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思维解放者

2023-05-30 12:32张晶
人力资源 2023年1期
关键词:斯坦福原型思维

张晶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2023年或将成为职场内卷最严重的一年——今年全国预计将有1174万高校毕业生涌入职场。老职场人想要岿然不动、应届毕业生想要找到称心的工作,都需要机会和努力并行。斯坦福全球创新设计联盟联席主席蒋里认为,职场人想要跳出“内卷”困境,必须打造“最强大脑”,培养核心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仅是搞点发明创造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套成熟的思维体系,在工作中拥有创造力也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优势。

“创新思维”,斯坦福的核心秘密

1959年,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斯坦福工程学院的约翰·阿诺德博士第一次提出了“Design Thinking(创新思维)”这个概念,并且指出,很多时候,创新的关键是“Think Differently”,即需要用不同的思维模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们在培养工程师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仅仅培训学生的技能不足以让他们应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挑战。传统教育让学生专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为了什么(目的)”和“为什么(原因)”的教育是缺失的。然而,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斯坦福大学拓展了工程师的课程内容,将客户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放在了设计的中心位置。

斯坦福的设计思维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同时兼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的蒋里博士在他为第一作者的《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維方法与工具》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源于斯坦福大学的这套培养创造力、创新力的方法论。

蒋里认为,“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就是要跳出大部分人思考问题的维度和角度,看到别人一般看不到、察觉不到的问题和创新点。蒋里这样解释创意的诞生——“随着成长和学习,人脑中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斯坦福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一套强操作性的方法论,让普通人也能通过一定的方法,突破思维的限制,产生创意。”

也就是说,创新思维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用一种方法,让受训者了解设计师是怎么想的,从而培养受训者逐渐拥有像设计师一样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平衡了人的心理因素、技术和过程性因素、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并且遵循“创新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这一理念,把人的心理因素放在了中心位置,但是技术和经济因素并没有被忽视,相反,它们与人的因素同等重要。

德国作家叔本华说过:“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天才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蒋里觉得,这句话可以改成这样:“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创新者可以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解决当下的职场焦虑。

创新是永恒的时代主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思维让我们具备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也应该成为个人的一种工作方式,并最终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理念,是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超强工具包,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建立起来的能力。

在培养创新思维这件事上,书中归纳了几个要点:在态度上,要带着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想法;在行动上,要大胆运用不同的方案尝试解决问题;在理念上,要学会挖掘自身的潜力。

具备强大的同理心

在创新思维中,唤起对他人的同理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而且能帮助我们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同理心不仅是我们与客户互动的关键,也是团队内部沟通的关键。它帮助我们从对话伙伴的角度理解对话并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

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用户思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创新的主体来说,可能是一个个体,也可能是一个3—4人的小团队,甚至是有几十人的大团队,服务与项目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无论是哪种,都应该有一个更能激发创意的环境。很多知名的公司,比如谷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另一方面就是对服务的对象来说,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用户意识,要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和保护对方的隐私,也要为用户创造极佳的体验环境。

蒋里在斯坦福带研究生上创新思维课时,在项目前期,常常让学生用“照相机测试”的方法去发现生活中被漏掉的细节。也就是用相机拍下没有经过安排的生活场景,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诞生创意。

有一次,蒋里拍摄了一张汽车驾驶舱的照片给学生看。照片里车门把手处塞着一块“布”,很多学生没看出来那是什么,有人问他,那是块抹布吗?

“其实那是一对冰袖。”蒋里给学生解释,车主是一个亚裔女孩,加州地区阳光很强,她为了防晒才戴冰袖。“所以,这张照片其实暗含着汽车设计中没有被满足的一个需求——防晒。”

而学生中有不少人没有戴冰袖防晒的习惯,因而没能注意到防晒的需求。但如果他们能够站在亚洲女性车主的角度考虑,就会发现,防晒真的是开车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和真实需求。

“有时候,就连产品的使用者都发现不了哪儿有问题,因为大家都一样,已经习惯了去适应产品,而不是让产品适应人的需求。”

“用户体验测试”就是让开发者代入产品使用者的生活体验来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在以残障人士为目标人群的项目中,“用户体验测试”就要求设计者们模拟残障人士的状态生活一天,从穿衣、吃饭、上厕所、出门等等日常活动中挖掘他们生活中的需求。

而同理心并不是只在培养创意时才需要,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具备同理心能够给很多事情的看法带来新的思路。从这方面来说,同理心不仅是创意诞生的源头,也是改变一个人思维模式的开端。

成为优秀的问题发现者

谈到创意诞生的过程,蒋里强调,每个成功的设计思维项目都始于一个好的、以目标为导向的问题陈述。好创意来自好问题,我们要会提出好问题。这是创新思维核心流程的重要一步。

就拿斯坦福的创新思维课程来说,在项目制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们要研究的项目往往源自生活中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发现这些需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

但是,在创新思维中,团队成员一般试图尽可能中立地表述问题。如果过早地关注某个解决方案,就有可能限制团队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空间。相反,好的问题能激发团队获取资讯的兴趣,调动团队成员探索可能存在的事物的情感和好奇心。

我们怎样才能问出一个好问题呢?大多数好问题陈述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部分。

目标对象:这是指需要重新考虑或发展的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

目标人群:这个问题应该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项目的结果预期与他们息息相关。

限定条件:问题应该考虑限定条件,因为这些限定条件在项目开始时和未来可能影响项目的进度。这些限定条件需要在解决方案中被纳入考虑范围。

完成状态:应该定义目标对象要实现的最终状态。

在设计思维背景下,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在A、B、C的限定条件下,这个目标对象应如何被重新设计,确保目标人群可以达到最终状态X?

创新思维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问题被允许重新定义,甚至还会鼓励对问题进行重构。重构可以分成以下两种基本情况:

垂直切分:随着项目的进展,团队成员获得了比项目开始时更多的知识,这使得他们有可能将初始问题划分为许多个子问题,这样做可以降低问题的复杂性。

水平调整:在一些项目中,与客户的溝通明显表明,最初的问题框架并没有满足客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思维使团队成员能够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策略。

尝试“不可能”的方法

团队成员必须保持对寻找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好奇心和原动力。即使项目流程已经确定,团队成员也不能失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的意愿。

在创新思维中,所有的结果都应该以原型的形式呈现,看得见、摸得着。虽然想法本身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原型能够使它们被看到和被体验到。创新思维是一种实用方法,它更倾向于实践而不是理论。蒋里在谈到创新思维的过程时说,创新思维不能光靠看书学习,而是需要动手做。因为创新并不止于想法,只有切切实实地去尝试各种方案,才能让创新成真。

谈到这点,必须说说斯坦福大学的纸质自行车挑战赛。它要求参赛者必须制造一辆至少能承载一人的自行车,而且只能用纸、纸板和最多500克的各种材料,比如胶水或者金属。做出来的自行车不能只放着看,还要实打实地经受各种游戏和考验,甚至包括穿过潮湿的小水池。最终,由客户和测试人员决定原型的成功与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提出自行车的构想,或是画个草图,而且要把车做出来。很多团队还把自己的开发过程写成了论文,或者记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不实际尝试,就不会知道最初的想法有哪里需要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书中也提到了很多种方法,可以打开寻找解决办法的思路。比如黑马原型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要求在“看似不可能”的方向找到解决方法。在创新设计思维实践中,最后成功的创新有30%来自看起来完全不可能的方向。

书中还分享了一个黑马原型的事例。

一家斯坦福创新设计联盟的联盟公司是一家知名的汽车企业。设计人员觉得敞篷车开动时风太大,所以他们想改善敞篷车的驾驶体验。研究生团队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按照常规思路进行创新,但是效果不好,而且找不到创新突破口。于是斯坦福的老师们要求团队尝试通常认为“完全不靠谱”的方向,也就是做黑马原型。结果设计人员跳出原来的思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前挡风玻璃上开孔,看看是否能改善吹向座位后方的风。

结果出乎大家所料,黑马原型竟然是所有方案中效果最好的。虽然出于其他考虑,这个黑马原型最终没有被用在汽车公司的新车上,但再次说明了“尝试不可能”对创新来说非常重要,毕竟“看起来不可能”这个想法往往是过往的经历带来的一种思维限制。

一个完备的黑马原型,可以将文件自动扫描、读取和归档。而解放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同理心一样,不仅仅只在一个创意项目中有用。如果学生们在生活中也被鼓励去尝试各种大胆的想法,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惊喜,也让成长变得更加多维。

创新不是独角戏

创意的产生是团队合作的产物。这也意味着,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技能。

设计思维依赖于对事物不同的视角和诠释而产生,因此在组建团队时要特别关注跨学科性。通常团队成员最好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如工程、建筑、设计、工商管理等。这样,团队既可以储备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获得不同教育背景团队成员提出的不同策略。

乔布斯曾说过:“取长补短就是一种整合,就是一种创新。”对于个人来说,要有跨学科的意识,尽量多接触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的成长,这往往能帮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乔布斯曾经因为好奇学过书法,当时看好像没什么用处,但是十年后在设计苹果的爆款产品Macintosh计算机时,他把书法也设计进去,这才有了世界上第一台有漂亮文字版式的计算机。

而对于一个创意团队来说,更要有包容性,大家可以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然后各自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整合并运用到目前正在开发的产品或者服务上,这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表示,苹果的最大优势就是整合,有些厂商可以打造操作系统,有些厂商负责制作手机芯片,有些厂商则负责制作手机。苹果能将这三个方面完美地整合在一起,让用户拥有更好体验感的产品。

当然,个人天赋对创新能力确实有影响,但是在团队中,更看重的是会不会和他人合作。蒋里认为,“外向的人很会表达,这很好,但是一个团队里如果都是性格强势的人,未必就是一个好团队。如果每个人都希望掌握团队的主导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的话,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不同能力特长、不同性格的成员在团队中都有自己的位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与他人合作的方式。”“5个人的团队有一个领导者,50个人、500个人也只有一个最高的领导者。一个团队,有的人擅长沟通,有的人擅长人事安排和后勤,有的人擅长执行,每个人发挥擅长的能力才能让团队的能力整体提高。”

乔布斯曾说过:“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

原型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原型设计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我们可以为任何东西制作原型——一种新产品、新服务或者一项特别的营销活动。重要的是要把工作向前推进,不断实现想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不要浪费时间。

在创新思维模式中,原型设计对项目团队来说既不是单纯的工具,也不是工艺环节。原型设计是一种用原型形式来模拟真实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方法。其目标是由一个直接隶属于创新思维项目的开发部门来实现这些原型。简而言之,创意再好也只是创意,只有通过原型设计呈现出来,才具有实际意义。原型设计将纯粹的想法转化为有形的物体,是创意落实的一个具体实例。

正如前文提到的纸质自行车挑战赛。它要求参赛者必须制造一辆至少能承载一人的自行车,学生们不仅要提出自行车的构想,画出草图,而且要把车做出来。然后通过多次测试发现问题、改进原型。在这个过程中,不实际尝试,就不会知道最初的想法有哪里需要改进。

在制作原型的过程中,伴随着参与和讨论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此时,“在做中学”这句话完全适用——学生们一边测试,一边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项目早期,团队经常基于自己的经验假设来工作。在原型的帮助下,对客户可以进行假设测试,并在需要修改时尽早修改。

原型会让团队对自己的工作更加自信,并萌生对未来工作方向的直觉。一个经验是:越早进行原型功能构建和测试,就可以越早识别新的需求、挑战和问题。特别是在建立原型的早期阶段,这样做有助于降低项目风险,甚至防止风险出现。

在创新思维的初始阶段,开发低分辨率的原型是很有用的。它们便宜、易于构建,并且能够快速成型。在创新思维项目的后期阶段,团队会建立内容和技术更详细、高分辨率的原型,以此为产品或服务的开发提供一个样板。当然,原型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而需要关注六大“黄金法则”。

一个问题一个原型:每个原型应该只对应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重点是要“保持对单个问题的专注”,避免分散注意力。

不完美:原型就是原型,还不是产品或服務。设计思维团队应该只关注与当下相关的特征和细节,而不是力求完美。在项目的早期,承认原型的缺陷意味着专注于预定的功能;但在项目的后期,原型应该更加成熟,能够组合更多功能。

不要爱上原型:团队成员或整个设计团队都不应该爱上自己的设计原型。在测试过程中,设计团队可能会发现之前的想法并不可行,或者走了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必须放弃原有失败的想法和原型。放手确实很难,尤其是当我们在原型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勇气从头开始。

拓展边界:原型应该用来尝试超越现有的边界(技术、可用性等)。测试者不应该把“那行不通,我们已经试过了”当成一种打击,相反,应该将其看成一种激励,这样才有机会去克服障碍。

适当刺激:对测试者来说,原型不应该是熟悉的,而应该是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意义的。新开发出来的东西往往不能在一开始就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因此团队成员在提出创意时需要更加大胆一些。

打破规则:制作原型可以从最基本的开始,用纸、纸板、便利贴来制作,也可以用更复杂的电子元件、机械部件或软件来制作。团队应该打破规则,去尝试新的、可替代的场景。

在未来,想要在职场上立足,仅仅依靠在基本功上和别人打平手已经远远不够,能够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职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说到底,职场“内卷”,卷的还是个人能力,而要跳出这个困境,突破口在于能不能找到有别于其他人的成长路线。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将是跳出“内卷”困境的核心能力。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斯坦福原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不用当虎妈,也可以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斯坦福华人投资家
最值得关注的80位斯坦福华人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