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亮,李 萌,吴 冰,杨丽超,黄 勇,张艳丽
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检验科,山东济南 250031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食物过敏在全球许多地区的流行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1]。食物过敏被认为是继由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引发的“第一波”过敏性流行病之后的“第二波”过敏性流行病,仅在美国,食物过敏就影响到大约8%的儿童和2%~3%的成年人[2]。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地增加,以及病情反复发作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质量,因此需要临床制订更好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3]。低成本、准确、快速且对消费者友好的食品过敏原筛查检测解决方案将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及早期治疗,并为患者提供更大的食品安全保证。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或超敏反应通常定义为由于免疫系统的外周耐受性受损或未经训练而发生的不必要的严重症状性免疫反应[4]。免疫球蛋白G(IgG)参与多种免疫防御机制,包括毒素中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吞噬作用和细胞因子产生[5]。IgE、IgG均是过敏反应中的重要抗体,因此本研究以226例成人过敏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IgE、IgG水平,探讨二者联合检测在成人常见食物过敏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226例成人过敏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72岁,平均(50.24±12.65)岁,其中<50岁132例,≥50岁94例;男108例,女118例。观察记录患者吸烟史、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阑尾炎等)发生情况。本研究符合伦理标准,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本人或家属知情并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纳入标准:(1)符合刘光辉[6]编著的《过敏性疾病诊疗指南》;(2)病程>6周;(3)患者依从性较高,均严格按照医嘱接受常规治疗。排除标准:(1)先天性器官发育不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伴有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者;(3)伴有寄生虫、病毒等严重感染者;(4)入组3个月前有手术或重大外伤史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10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半径:18 cm),取上清,均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12种常见食物过敏原对应的血清IgG、IgE。血清IgG、IgE检测的具体步骤:用食物过敏原的提取物制作包被板,分别采用鼠抗人IgG、IgE包被标准孔;在标准测定孔中分别加入100 μL的标准IgG、IgE,在食物过敏原制备的包被板中加入100 μL患者血清(稀释比为1∶100),室温振荡15 s,35 ℃反应1 h,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板3次;分别加入鼠抗人IgG、IgE抗体,室温振荡15 s,35 ℃反应1 h,PBS洗板3次;加入100 μL发光液(将A液鲁米诺和B液过氧化脲于使用前等体积混合),避光条件下反应5 min,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发光值,再将IgG、IgE发光值与浓度进行线性拟合。阳性判断标准:当IgG<50 U/mL时为阴性,IgG≥50 U/mL时为阳性;当IgE<100 U/mL时为阴性,IgG≥100 U/mL时为阳性。试剂盒均购自美国Bio-Rad公司(批号:6J0219、6K0377)。操作步骤均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
2.1血清IgG、IgE诊断常见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比较 常见食物过敏原中,引起22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IgE升高最常见的为虾、鱼、蟹、牛奶,引起血清IgG升高最常见的为鸡蛋、牛奶、大豆;鸡蛋、小麦血清IgE阳性率显著低于血清IgG阳性率,虾、鱼、蟹血清IgE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Ig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清IgG、IgE诊断过敏性疾病患者常见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比较[n(%)]
2.2不同年龄段(<50岁与≥50岁)过敏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50岁与≥50岁患者性别、吸烟史、BMI、SBP、DBP、TC、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岁患者胃肠道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过敏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或
2.3不同年龄段(<50岁与≥50岁)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IgG阳性率比较 常见食物过敏原中,不同年龄段患者对鸡蛋,鱼,小麦,玉米,牛、羊、猪肉,花生,杧果,蘑菇的血清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岁过敏性疾病患者牛奶、大豆、虾、蟹的血清IgG阳性率显著高于<5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IgG阳性率比较[n(%)]
2.4不同年龄段(<50岁与≥50岁)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IgE阳性率比较 常见食物过敏原中,不同年龄段患者对鸡蛋,虾,鱼,小麦,玉米,牛、羊、猪肉,花生,杧果,蘑菇的血清IgE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岁过敏性疾病患者对牛奶、大豆、蟹的血清IgG阳性率显著高于<5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段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IgE阳性率比较[n(%)]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对某些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再次接触此抗原后产生相应过敏抗体,吸附于皮肤、消化道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一种致敏状态,进而发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疾病[7-9]。找到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即过敏原)并避免摄入是预防食物相关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过去几十年,食物过敏原因和机制探索已取得较大进展,早期指南建议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应避免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并避免在1~3岁的儿童中引入过敏性食物[10]。
食物过敏是对特定食物抗原的超敏反应,根据摄入食物到出现临床表现所用时间不同(2 h内或2 h后)可分为IgE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11-12]。IgE参与Ⅰ型变态反应,其食物致敏过程包括食物过敏原暴露、IgE介导、肥大细胞活动度增加等,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通常为速发型过敏反应[13]。研究显示,血清总IgE水平升高可提示Ⅰ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较大,但其并非是判定过敏状态的可靠指标[14]。本研究22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引起血清IgE升高最常见的食物为虾、鱼、蟹、牛奶,阳性率分别为66.37%、45.58%、41.59%、39.82%。IgG参与介导的过敏反应通常为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一般在24 h或几天后才发病,当患者对某些食物发生过敏时,会出现食物消化不完全的情况,无法完全消化的大分子食物进入血管后使得IgG抗体增加,与食物颗粒进一步形成免疫复合物,引发血管及组织炎症,最终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疾病[15-16]。本研究22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引起血清IgG升高最常见的食物为鸡蛋、牛奶、大豆,阳性率分别为78.76%、44.69%、34.96%。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食物过敏原血清IgG、IgE检测阳性率不尽相同,鸡蛋、小麦的IgE阳性率显著低于IgG阳性率,而虾、鱼、蟹IgE阳性率显著高于Ig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泉等[17]研究在筛查儿童食物过敏原时同样发现,鸡蛋IgE阳性率低于IgG阳性率,蟹、虾、鱼IgE阳性率高于IgG阳性率。这提示临床中血清IgE或IgG单一检测结果无法直接判定食物是否为过敏原,如鸡蛋,在IgG的检测中阳性率较高,而在IgE的检测中阳性率相对较低。分析其可能是由于不同食物过敏原引发的过敏反应不同,即可能会引发迟发型或速发型过敏反应,或同时引发2种不同的过敏反应。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在食物过敏原的筛查诊断中,应联合检测血清IgG、IgE,以提高筛查准确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IgG阳性率在过敏原牛奶、大豆、虾、蟹中存在年龄差异,IgE阳性率在过敏原牛奶、大豆、蟹中存在年龄差异。造成≥50岁过敏性疾病患者牛奶、大豆、蟹等的血清IgG、IgE阳性率较高的可能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性疾病患者往往胃肠道功能下降,消化道中黏膜通透性增加,使许多食物蛋白质未经分解便被胃肠道黏膜吸收,容易导致食物变态反应等。
综上所述,不同食物过敏原中IgE阳性率与IgG阳性率存在差异,因此成人食物过敏性原筛查中,IgG抗体检测可作为IgE的重要辅助筛查指标,二者不能相互替代,联合检测血清IgE、IgG可有效筛查食物性过敏原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然而,因研究条件限制,本研究选取的食物过敏原种类及研究群体均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增加食物过敏原种类进行分析,为临床中采用IgE、IgG筛查食物过敏原提供更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