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王浩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而情感是散文教学的精髓与灵魂,作为人文内涵丰富、具有独特审美的散文文体,在对初中生情感的陶冶与人文素养的提髙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背影》教学为例,并结合初中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初中散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策略,以促进初中散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散文 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挖掘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健康成长。情感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从现实问题出发,深化自身情感教育理念。掌握文本的文体特征、依据学情,采取多样适宜的情感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情感教学的主动性,从而提升散文课堂效率,培育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散文情感教育概述
(一)情感教育的定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情感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卢家楣在《情感教育心理学》(2002)中提出“以情优教”概念,认为情感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动态,以完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朱小曼在《情感教育论纲》(1993)中论述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情感为基础,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鱼霞于《情感教育》(1999)认为情感教育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各代表学者论说侧重面虽有所不同,但核心要义却指向同一方面: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情感因素,将学生原本单一的认知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健康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合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极大提升,真正培育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文的初中散文情感教育策略研究是以温儒敏主编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类散文篇目为依据,以散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为抓手,期望通过积极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散文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语言优美、题材广泛。不仅能够包含多层次的思想情感,更能真实的反映作者的情感世界。其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学生情感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初中统编本教材选编散文篇目内容多样,情感真挚。如八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散文《背影》描写父与子的真挚情感,表达父爱的伟大,被称作是进行情感教育的绝佳文本,如果在《背影》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亲情,更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更要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通过散文中的真挚情感引起学生共鸣,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初中学段的学生处于人生“青春期”,身心都在经历变化,情感愈加丰富强烈,所以在面对学习和生活时,难免产生无法排解的困惑和矛盾。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借用教材中的散文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必要,不仅可以更好维护初中生易怒敏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正确度过青春期,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散文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正向情感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初中散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现状
(一)有的教师比较忽视散文情感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素质教育,弘扬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育侧重点由最初的重知识技能向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推进,情感教育重要性随之日益凸现。这一变化势必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产生冲突: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遇到阻力时自觉退回到传统教法。讲课的知识点围绕中考考点进行,在分数和升学率的影响下,忽视语文教学情感作用。教师没有从自身真正认识到情感教育与语文课程的密切联系,没有真切意识到情感教育目标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才会在课改进程中动摇标准,忽视语文人文性质。在教师忽视情感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散文教学过程更倾向于知识传输,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反而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了理性的解剖。以《藤野先生》为例: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虽拟定三维目标,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围绕知识目标进行,即重点学习以典型实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手法,而弱化理解语言感情色彩、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等情感目标,在散文中教学中忽视了情感教育。这在客观上也维持了教师对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教育的现状。
(二)有的学生缺乏相应情感动机
于漪(2009)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指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人文追求善,带给人悟性的启迪,情感追求美,带给人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丰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其兼具深刻的理性与情感之美。但现如今,多数学生在散文教学中都没有感受到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反观自己的情感也没有被激发出来,这在以情感著称的散文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也就不会体会到学习散文的乐趣。王峥峥(2021)在其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情感教育研究问卷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中无法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一篇文质兼具的散文,给学生带来的只可能是流于文章表面的文字,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却没有被学生接受和体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学习《背影》为例,学生对于亲人的感情没有被激发出来,那就很难真正感受到文章中的父子深情,培育正确的亲情观念。学生没有入境、入情,他们对文本的了解就只浮于大概内容,學生没有在散文教学中激发起正向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目标就没有达成。
(三)情感教学方法存在固化单一的问题
按照散文独特的文体要求,教学应从情感入手,根据情感类型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然而目前初中散文教学课堂上,并没有真正实施情感教育,反观教学方法单一、固化,甚至衍生为程式化教学,极大程度阻碍了学生的情感发展。谭维河(2019)在其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并未将散文与其他文学样式区分开来,在教学中没有把握散文文体的本质和特征,而是按照传统方法,分解知识点,一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文学常识,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样分解课文,文本整体性被破坏,从而切断整体情感的脉络,让散文失去了其独特韵味,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被阻断。散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思想以及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摆脱单一固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初中散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语文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应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动机,并优化散文设计的情感方法,这样才能将情感教育真正落实到散文教学当中。此部分将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背影》为例,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帮助散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深化教师情感教育理念
唐广勇在《情感教育策略论》(2017)中认为教师应与教材进行灵魂的对话,教师不应仅仅成为文化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情感与观点的分享者。教师是否具有深厚的情感教育理念是影响教师能否成功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当教师从心底认同情感教育的力量,对文本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时,才能真正落实情感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升华。这要求教师在日常备课中,首先清楚散文的文体教学要求,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对文本中的情感精神有一定的认同。在认同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经历与文本情感互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师、文本、作者、学生的多向交流。情感得到共鸣,感情就成为了联系整个课堂的线索。以教授《背影》为例,教师在备课中要首先清楚认识到文中的父子亲情对初中学生积极的情感影响,其次做到抓住情感线索,与文本对话、与朱自清对话,将自己的情感体味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使教学文本情感真正超越文字束缚。教师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力量,学生自然也能感受到情感的震动,激发起自身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二)激发学生正向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过程,而教师的主导是为了更好激发学生体验情感的主体性。学生在初读文本后往往会得到一个表面认识,但如果想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文伊始便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1.背景追溯,激发情感
在文本中基于对作者及其所处社会背景进行资料补充,追溯文章写作原因,从而更好体会作者內心情感,调动和唤醒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感受和兴趣。以《背影》为例,文中对父亲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关心做了深刻描绘,但父亲的举动在当时却并不被“我”接受,以至于作者在创作此篇散文时总觉得当时聪明过分,怀有深深的愧疚。对于此,学生的疑问便伴随着初读文本后产生—父亲的全心全意为何会使当时的作者如此反感?教师即可以此作为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突破口,补充背景资料,带领学生了解朱自清父子之间的尖锐矛盾、追溯父与子情感变化的原因。由问题出发通过对背景的追溯,学生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又体悟出作者对与父亲的情感变化,进而激起对下文学习的兴趣。
2.情境创设,调动情感
散文具有浓厚的生活性与情感性,因此利用生活经历来创设情境进行情感上的体验,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散文教学可以从文本出发通过多媒体播放音视频直观感受、语言渲染、提问引导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合理的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融情入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背影》教学中,父亲老来饱经忧患,不辞辛苦送儿子上京,所以父亲的背影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中。初读文本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父亲曾留给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背影”,由组内分享激发起学生们对父爱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情感深入文本,可以更深层次体会父爱如山的深沉,升华情感教育的意义。
(三)优化散文情感教育方法
散文作品往往具有比较深远的象征意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满足于对其表面情感的归纳概括,应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挖掘与感悟其所蕴藏的深层情感。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理解教学内容的关键一步。通过对文本中情感因素的挖掘分析,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落实情感教育。
1.语言品味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语言的分析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需要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变化。《背影》一课中记载父亲的语言只有五处, 虽然简单,但内涵深刻。第一处为家道中落后父亲为安慰儿子所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教师可以从本句入手,透过文本深挖其背后的情感因素。挖掘其所象征的亲情之爱,而不仅仅是父亲安慰这一行为本身。家中负债累累,本就营生不济的父亲还是选择站出来,将艰难挡在作者身后,鼓励作者日子总会过好。由此分析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支持,激发学生的感激之心。
2.动作分析
在文本的分析中,除了注意语言,动词的把握也是对与文本分析的一个很好切入点。《背影》一课具有大量动作描写,但最感人的一幕聚焦在父亲为作者买橘子时的场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从“蹒跚”“慢慢”分析父亲的行动艰难的原因—父亲已上了年纪, 身材偏胖,穿着臃肿。“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从“攀”“缩”“倾”动词入手,让学生描述这些动作行为进行角色扮演,从身体力行中感受父亲的艰难,再从这些艰难中切身体会父亲的爱。在阅读这个语段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都应引起教师注意,挖掘动作本身蕴含的情感意味,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动机。
3.线索串联
散文情感教学要紧抓文眼,找到串联全篇的线索。《背影》一文,正是以父亲的“背影”贯穿全篇,它不仅是全文的线索,更是文章情感的聚焦点。要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育,对文眼“背影”的分析必不可少。文中“背影”共出现四次,每一次都揭示出不同层次的思想情感。文中第一次出现“背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开篇点题,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次刻画“背影”是在描写车站送别,详细刻画买橘背影。此时文章情感走向最高潮。文中第三次出现是对背影进行了简略描写,父亲和“我”告别后,再也分辨不出的背影。最后一次提到“背影”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作者与悲凉气氛中再次回想父亲“背影”,首尾相照。通过线索的串联,文本既保存了整体性,又延续了情感脉络,使得学生的情感随着线索的推进愈发强烈,情感教育效果也愈加明显。
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走进散文的美妙殿堂当中,帮助学生启发情感思考、丰富精神世界、深化其情感的认同与体验。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散文篇目,文质兼美、意蕴深邃,为情感教育的实行贡献了最佳素材。在初中散文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从散文中感受情感,培育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以经典篇目《背影》教学为例,结合初中散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方法三方面的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分别提出深化教师情感教育理念、激发学生正向情感体验、优化散文情感教育方法的解决措施,以期可以促进初中散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谭维河.中学语文教学与实践探索[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9.
[4]刘明敏.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5]王峥峥.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6]尹鸿儒.舔犊情深 大爱无言—试析《背影》的情感教育艺术[J].科学教育,2010,5(16).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