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3-05-30 04:00:17王荟荟李芊林伟王志冰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

王荟荟 李芊 林伟 王志冰

摘 要:文章通过探索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探究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途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充分响应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优的新时代新青年的号召,充分利用资源和实践经验,透析劳动教育缺失的漏洞并付诸于实践,准确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方向,坚守劳动信念,掌握劳动方法,遵守劳动纪律。

关键词:大学生 劳动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203-02

2020年3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应以立德育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设和实施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可以担当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时代新人。

一、劳动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初步形成、政治化、初步现代化、转型发展、综合发展和新时代发展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色。

1949年至1956年,劳动教育在“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宗旨下强调“体能”。国家实施劳动教育的政策和方针,已经推广到全国各个角落,广为人知。经过1956年的三大改造,有人认为劳动教育有根本利益对立且相互冲突的表现,趋向于不合理发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国家对劳动教育进行雷厉风行的革新。

199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现代化步伐加快,劳动教育由一门学科过渡成一项实践。一是从一门学科向复杂实践的过渡,二是从注重集体工作转向个人发展的过渡[3]。在此阶段,劳动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综合实践、人性化、素质教育是转型的主要目的,为日后建设美好社会夯实理论基础与研究经验。

2001年,国务院决定给予劳动人民教育更充分的内涵,推进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学校多样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彰显了课堂内蕴各色的文化观念,充分鼓励学生独立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理解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劳动教育的节奏并没有放缓。国家更加完善劳动教育的实施体制,使它成为一种时代风向。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

随着时代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在观念不断被给予新的定义,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高校应该担负起培育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深化教育改革,强调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使学生意识到劳动所带来的益处,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丰富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尊重他人等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认识到劳动能深化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同时让大学生深刻明白只有通过亲自劳动才能满足自身对物质和精神的要求,从而实现自我社会价值。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内在需要。劳动本身具有“本体、本来和本原”的教育价值,劳动实践的考验是磨炼意志和成就品格的必经之途,而劳动价值观的建立更影响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技能,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将它融入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同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深远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5]。

劳动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全面能力过程的最重要的一环。团队间的协作在劳动实践中极为重要,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专注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全局意识、合作观念、团结协作能力,还起到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的作用。做到以劳育美,培养审美情趣;体验劳动之乐,创造之美[6]。劳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它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强化对劳动教育概念的深刻理解,更好地锻炼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劳动教育的推动下起到重要积极作用。在劳动中,合作、配合极为重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拓展大局观念。对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有助于对社会更成熟的认知,对劳动有更深刻地理解。当今大学生处在新时代,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的行为与理想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必须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贯穿劳动与德智体美的融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全面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通过教育部门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政策的实行与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落实,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有所好转,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到,但是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国家政策的呼吁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并没有专门负责劳动教育的管理机构,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来说,没有统一组织负责管理,没有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资讯,却也带来了庸俗的不良风气,如何形成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成为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的难题之一。人们越来越在意经济和物质的双重享受,社会上真正光荣的劳动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推崇劳动的社会风气没有形成,奢侈浪费、不劳而获等思想逐渐在实际生活中蔓延。部分高校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劳动意识浅薄,许多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教育逐渐任务化、功利化。部分学生丢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劳动光荣的高尚品质,把劳动教育变成了一种负担,不明白即使是在科技时代,也唯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真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次,从教育层面来看,当前的学校教育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中出现分配不平衡现象,虽然劳动教育一直贯穿在教育体制中,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过于强调脑力劳动,造成其他方面劳动的弱化,忽视了落实全面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常常被边缘化、形式化,未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目前,由于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学校未能保障专业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部分高校的教育者过于重视劳动理论课教学,在劳动实践方面强制规定劳动任务、劳动工具与劳动形式。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不仅满足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学习的需求,也开设不出有个性、有创新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劳动教育变得形式单一,失去了趣味性,使学生觉得兴味索然。另外,许多高校缺少专业化劳动教育的场所,未引进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硬件设施,必要的支持性资源比较缺乏,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缺少物质保障。在这样的劳动教育环境下,不仅培养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将劳动教育这门课程从需要实践的一门课程转变成了一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使劳动教育的实际教学只停留于形式,大大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仍存在着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等问题,现阶段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从不同的层面来剖析这些问题,并且提供不同的方案来解决。

第一,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大多劳动意识淡薄,对劳动概念模糊不清,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大学生首先要转换观念,提升劳动自觉,激发内驱力,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要加强实践行动,做到知行合一,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自觉参与劳动,增强劳动实践能力,通过亲身劳动实践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丰富自身物质和精神财富,明白每一个劳动成果的背后都是无数劳动人民所付出的汗水,从内心深处做到认可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在增强自己身体素质的同时,在劳动中使自身的人格和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和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要尊重社会中的每一位劳动者以及劳动成果,宣扬以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风气,杜绝好吃懒做、懒惰成性等不良习惯的广泛传播。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企业和社会、家庭等多方一起努力,给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与支持;社会媒介要加大力度歌颂劳动志愿者的伟大贡献,以疫情下不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依然勇敢奔赴前線的志愿者为例,宣传社会上的先进的劳动人物,用榜样力量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7]。家长要做好劳动教育的先行者的角色,配合社会力量,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作用,营造劳动教育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家务劳动并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与各方面积极配合,大力倡导劳动教育。

第三,政府在劳动教育中必须承担国家责任。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的缺失是影响劳动教育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政府可以增加制定和颁布关于大学校劳动教育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规范这份义务与责任,使得劳动教育一定程度在大学生教育认知上具有强制性。政府要加强物质支持,改善劳动教育实践环境。除此以外,政府要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劳动教育领导部门。政府要加强全面呼吁,受众群体不局限于学生,更要扩大到社会各界,使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认知与认可。

第四,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中,各高校所采取的态度与措施更是占据重要地位。首先学校要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涵,创建新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劳动欲。高校应当制定合理的劳动课程内容与评分标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设置不一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专业的劳动课程师资队伍,壮大劳动教育的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教育工作,促进课程的专业化水平,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活动。其次,学校应当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开展以专业知识为主、日常生活为辅的劳动活动,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和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内外劳动活动,增强劳动活动的吸引力。高校可在暑期组织支教、扶贫等活动,利用各种节日举办主题活动,或是深入基层,如走进农村、敬老院等场所,让劳动教育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让大学生更能亲身感悟到劳动的真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建设专业的劳动基地,让学生有固定的劳动场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通过一定的固定劳动,使得劳动更具有导向性与广泛性。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与可行的操作方案,确保劳动基地的活动对高校大学生更具有针对性,促使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更正确的认识,使得高校劳动教育逐渐常态化。最后,学校要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以实施劳动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增加智力水平,增强体魄,提高审美素养,丰富对美的认知。高校要尽可能多地增设以劳动教育为基础的实践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并且在劳动实践得出真实感悟;将劳动教育融入体育课,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充满活力;在劳动中推进学生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将书本学习与劳动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客观需求[8],同时也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需要。加强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与学生所关注的课题,更是社会和国家所要思索的话题。劳动教育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教育,唯有各个主体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一般项目《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措施》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3994004Y。]

参考文献:

[1] 田华.以学生公益劳动课为载体的学生素质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57-58.

[2] 李正福.以更有利的条件保障支撑新时代劳动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4):8-11.

[3] 张雨强,张书宁.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61-67.

[4] 施宏范.试论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94(02):112-114.

[5] 杨优杰.生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陈鹏.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05):13-20.

[7] 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8] 程德慧.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时代诉求及实践转化[J].河南农业,2019(15):29-30+54.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3)

(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 17:40:36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探析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方法
青春岁月(2015年23期)2016-01-04 12:05:31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