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妍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处在初级阶段。中国是全球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绿色金融加速发展,在推进绿色经济转型的同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载体。我国应充分发挥拥有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优势,通过细化绿色金融标准建设,优化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深化金融科技尤其是数字人民币运用,强化绿色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等措施促进绿色金融纵深发展,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本面,推动人民币成为绿色金融产品的计价结算货币,增加人民币在跨境金融交易中的使用,构建畅通的环流机制。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地方试点,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载体。
一、国内外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及全球发展概况
绿色金融的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2007 年,欧洲投资银行發行全球首支气候相关债券;2013 年,国际金融公司(IFC)与纽约摩根大通共同发行IFC 绿色债券,绿色金融市场由此开始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的内涵、外延不断丰富,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2016年 G20绿色金融报告中对于绿色金融的定义: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当前全球绿色金融市场持续扩张,具体情况如下。
1.绿色贷款市场接轨国际标准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目前,全球绿色贷款的发放主要参考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该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及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虽然这是一套非强制性准则,但却逐渐成为国际通行的项目融资行业准则。截至2021年11月初,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126个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远多于最初来自7个国家的10家银行。
2.可持续债券快速发展,中国位列全球第三绿色债券发行国。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数据,2021年包括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发展(GSS)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和转型债券的可持续发展债务市场总规模达到11639亿美元,同比增长65.3%,比2020年全年规模高出4599亿美元。其中,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达到5174亿美元,占比达44.5%,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美国、德国和中国。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1.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地方试点紧密结合。中国是最早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之一,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和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9年11月试点地区扩容到甘肃。在此基础上, 2021年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政策思路,并于同年密集出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等系列文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清洁再贷款,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
2.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相关国际领域合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目前我国已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人民银行公布的《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 2021年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位列全球第三绿色债券发行国。此外,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相关国际领域合作,持续推进G20可持续金融工作、与欧盟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趋同,参与发起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
二、绿色金融多渠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2009 年 7 月,我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但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还有较大差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全球商品序列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42种主要出口商品中,29种以美元计价,11种以欧元计价,其他以指数计价。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1月,人民币在主要国际支付货币中排名第四,占所有货币支付金额的3.2%,明显低于美元(39.9%)、欧元(36.6%)和英镑(6.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COFER)中的占比仅为2.79%,而同期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占比分别为58.8%、20.6%、5.5%和4.7%。
(二)多点发力,绿色金融全面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1.助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基本面。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英镑、美元的崛起都印证了这一点。目前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率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方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前文提到,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这为发挥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辩证地看,经济绿色转型也会反过来带动绿色投资需求、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市场迅速发展和绿色金融产品快速创新,从而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我国加速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基本面。
2.绿色金融助力人民币成为新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充当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计价、结算货币对于一国货币的崛起至关重要。历史上,“煤炭—英镑”“石油—美元”都是能源成功推动货币实现国际化的经典案例。近年来,为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新能源开发。据IEA预测,到2040年新能源消费将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5%。不同于传统能源高度依赖资源禀赋,新能源领域以技术输出为主,掌握核心技术的一方将拥有市场定价权,而绿色金融对促进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有重要作用。根据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绿色贷款中投向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为4.21万亿元,占全部绿色贷款余额的比重达26.5%。金融时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中约46%投向清洁能源领域,用于风电、光伏、核电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近年来,中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绿色金融大量低成本资金的持续注入后必将取得新的进步和突破,从而增强人民币国际市场新能源领域的计价和结算功能。
3.碳金融助力人民币成为碳市场本位货币。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碳排放量被转变为一种有价格的可交易产品——碳配额。碳配额是同质的,流动性很强,可以便利地发展各类金融衍生品。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碳市场进展报告》,全球已建成的碳交易系统达24个,覆盖全球16%的排放量。随着全球减排目标的持续推进,碳市场交易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演变中,绑定碳排放权交易的计价及结算权对于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碳排放权市场供需涉及众多经济体,目前尚未形成单一的计价结算的货币体系。2021年7月,我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通过大力发展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可逐渐推动人民币成为碳配额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进而在碳交易期货等衍生品市场中发挥本位货币功能。
4.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助力提升人民币投资货币职能。当前主要国际货币成功经验表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开放性是强化货币投资职能的关键,能为货币国际化提供必要的市场基础。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金融改革,积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有序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打通QFII、QDII、RQFII、RQD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等多个投资渠道,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人民币资产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境外投资者投资意愿较强。在此背景下,顺应市场需求,开发品类丰富、回报率高、接轨国际标准的绿色金融产品,同时充分利用好香港地区、伦敦、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购买我国的绿色人民币金融产品,对于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强化人民币投资货币职能有着重要意义。
5. 绿色金融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全面增强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2018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家全球大型金融机构、交易所、实体企业正式签署该原则。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有效支持了“一带一路”太阳能光伏发电、水電、风力发电等绿色项目发展。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统计,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达57%,首次超过传统化石能源。中国还将继续发挥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促进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成为计价结算货币、扩大“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币存量、增强人民币使用黏性以及构建顺畅的回流机制,推动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有效联动都将产生巨大助力。
三、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一)细化绿色金融标准建设,加强与国际市场接轨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但绿色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规定,让绿色金融体系能充分覆盖转型金融活动。一是深入研究建立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二是推动中国的绿色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等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比如继续参与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等国际绿色金融治理,全面提高绿色分类标准的兼容性、环境信息披露的一致性。三是加强区域绿色金融标准统一合作,在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用统一的标准提高可持续金融市场的诚信度、降低交易成本,破除绿色资本跨国流动的障碍,加速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绿色金融产品走向国际。
(二)优化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中国市场优势
要充分利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优势,参考借鉴欧盟等发达国家经验,加强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提升人民币在碳排放权、碳金融衍生工具中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职能。此外,一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不仅回报率高,而且与美国市场的相关性非常低,国际投资持有人民币债券不仅享受高收益还能有效分散风险。应加强绿色债券发展的新领域研究,一是把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贷款金额大的绿色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打包,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产品。二是鼓励和探讨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或绿色市政债,或者地方政府转型债。三是借鉴美国“布雷迪计划”,研究人民币国际债券置换重组,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官方债权证券化,通过技术处理加以担保和增信后发行。
(三)深化金融科技的运用,赋能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金融科技近年来发展迅猛,被广泛运用于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并取得良好成效,但在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中使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一是利用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双离线支付、资金流向追踪等关键技术创造性地进行绿色项目认证、绿色金融资金监管,全面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二是利用区块链追踪、考核绿色企业现金流、物流等情况,然后通过大数据对绿色企业进行筛选,从而构建绿色企业标准数据库。三是建议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对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绿色债券、绿色贷款分别给予质押率方面的结构性支持、MPA考核中占比方面的政策优惠和信贷定价上的LPR加点优惠。
参考文献:
[1]胡晓炼.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将为人民比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EB/OL]新浪财经,2021-06-11.
[2]周月秋.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C]《IMI研究动态》2017年下半年合辑,2017:878-880.
[3]杨朝飞.绿色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密切相关[C]《IMI研究动态》2017年下半年合辑,2017:863-867.
[4]贾翔夫,虞思燕.“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金融发展——“2021国际货币论坛”综述[J].国际金融,2021(10):70-75.
[5]周诚君.加快发展面向国际的人民币绿色债券类产品[J].债券,2021(12):11-15.
[6]陈卫东,边卫红,郝毅,赵廷辰.石油美元环流演变、新能源金融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20(12):3-12.
[7]苏博,瞿亢.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2016(05):75-80.
[8]陈雨露.金融业要深入研究如何支持低碳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EB/OL]金融时报,2021-09-28.
[9]刘世伟.金融机构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J].中国金融,2021(22):25-26.
[10]李连山,陈文虎,王宏伟.数字人民币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1(06):22-2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中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