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 申海防 金西勇 杨善银 明萌 付亚玲 李召波
鱼台县是中国毛木耳之乡,主要以栽培白背毛木耳为主。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消费者对黑木耳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同时,传统单一的毛木耳产品交易市场越来越难以适应外地客商对食用菌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因此,近几年黑木耳人工袋料栽培产业逐渐发展扩大。黑木耳栽培中黄化耳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商品外观、产量、品质等,而且对种植户、交易客商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们组织技术人员依托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食用菌创新团队组成攻关组开展了为期3年的黑木耳栽培中黄化耳发生原因与防控技术探析,并取得成功。
在棚栽黑木耳栽培管理中,同一个品种通常会出现黑、黄两种不同颜色的木耳。其中,黑色木耳呈肉较厚,抗腐烂,质量好,商品价值高,黄色木耳生长虽快,片大但肉薄,吸水性强,易流耳,产量低。同时,据试验观察,生长出的黄化耳在出耳阶段若遇高温连雨天时,很容易出现早熟烂耳现象,木耳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减产,最终导致效益明显降低。
对于同一个黑木耳品种会生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木耳子实体现象,经过连续多年对比观察和分析认为,黑木耳的颜色是由光照来增加黑色素,光照强与弱、光照时间的长与短,对木耳的颜色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据观测,黑木耳子实体在完全暗光条件下是不能正常生长的,光弱或光照时间过短,黑木耳子实体呈黄色,并且随着耳片成熟颜色逐渐固化。根据试验结果与栽培实践中得到其相关结论,我们进行3年多点区黑木耳栽培中黄化耳发生原因与防控技术探析并取得成功。
黑木耳栽培中黄化耳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技术要点:
1 温度与湿度不当因素影响与防控技术措施
1.1 温度与湿度不当因素影响
在黑木耳袋料人工栽培中,常因高温多湿或遇连续阴雨天促使木耳快速生长,本应该10天左右长成的子实体,结果3~5天长大并开片,因光照时间显著缩短,色素积累明显偏少,进而呈现耳片发黄现象。同时,部分种植户因生产量较大,冬季第一批生产的菌袋没有适宜条件保藏致使菌袋受冻害,此时水份偏大的菌袋中菌丝很容易因受冻而死亡;含水量低的菌袋,虽然没被冻坏或受冻害较轻,但生长出的木耳多为黄化耳。
1.2 预防措施
黑木耳属中温型品种,在20℃以下生长出的子实体质量较好。低温生长的木耳色黑、肉厚,夏季高温生长的木耳片薄、色浅,生产中有春耳、秋耳和伏耳之分。因此,应明确掌握本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合理利用有利自然资源,不错过生长适宜的生产季节。部分黑木耳品种虽较耐高温,但生长温度也不宜长期(连续4~6天)超过25℃以上。应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保护设施条件确定黑木耳生长最适宜的季节,提前安排好生产,不要错过适宜时期。此外,在黑木耳栽培管理中,尤其是出耳阶段若遇高温时水分管理方面切忌喷浇大水。如果在持续高温的条件下喷浇大水容易导致耳片过快生长,呈现薄片耳、黄化耳现象,一旦固化而形成黄化耳。因此,出耳阶段高温条件下宜采取干旱、控耳生长为主的措施,不可喷大水或喷水过频。同时,冬季菌袋坚决不能长期(超过10~15天)受冻害,建议短时间内(3~5天)最低保藏温度不低于零下5℃。尤其是含水量偏大的菌袋,应控制在1~4℃条件下保藏。菌丝体产生冻害的主要原因是水份,水份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受冻害的轻重。野生菌冻不死的原因是含水量小的缘故。
2 菌丝体培养周期的影响与防控措施
2.1 黑木耳菌丝体培养周期影响
黑木耳菌丝体培育周期适宜时,栽培袋接菌种后,在适宜的温度(22~28℃)条件下培养35~40天即可长满袋。育成后的转化期在20℃以下继续培养20天左右,即可开始划口催芽,效果较好。如果前期进行长期低温培养(20℃及以下),致使周期延长(一般延长15~20天),袋内培养料在酶作用下被分解转化,菌丝体由青白转变成米黄色,菌袋逐渐变软,用手紧握菌丝体,水份明显比拌料时增大,这样的菌袋划口后虽然出芽快,耳片生长快,但光照时间短,易产生黄化耳。
2.2 预防措施
黑木耳菌丝接种后应注意将培养温度控制在适宜温度22~28℃之间,培养周期一般不超过50天。此时,如果室外栽培条件属于暂不适宜黑木耳生长的季节,应及时上架保藏。
保藏温度应控制在0℃左右,待室外温度适宜黑木耳生长时,及时划口摆袋进行出耳期管理。
3 划口催芽周期因素的影响与防控措施
3.1 划口催芽周期太长
若因划口催芽周期太长,导致划口后在室内催芽时间太长或室外催芽时期温度长期偏低,耳芽(原基)长时间得不到适宜的生长条件,则会促使袋内菌丝体过度分解转化,一旦条件合适,木耳便会迅速生长,这种情况下也容易产生大量黄化耳现象。
3.2 预防措施
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室外温度白天在20℃以上时,再划口摆袋。最好不要在室内催芽,要边划口边摆放,并及时进行覆膜保温保湿处理,促使耳芽生长,待耳芽长出划口后应及时撤掉塑料膜,喷湿草帘保湿,做到少喷勤喷维持草帘湿润便可。当自然界空气干燥耳芽受水不均匀时,应视棚内湿度情况在晚上将草帘掀掉直接喷水,次日早晨喷一遍后再将草帘盖好保湿遮蔭(若遇小雨天,可及时将草帘撇掉进行雨淋)。当耳芽长至1~2厘米时,将草帘撤掉分床晒袋,一直将袋内含水量降到40%以下时(用手指用力捏菌丝体不见水迹)再开始进行喷水管理。
4 栽培袋内水分含量因素影响与防控技术措施
4.1 栽培袋内水分含量因素影响
黑木耳培养料配料时含水量过高(大于65%),容易促使培养料分解转化加快或在耳芽出口后没及时将菌袋晾晒降低袋内水份,容易导致袋内菌丝体处在水份偏大的状态下,此时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转化成的多糖等营养成分多储藏于水中,一旦遇到木耳生长条件适宜耳片便会迅速生长产生大量黄色木耳。
4.2 防控技术措施
在黑木耳栽培料拌料阶段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含水量,不可过大,宁少勿多;但不可太少(低于50%),否则容易导致菌丝成活率下降。一般用手指用力捏培养料,指缝间刚见水印或蒸气灭菌后,出锅时袋内培养料表面不见干料且袋底不沉水为宜。一旦发现袋内水份偏高应在划口出芽后,及时将菌袋一角划破或撕开一小部分,以便于透气,让其在露天晾晒,自然于燥,降低袋内水份后,再开始正常的水分管理。
5 培养料选择不当因素影响和预防措施
5.1 培养料选择不当因素的影响
黑木耳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份是以碳素和氮素为主,还需其它的微量元素。适宜的碳氮比为18~20∶1。木屑中的碳素成份非常丰富,多数含碳量约为49%,含氮量约为0.1%,是黑木耳生长必需的纤维、粗纤维、木质素等原料成份。因此,培养料当中的主料是木屑,其选择非常重要。如果使用软杂木和腐朽的木屑,甚至部分农户为贪图便宜使用经过工厂高温处理过纤维已经被破坏的下脚料木屑,使用这些培养料育成的菌袋,一旦错过正常生产管理周期,菌丝体变软,容易出现黄化耳。
5.2 预防措施
在黑木耳原材料选择时,宜选择新鲜的柞、桦、榆、水曲柳、刺槐、板栗等硬杂木木屑为宜。一定要严格、慎重选择培养料,不要为了降低成本而盲目选择不知底细的便宜木屑或混有杂物的下脚料木屑作栽培原料。
6 培养料蒸料灭菌不彻底因素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6.1 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因素影响
因栽培中培养料蒸气灭菌不彻底、料内较耐高温的部分细菌等杂菌没被彻底杀死,当培养料的含水量超过65%以上时,一旦培养温度升高,由于部分细菌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繁殖较快,其迅速繁殖所释放的有害气体严重抑制黑木耳菌丝体。若为控制袋内细菌繁殖将培养温度降到20℃以下时,则会延长黑木耳菌丝培养周期,一般培养时间会比正常的菌袋要延长一倍左右,在这种情况长成的菌大多呈黄化耳。
6.2 预防措施
常压灭菌时,温度达标后,维持标准温度不低于8~10小时,缓慢降温时再焖锅3~5小时后计划出锅。一定要严格按标准的蒸气灭菌技术要求操作,切不可为省时间和燃料成本而抱有侥幸冒险的心理。在维持高温灭菌期间,一定要保持灭菌锅内冒蒸气不间断。近几年,部分农户及合作组织步入了一个误区,即在灭菌锅内安装温度计,待温度计显示100℃时,锅底就停火了,当温度降到100℃以下时,再开始起火,这样反复维持时间8~10小时,误认为只要维持100℃达到灭菌时间就没问题了,其结果会造成部分菌袋灭菌不彻底。主要原因是当蒸料锅底停火时,锅内的水就不再产生蒸汽了,底半部的菌袋内达不到100℃,此时锅内安装的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只是锅内余热的热气流感应温度,导致底半部的菌袋达不到灭菌效果。
7 保藏温度不当因素影响与预防措施
7.1 保藏温度不当因素影响
黑木耳栽培袋接种后保藏温度偏高所培养的栽培菌袋,因保藏条件不够,堆积过多,栽培袋自身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温度偏高,导致菌丝体过度转化,待到划口摆袋时菌袋已转色变软。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出现黄化耳。
7.2 预防措施
针对所培育的黑木耳栽培袋,在保藏時不要上摞大堆,以防止自身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出现高温现象。建议提前采用竹篙搭架,进行上架摆放或分散存放,留好作业道和通风口,便于随时检查和有效控制温度。
总之,黑木耳栽培中黄化耳产生的原因较多。一旦出耳阶段出现黄化耳则多为上述影响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所致。应严格规范操作,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方可实现优质高效栽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