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场所。因此,教师应以学为中心,围绕特定主题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學习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探究,与文本、作者、同伴、教师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从而发展高阶思维品质。
一、创设情境性任务,提升思维开放性
2022年版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习任务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将情境与任务关联起来,使之成为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还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多个视角思考、讨论,进而促进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笔者设计了“跟着课文去旅行”的情境任务。
1.美景随手拍
来到小兴安岭,每个季节能看见美景。请同学们带上相机,咔嚓咔嚓,一起拍拍小兴安岭四季最美的景色,并给照片取个好听的名字,分别写在课文相应的位置,结合课文说一说你取名的理由。
2.导游宣传美
这么美的小兴安岭应该让更多人知晓,让我们一起宣传小兴安岭的美,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为小兴安岭代言。学习要求:
(1)导游分工
一人选一张照片,可以是同一个季节的不同照片,也可以是不同季节的不同照片。
(2)导游介绍
有亲切感,介绍时要与游客有语言和眼神交流;有画面感,介绍时要自信大方,语言要流利,让游客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美景;有独特美,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让游客感受小兴安岭的独特美。
以上情境任务有三个特点,一是聚焦目标,学习任务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聚焦教学的关键内容。二是情境真实,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将自己对小兴安岭的感受转化为言语文字。如学生在给小兴安岭积雪融化的小溪拍照取名时,有的取“小溪淙淙”,有的取“积雪成溪”,有的取“溪水叮咛”……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三是富有挑战,导游宣传美,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语言文字,极大地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二、搭建阶梯式任务,提高思维逻辑性
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能力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地设计问题梯度。学生通过阶梯式学习任务,在思考、探究、比较、发现、感悟中发现了语言密码,习得了方法,获得了情感体验,形成了探究意识,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准确生动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笔者是这样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的。
1.观察学习单上的三幅图,判断哪幅图上爬山虎的脚是正确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桌说说理由,并提炼关键词完成观察记录表。
2.比较“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细丝是嫩红的”这两段话,说说你的发现。
3.小练笔:参考下面豆芽的观察记录表,准确、生动地写一写第三天的豆芽。
上述学习任务是从观察爬山虎的脚开始的。一开始,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结合文本内容,从位置、形状、颜色三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是否正确,从中感受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接着探究作者的表达方式,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从“六七根、像蜗牛的触角、跟新叶子一样”这些语句中学习了作者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学生通过想象、迁移进行创意表达。这种由浅入深、由学到用的复合型、多维度的学习任务,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将高阶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设计思辨性任务,培养思维批判性
思辨性任务时常含有批判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的冲突处、疑问处设计思辨性任务,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于冲突处设计辨析性任务。冲突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教师可以设计辨析性任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时,笔者借助课后习题和阅读链接,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1.9月,校园里要种植一批新植物,有老师建议栽种丁香。请你边读课文边想象,找出栽种丁香花的理由。
2.古人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与愁怨分不开,又有老师说校园里不适合栽种丁香。请你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这个学习任务主要针对“建议校园里栽种丁香”“校园里不适合栽种丁香”这两个冲突性的问题展开,前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全文,从丁香的花姿动人、花色迷人、花香袭人三方面感受丁香花的美丽,从而给出在校园里栽种丁香花的理由;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细读课文,从丁香与愁怨分不开、丁香结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两方面深入研读,在比较辨析中引发思考,从而加深对丁香结的理解。
于疑问处设计反思性任务。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辨力,有位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孙膑找原因、找优势、找办法的思维过程后,设计了这样的反思性任务。
世界上没有一个办法是十全十美的,孙膑提出的调换马匹出场顺序的方法有没有漏洞呢?什么情况下调换出场顺序的办法就不灵了?请同学们用“如果……就……”的句式说一说。
这个反思性任务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用找漏洞的任务驱动推测反思,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如果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顺序,孙膑的办法就行不通了;有学生说:如果齐威王换了更厉害的马,孙膑的办法就行不通了;还有学生说:如果齐威王重新制定了比赛规则,孙膑的办法就行不通了。可见,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生成。
三、依托发散性任务,激活思维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开放灵动的发散性学习任务,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思考各种可能性。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发散性任务。
1.一边聆听《月光曲》,一边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根据贝多芬情感变化、乐曲旋律变化、想象到的画面把月光曲分成三个阶段,完成以下学习单。
2.贝多芬还创作了很多名曲,让我们一起走近《致爱丽丝》(一边聆听《致爱丽丝》钢琴曲,一边阅读贝多芬创作《致爱丽丝》乐曲的故事),仿照课文展开想象,把《致爱丽丝》旋律的变化和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上述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从多角度联想乐曲的旋律、画面和情感,发现乐曲的旋律是随着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接着展开想象,描述《致爱丽丝》乐曲旋律变化的画面。这个任务既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浸润中感受艺术之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设计有情境、有阶梯、有思辨、有发散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走向高阶思维,不断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