丰富唯物史观的内涵,这也是对唯物史观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250.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6,421.

[4] 刘卓红,杨煌辉.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的三重历史意蕴——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视角[J].现代哲学,2021(04).

[6]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作者简介:李浩玮(1998—),男,汉族,山西临汾人,黑龙江大学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