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耦合与实践进路

2023-05-30 10:12卓成霞
求是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摘要: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图景呈现与价值表达。从历史具象、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向坐标,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者既有内在本质的统一性,又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耦合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历史耦合;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卓成霞,山东社会科学院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济南  2500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22BKS083)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3.01.00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这些重要论述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实践方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落后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境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这个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既是一种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是一个过程,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宗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物质财富、精神力量、优美生态、制度保证等多层次保障,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目标指引和战略支撑

共同富裕的人民至上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从历史图景看,我们党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它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让全体人民都富裕。回望世界现代化进程史,西方一些国家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逻辑,虽然它们物质上极大富裕,但其衍生出人的异化、两极分化、社会撕裂与政治动荡,没有带来普遍性的人民幸福。相反,我们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艰辛探索中,始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重要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以最大努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统筹做好就业、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的人民性原则。实践表明,如果脱离了人民性这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就偏离了正确方向、失去了力量之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

共同富裕的全面诉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中國式现代化是内涵不断拓展、目标日益完善的“文明”集合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同时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考察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后,虽然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得到快速增长,但劳动人民贫困化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却不断加深。正如马克思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西方现代化极端重视财富指标增长,导致了一些人价值观扭曲、精神颓废,从而造成西方社会的物欲横流、精神贫困,进而导致现代化的畸形发展。但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共同富裕不单单是追求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更注重人民精神生活富足,涵盖了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质与量的统一。实践表明,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渐进目标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是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看,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探索共同富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了分步骤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3回望世界现代化发展史,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矛盾曲折的渐进过程。众所周知,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等原因,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罔顾国情现状、超越发展阶段,建立了福利型保障模式,但该制度下“养懒汉”现象频发,政府很快就无法承担巨额支出,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现代化进程受到极大冲击甚至搁浅。反观,我们党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对共同富裕路径达成了科学共识。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带动、帮助后富,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裕,不断促进共同富裕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跃迁、从少数人的局部富裕到全体人民的整体富裕。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向坐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基础和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成功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大大缩短了现代化进程,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现阶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殷实“家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不同于西方理念的崭新模式,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固化逻辑。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一些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基本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这很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似乎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是凭借殖民掠夺、帝国征服、政治奴役以及资本剥削等方式积累的非正义财富而实现的现代化。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而产生了许多恶果,即凡是按照这种模式推进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或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反观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从来没有如此多人口的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奇迹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是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奋斗取得的,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身固有的体制弊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汇聚了广大人民磅礴伟力,这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气”。恩格斯指出,未来的理想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塑了世界现代化的结构性特征,而且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精神富裕,驳斥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悖论。众所周知,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些西方国家崇尚思想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元化等,没有形成统一的现代化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注意从中华文明优秀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始终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在充分挖掘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全面吸收、不断借鉴和创造性应用。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也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积蓄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厚植了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优化了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拓展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我们党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极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老路,积极提高从盼“生存”到盼“生态”的期望值,极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环境诉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关注生态环境恶化对人民生活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走出一条共赢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丰富了全体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我们区别于世界现代化的一大创举。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工业化进程不仅污染了本国环境,资本扩张还把他国变成“世界工厂”,给他国人民带来极大的污染伤害。资本带来的财富增值,从头到尾都以牺牲环境、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宜居的生态环境,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意义。试想,一个坐拥千万亿财富却拖着残病身躯之人,其幸福感何在?西方“先污染、后治理”式的现代化偏离了发展的初衷,实质上是发展的倒退。而中國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有限的自然财富,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互促共进的新路子,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促进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完善的体制机制破除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桎梏”,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石”。纵观人类现代化进程,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推进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稳定成熟、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基础。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现代化战略性制度安排,难以实现国家和社会各方面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难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导致国家长期处于发展停滞状态,无法走向真正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走出来的,为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根本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现代化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而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上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制度优越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破解世界现代化制度难题提供了全新范本。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耦合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创举,“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同频共振的价值统领。中国式现代化在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因,二者虽然战略路径不同,但在价值、目标指向上殊途同归,进程上呈现交错性、叠加性。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是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秩序递进,在时空交汇中塑造了与西方国家有本质区别的现代化新样本,耦合了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观念耦合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就开始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设想,根本目的就是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落后面貌,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早在1952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酝酿并创造性地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党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这是我们党最早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战略规划,开创了以长远战略规划引领现代化建设的先河。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2。经过十余年对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在1964年,党中央制定了现代化远景规划,提出“两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这为后来制定和实施现代化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我们党对实现共同富裕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195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1955年,针对农业合作化的一些问题,他强调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这些重要论述和初步探索,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同步推进的深刻认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准备。这一时期,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成为共同富裕战略最原始的现代化愿望,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极力破解吃饭难题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同向而行的價值导向。我们党提出共同富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充分考量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反复比较世界现代化模式的优劣,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甄别而作出的科学论断。从认识论上看,党中央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是行得通的、可行的发展战略。

(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耦合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1979 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3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上系统阐述了“三步走”战略部署,即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 20 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践证明,“三步走”发展战略,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依据战略目标实现情况,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即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4。“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更具体、路线图更可行、时间表更准确,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由单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拓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期间,我们党对实现共同富裕也提出了许多战略构想和现实举措。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6,要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还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即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实质上就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7胡锦涛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8党中央逐步深化的战略框架,充分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在战略实施中的叠加价值,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机统一起来。这一时期,在现代化进程中破解两极分化难题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能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直接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是否“中国式”的价值导向问题,更是杜绝中国现代化落入西方现代化“巢穴”的立场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城乡、区域、行业等诸多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决定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遵循战略的渐进逻辑和差别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贯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

(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耦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新的发展使命,审时度势谋划中国式现代化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这个科学规划是对两个“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引领我们党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从实践价值看,我们党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源到内生、从单一到全面的本质转变,注定具有鲜明的中国式特征。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他强调,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些重要论述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时间节点更加有机地衔接和统一起来了。这一时期,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必须完成的“必答题”,这是关乎党中央顶层设计落地开花的使命问题,也是我们党贯彻检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镇。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历史遗留问题,稳扎稳打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内嵌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任务共同交汇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呈现了现代化道路与共富路径同频共振的实践图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逻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嵌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路径,合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辉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做大蛋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3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总钥匙,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是制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为此,我们就要依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持续把经济“蛋糕”做大,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着力发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优势。生产力发达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制度是否有优势、有效能。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制度体系,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引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关键是坚定不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等,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着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激发投资、催生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凸显不同特色的区域功能,使社会资源、地理优势互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城乡共同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此,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从制度上解决“三农”问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牢固走共建共享共富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在全社会弘扬共建共享共富理念。财富是依靠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全体人民共同奋斗,这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业精神、创新意志和创优品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同富裕。大力提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倡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性劳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付出、人人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大力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着力“分好蛋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作出一系列战略性制度安排,把做大的“蛋糕”分好,彰显现代化的公平正义属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劳动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按照各自贡献取得相应的回报。要健全完善劳动参与分配的政策机制,注重健全和完善工资收入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劳动报酬增加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确保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要着力健全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确保劳动者凭借自有知识、技术、专利等获得相应回报。同时,要千方百计促进高质量就业,推动就业扩容与提质并举。坚持分类施策原则,聚焦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进一步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制定更具包容性的就业促进政策,确保在充分就业中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完善再分配制度。区域、城乡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在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制度安排,着力缩小区域间和城乡间收入差距。着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创新东中西合作机制,按照“两个大局”构想,东部地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政策、资金、技術、人才方面的支持力度。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要推动城市与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布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福利待遇差别,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兜底保障。同时,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设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设备配备、人员配备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标准,以标准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明确权责关系、创新治理方式,确保全体人民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方面获得均等化服务。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捐赠等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富裕路径,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益补充。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主动参与慈善捐赠的行动自觉,对慈善捐赠人和慈善從业人员进行合理的精神鼓励。着力构建激励慈善的政策体系,强化慈善公益顶层设计,为第三次分配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在金融、税收、用地、慈善信托等方面给予慈善捐赠主体相应的优惠政策,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慈善捐赠活动的社会责任感。

(三)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精神世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支撑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富有越来越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只有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满足人民对价值信念、政治参与、宜居环境的新需求,才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世界富足,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更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现代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旗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将核心价值观要求寓于宣传舆论、文艺创作、文明创建等工作之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心中有力量、有信仰的现代化建设者。深化“四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把民族大义刻在骨子里,使共同富裕有信念力量支撑。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工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志愿服务品牌实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扩面,在全社会形成强大信念的合力。

更加保障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新型民主,有序实现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确保实现全体人民的民主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也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方式,在现代化过程中更加有效有序地将全体人民组织起来,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为此,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必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等。

更加保障全体人民生态权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在生态建设上,必须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权益与生态责任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此,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富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人民群众既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物质财富,也享受到碧水蓝天带来的精神愉悦。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