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员
【摘要】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有众多方向,教师对学生作业操作能力、学科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实际展开科学研究,确定适合的作业方案,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作业体验。单元作业体现层次性、关联性、探索性,与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成长高度契合,教师要对单元作业设计方略进行深度探索,给出最为合理的设计,组织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达成学科核心目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单元作业设计需要有统合性,教师对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展开深度研究,其助学作用丰富,回报率更高。数学学科教材以单元形式编辑,学生数感量感建立也呈现版块链接形式,教师对学生学力成长规律做客观分析,对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做深度研究,势必为课堂教学注入动力,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创造更多教学契机。
一、梳理设计内容,渗透单元作业操作机制
教师对学科单元教学内容展开深度分析,理清单元作业设计基本方向,确定作业设计步骤,精选作业内容和形式,为学生顺利进入单元作业操作环节创造条件。
1.明确作业目标
单元作业设计有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析,理清作业设计方向,确定作业设计目标,为作业方案顺利出炉做铺垫。单元作业具有覆盖性、统合性、系统性,教师要对教材单元内容做关联分析,以便做出统筹性设计,提炼出适合的内容,以提升作业设计品质,提升作业历练作用。学生对单元作业有统筹性认知,其作业态度也会随之改变,提升单元作业通顺性。
如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清一些数学概念,利用教学案例进行观察对比分析,逐渐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在单元作业设计环节,教师主要从单元知识梳理角度进行作业设计:利用手中材料,自行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集体展示制作的模型,介绍其特点。学生根据教师指示快速做出回馈,开始搜集材料,设计制作方案。在展示环节,学生大多能够顺利进入介绍环节,能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展示得非常到位。在这个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设计目标极为鲜明,就是要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对动手操作性作业任务比较有兴趣,说明教师设计有较强针对性。
2.设置作业步骤
单元作业设计有一定思路和方向,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分析,还要对学生学情进行科学评估,以便做出合理安排。单元作业要体现渐进性、系统性,需要对设计步骤做详细规划。首先是筛选作业内容,确定单元作业框架;其次是理清单元作业目标,设定具体的作业要求;再次是设计作业形式,梳理作业操练方法;最后是设定作业评价方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數。
教师设计作业有鲜明的程序,要求学生对作业任务进行细致分析,不仅凸显审题意识,还能够顺利启动学生作业思维,形成崭新学习动机。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推出这样一个题目:观察身边事物,找到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现场测量其长、宽、高,并介绍观察和测量方法。学生对实际测量学习任务比较有期待,都能够主动响应,开始寻找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并借助直尺进行测量,共享一些数据信息。教师布设作业任务时有明确的步骤特点,先观察、后测量、再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作业操作步骤,也是思考顺序。从这个作业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布设单元作业任务也有一定顺序,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
3.精选作业题目
教师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研究,精选作业内容,以确定作业设计目标和方向。在作业设计素材到位之后,教师要对作业题目做科学安排,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应用题是最为常规的形式,观察题、讨论题、测量题、实验题、调查题、分析题、信息搜集题等,都是学生感觉新鲜的题目,唯有顺利启动学生作业思维,才能赢得作业设计组织效果,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成长。
学生对生活化作业比较感兴趣,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兴趣取向展开作业任务设计,以提升作业适合性。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时,教师推出诸多实践性作业任务:教室内有不少实物,自发成立合作团队,借助直尺展开测量行动,计算出选定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提交数据参与班级展评活动,看哪一团队测量计算更为精准。学生对自发成立团队比较有认同感,纷纷响应,加入到自己喜欢的团队,展开集体互动学习。经过反复测量矫正,计算结果不断呈现出来,单元作业完成情况良好。教师精心挑选实践化作业形式,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二、丰富设计方法,优化单元作业执行效率
学生对数学作业最为熟悉,但对单元作业却比较陌生,教师对单元作业设计思路进行对应解读,为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方法,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动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引入进阶方法
单元作业有渐进性、系统性特征,教师从最近发展区理论角度展开布设,从学生学科思维进阶方向进行组织,都可以形成崭新作业激发动力,顺利启动学生作业思维,创造丰富助学积极因素。学生对作业有主动操作的意识,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基础能力做科学评估,以便做出设计改变和调整,突出作业梯度性,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
教师设计单元作业任务要有创新体现,不管是作业内容选择还是作业形式呈现,都要体现创新意识,以满足更多学生学习诉求。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师设计单元任务时要求学生利用生活案例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开始阅读教材内容,对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分析,然后开始寻找生活案例,对分数基本性质进行现场验证。如:一家四口人分吃一个西瓜,儿子说要多吃一块,妈妈先将西瓜分为4块,再将4块变8块,儿子最终得到2/8个西瓜。说说1/4和2/8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借助生活案例展开数理说明和验证,这样的作业体验更为鲜活。
2.渗透导学方法
学生进入作业环节后,教师需要跟进观察和评估,随时做出方法指导,确保学生作业操作的高效性。单元作业不能单纯追求数量,需要提升作业精度,增加含金量,教师从学法角度展开研究,为学生带来更多作业提示,传授一些作业操作方法和技巧,无疑能够为学生带来最需要的帮助。学生在作业执行过程中有学法积累,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调整学法指导方向,让更多学生受益。
数学单元作业要体现统筹性,还要增加一些灵动性,教师要求学生从数理关系梳理中建立数学认知,这是作业训练的核心目标。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先期组织学生对约分、通分、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等数学概念进行重点观察和分析,然后推出一些通分、約分计算题,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归结操作经验和方法,并在集体交互中展示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学生有数学概念解读经历,应对这些计算任务没有太多难度,教师鼓励学生探索总结一些操作方法,给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启示。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大多能够倾注精力展开研究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研究性作业比较陌生,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其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3.强化实践方法
数学作业与学生生活高度对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业操作时,要注意渗透一些实践性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下展开作业探索。信息搜集、案例分析、实地测量、实物观察、社会调查、数学实验等,都带有实践属性特点,教师要强化作业指导,顺利启动学生作业思维,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成长学科基础能力。数学实践性作业需要学法支持,教师及时出手相助,其助学效果显著。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单元作业操作环节后,需要有方法传授,给学生提供最切实的服务和帮助。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环节,教师推出一些分数,要求学生将这些分数变成小数。学生进入操作环节,教师跟进观察,当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继续提出训练要求: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其中有什么样规律?学生面对这样的训练任务,开始借助具体案例展开研究。经过反复研究,学生逐渐找到一些思路。如:将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这样便可以判断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要求学生自行总结经验和方法,这是比较有含金量的设计,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和深刻。
三、理清设计意义,建立单元作业实践意识
教师不仅要对单元设计理念做深度解读,还要给学生一些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到作业环节,在实践体验中成长学科能力。教师对单元作业执行情况做检测评估、主导作业模块建设、设定作业研究课题,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1.提升检测水平
设计单元作业评价手段时,教师需要有升级创新意识,在传统评价形式基础上展开创新研究,推出一些崭新的检测手段,对学生作业执行情况做全面验收,以提升作业训练品质。学生对作业评价比较敏感,特别是来自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在单元作业评价时,教师针对单元作业特点设计一些独特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对评价语言做出调整,无疑可以获得不错评价效果。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内容比较丰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都可以设计一些作业任务。教师推出单元作业任务后,对学生训练情况做跟踪观察,及时做出提醒。在评价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先进行自主评价,然后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评价结果,集体讨论,验收性评价成员作业,做出集体结论性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体和集体评价情况做梳理,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形成最终评价。学生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其学习认知从感性走向理性。教师有意识增加自评和互评环节,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多种评价手段的集中应用,学生从中获得更多学习启示。单元作业有统领性特点,教师从评价角度展开教育引导和渗透,学生回馈主动,其助学效果更为显著,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稳步提升。
2.促进模块建设
单元作业设计本身带有模块构建特点,教师围绕学科版块训练主题展开作业设计,推出一些作业研学任务,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构建,都可以创造一些探索机会,让更多学生借助模块建设机会,主动进入到作业实践之中,自然成长其数感和量感认知。数学模块建设属于数学思想方法应用范畴,教师将单元作业设计当成数学模块建设,其实践意义更为深远。模块建设有自身特点,教师对单元作业属性展开研究,以提升模块建设品质。
在设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作业时,教师以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探索为模块展开研究,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找到一些简便操作方法,对运算律应用进行专业总结。学生结合作业任务进行深入研究,逐渐找到一些操作要领,作业训练进展顺利,研学成果不断涌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样,也需要遵循基本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借助整数加减运算律应用情况进行对应思考和讨论,很快就有一些新发现,找到运算分数的思路和方法。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运算研究情况做评价,将单元作业研学推向高潮。
3.提升实践频度
数学作业和生活实践高度对接,在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有实践融合意识,指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活化学习,利用实践生活案例进行学习训练,促使学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在主动探索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数学单元作业执行需要方法支持,教师结合生活实践经验积累展开教学安排,与学生一起展开数学实践操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在设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作业时,教师设计一块七巧板图形,这个图形被分为若干块,每一块都有自然数标记,要求学生说出不同颜色版块占据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然后进行组合设计,引入分数加法计算,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展开分数计算行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分数应用有了一定认知,教师继续推出生活化训练任务:我们学校花园有不同版块图形构成,现场做观察和测量,利用分数加法展开题目设计,最终计算出面积结果,看哪一个学习小组设计操作最完美。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和要求开始现实行动,来到校园之中进行观察和测量,计算相关分数应用题目。在这个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从现实出发展开作业内容整合行动,为学生准备了实地观察测量计算任务,这个任务带有实践属性,学生自由观察和设计,成功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其训练价值高,学生学科能力得到有效历练。
数学学科单元作业设计有自身规律和特点,教师对学生作业认知基础做出客观评估,及时调整作业设计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作业设计适合性。学生对单元作业比较陌生,教师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活动、作业评估等角度进行针对性布设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满足学生作业学习需求。学生是作业执行者,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作业操作现实,以便做出对应设计,组织学生顺利进入单元作业实践环节,促使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芮建花,邵璐露,卢琴.立足单元整体的数学作业探索[J].教育视界,2022(29).
[2]潘霞.立足单元视角 优化作业设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12).
[3]陈胜钦.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路径[J].湖南教育(B版),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