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探析

2023-05-30 03:23卢芳陈丽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

卢芳 陈丽

摘  要: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以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家庭压力背后的心理资本、人生意义及公平信念因素,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这些因素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及人生发展的影响,发现重塑心理资本、强化人生意义、构建公平信念可以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路径,为其成长成才提供一定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人生意义;公正信念

2021年2月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1]。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们国家对每位学生履行的庄严承诺,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虽然在物质上已全部脱贫,但是,因为经济困难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负性变化的“心理贫困”仍然存在[2] 。因此,“非物质层面上的心理脱贫”仍是这些曾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处境及心理现状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教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不断减少,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涵盖了普惠、奖励、补偿、助困等多种资助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使得他们不为学费发愁,从而实现改变个人命运和阶层跃升的目标。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处境不容乐观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最重要的学费问题暂时得以缓解,但基于家庭经济状况,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各种生活开销捉襟见肘,例如班级活动、社团活动、老乡聚会等都是他们难以言表的痛。经济条件的制约,已成为影响着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研究发现,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适应程度不高、周期长;学习状态不理想、缺乏专业兴趣等明显特征[3]。此外,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诚信缺失,仅2003年我国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占应归还助学贷款人数的40%;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出现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低等多种堪忧的现象[4]。

(二)经济困难对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经济困难对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大,严重可以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和阶层固化。

已有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物质贫困经历会对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家庭物质匮乏会放大生活压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有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表现出学习专注力下降、认知和情感资源匮乏、自我效能感下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知上升、生活目标迷失等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支持和心理韧性均与不良适应密切相关;在家庭经济困难与不良适应之间,父母支持与心理韧性起到链式中介的作用 [5]。

类似地,有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行为问题、疏离感等呈显著正相关,与教育机会获得、创造性、自豪感、外显自尊等则呈显著负相关。不过,应对效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减弱经济困难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影响,与之相反,家庭經济困难会降低青少年的积极应对效能,促进消极社会适应因素,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6]。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他们学业发展、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及可持续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其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育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趋于稳定、成熟,但其自我同一性在建立健全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社会要求、群体压力的影响,造成角色的混乱[7] 。曾经的经济拮据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家庭物质匮乏导致的生活、适应能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产生诸如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有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缺乏信心,没有生活目标,公正信念偏差,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和混乱局面,相比普通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易出现“心理贫困”的现象。

2020年有研究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围绕这些学生的是否愿意接受资助、消费水平、心理状况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接近四分之三的被调查学生感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等、要、靠”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方面。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虚荣,且有部分学生有心理障碍等问题[8]。

上述问题反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处境,这种处境不仅是由物质资源和社会支持等外部条件的不足所导致的,而且还受到更深层次内部心理状态的制约,比如“心理资本”匮乏、人生意义模糊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偏差等。因此,通过系统而深入的心理支持与精神帮扶,帮助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修复或重建心理资本、强化并巩固其积极的人生意义感知、修正其公正信念偏差,可以在心理机制层面为其充能、实现自我赋能,进而提高其内在竞争力;旨在实现“心理脱贫”的新型高效资助策略是辅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巩固来之不易的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反弹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二、指向心理脱贫的资源模型:心理资本、公正世界信念和人生意义感知

不同于物质层面上的单向扶贫资助,实现“心理脱贫”需要外部支持和内部成长这两个力量共同协调发挥作用,使其可以整合内在的心理资源,摆脱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心理脱贫的资源模型中,心理资本和公正世界信念为个体提供积极的动力资源,前者侧重于生成有助于构建强大自我的内部心理资源,后者基于人与环境的互动而生成有助于更好适应社会的外部支持性资源,二者共同发挥作用,引导学生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意义感知。

(一)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指的是人们在恶劣环境的威胁下,仍然不放弃,绽放出积极的光芒,它被认为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众多研究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平复考试焦虑情绪、缓解压力、应付病痛等方面,人生意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长久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基于中西部6个省市5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16440个10—1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公正世界信念对10—15岁儿童人生意义追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9] 。

而人生意义缺失或模糊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人生意义感水平较低的个体更易有虚无感,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感知较低的幸福感。人生意义感的下降会减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生意义感模糊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较低,伴有倦怠感和较强的不安全感,这促使其以一种更为消极、被动的行为策略去应对挫折与挑战[10] 。另外,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可能对影响其生活满意度,产生一定的负面体验情绪,在面对生活和学习时运用消极的方式,因此不利于大学生人生意义的体验[11]。

(二)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一词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人们特定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状态。路桑斯等認为心理资本是人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四种核心成分:乐观、自我效能、韧性与希望,是一种类状态的心理资源,使得人们心理朝着正向发展。以往研究发现,心理资本能够正向预测个人的生活满意度,袁坤等研究者发现:心理资本可以保护心理脆弱,它在心理脆弱与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12]。

以往已有诸多研究关注并查证了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人生意义的关系[13],乐观、自我效能、韧性和希望构成了心理资本的四大核心要素。具体而言,乐观是人们将未来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视其为积极的、正向的价值观;自我效能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人们可以充满自信、勇往直前最终迈向成功的成就感;韧性是指遇到挫折和困扰时,人们不畏困难和挑战,积极调整策略和方法前行直至完成任务;希望是指在强有力的信念支撑下,紧紧围绕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朝目标前进。上述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要素,不但单方面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凝集成合力,促进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提高 [14]。

(三)公正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Lerner首次提出大学生公正信念的概念,公正的世界信念是人们对显示世界是否公正所持有的态度和信仰程度,它反映了个体相信其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15]。他认为:人们之所以相信他们所处的世界是公平、公正的,社会体系是扬善惩恶的,正是源于内心的公正信念。它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受支持感和对周围环境的掌控感,当人们遭受不公平事件时,往往容易产生委屈、忧郁等负面的情绪,因此学会调整认知和行为来达到内心公正信念的平衡,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终极公正、内在公正的研究表明,内在公正危害心理健康,与对受害者的责备、贬损相关,与之相反,终极公正可促进心理健康,且与对受害者的正向评价、利他行为有关,积极心理资本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减弱焦虑[16];社会性创伤通过公正的世界信念和人生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而影响主观幸福感[17];公正的世界信念还通过亲社会倾向的中介作用而促进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动机[18]……在新冠感染背景下,大学生焦虑对公正的世界信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公正世界信念对焦虑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19]。

综上所述,我们可借助“脱贫心理资源模型”(图1)去理解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突出心理问题,借以有效地修正家庭困难学生的负面影响,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本研究基于上述视角,通过对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大学生认知心理在其中的影响机制的挖掘和揭示,从微观角度来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宏观角度而言,为高职院校的资助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社会性和健康人格培育等工作提供有益的补充,在机制和功能层面上实现“学校和社会一体化”,从而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动力,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实际指导。

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物质需求已基本满足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为主导,地方资助、学校和社会资助等为辅助的资助政策体系已在各高职院校建立、完善,当前我国确保没有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因学致贫、因学返贫[20]。国家、地方政府、学校的各项经济资助全力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解决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读书难,读不起书”的问题,彰显了教育公平,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2020年开始,新型冠状病毒疯狂肆虐,疫情席卷全球,为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了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保障了人民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为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经济成本、人力及物力资源。然而,在此条件下,党和国家仍然优先考虑困难家庭的生活,特别是对各级资助教育的投入不减反增,2020年全国资助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金额高达1243.7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53.04亿元,占2020年度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52.51%。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78.12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30.40%。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资助资金183.62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14.76%[21]。由此可见,即使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各国经济低迷的前提下,党和国家仍优先保障经济困难家庭人民的生活,使得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期间基本物质需求已基本满足,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亟待提高

目前国家的资助体系重点在于保障家庭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经济上不受影响,普遍偏重物质资助,相比而言,对于学生的精神帮扶及助力学业成长成才方面则略显单薄。由于部分学校的资源有限、从事资助的学校资助人员人手不足等诸多原因,学校资助工作者工作重心大多偏向于发放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办理助学贷款、资助宣传等事务性工作,较少能关注到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成长成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按阶梯层次排列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22]。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的食物、水、睡眠等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虽已满足,但其心理水平参差不齐,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甚至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未必得到满足。换言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在经济上脱贫,但在精神上尚未脱贫,“物质脱贫、心理贫困”这种极具不平衡的缺失导致其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因此,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其进行精神帮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巩固我们来之不易的教育脱贫攻坚成果,进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而且为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支持。

四、基于心理援助的新型资助思路:重塑心理资本、强化人生意义、构建公平信念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随着国家“奖、贷、助、减、免、勤、补”等多层次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物质帮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精神帮扶就显得尤为重要,“扶贫更要扶智”,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培養他们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是我们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路径:人生意义、心理资本及公平信念引导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的时代瞬间万变,给当今的青年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引导和教育。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个阶段理论,处于青春期晚期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稳定的人格特质已逐渐形成且难以改变,然而对于他们的心理资本、人生意义及公平信念可以通过正确的认知进行调整,学校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心理资本,构建公平信念,完成人生的飞跃。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为一特殊学生群体,因家庭经济压力所导致的生活拮据,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例如自卑、退缩心理。因此,学校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经济问题,也要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经济上的帮扶只能授之以鱼,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而精神上的帮扶才是授之以渔的关键,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决定作用。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爱、自信的人格品质,给予他们锻炼、成长的舞台,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寻找内心积极向上的人生意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环境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化压力为动力,培养其坚强的耐挫能力,同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重塑丰盈的心理资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关爱弱势群体,构建社会主义公正信念,这些细微的举措旨在加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心理挫折耐受能力的提升,即:引导学生建立人生意义、重塑心理资本及公平信念。

学校全方位培养、了解并培育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赋予他们心理资本,建立公正信念及积极的人生意义,建立一种基于心理援助的新型资助模式(图2)使得他们能够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获得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学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生意义、心理资本及公平信念引导可以助力国民综合素养的提升

2021年,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的任务是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23]。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2022年,广东省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于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4]。在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重要机会。以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视角聚焦于这个特殊学生群体在遭受家庭压力背后的相对容易转变认知方面的价值观、心理资本、人生意义及公平信念因素,探讨这些心理因素对高职院校受助大学生教育和成长成才发展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运用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来发展自我,从教育主体的角度对受助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教育规划,从而可以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提供社会心理系统层面的支撑。

不仅如此,这一工作还将为学校的资助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社会性和健康人格培育等工作提供有益的补充,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状病毒尚未完全控制,在各方面经济压力的时代背景下,对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从而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动力,对于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进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振兴经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脱贫攻坚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重要讲话[EB/OL].(2021-02-27)[2022-02-28].http://www.xinhuanet.com/2021-02/27/c_1127145956.htm.

[2]张长伟.增权: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新视角[J].教育探索,2005(09):96-98.

[3]张晓京,张作宾,刘广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入学适应研究——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大一新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20(08):72-77.

[4]甘诺,王翔.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回顾与展望(1994-2020年)[J].江苏高教,2021(05):62-67.

[5]徐明津,杨新国.家庭经济困难对青少年不良适应的影响: 父母支持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7(02):72-77.

[6]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徐夫真,张文新,张玲玲.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22-32.

[7](美)黛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M].郝嘉佳,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577-581.

[8]蒋芬芬.精准扶贫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教育机制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35):60-61.

[9]杨其勇.10—15 岁儿童公正世界信念能促进人生追求吗? ——基于对中国 500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调查[J].兰州学刊,2017(11):196-208.

[10][17]陈雨濛.社会性创伤何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09):169-180.

[11]司徒宝莹,吴敏茹,张旭东.大学生生命愿景对核心素养的影响:人生意义、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01):106-112.

[12]袁坤.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自我接纳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05):781-787.

[13]周芳洁.大学生大五人格、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2):1866-1871.

[14](美)弗雷德·路桑斯.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3.

[15]杜建政,祝振兵.公正世界信念:概念、測量、及研究热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7(02):373-378.

[16]郑亚楠,廖慧云,胡雯,唐宏.公正世界信念在赣州市高年级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焦虑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J].医学与社会,2021(10):100-103.

[18]黄泰霖.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志愿动机:亲社会倾向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11):1742-1746.

[19]范志光,袁群明,崔宁,王喜臣.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焦虑和公正世界信念关系的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03):582-58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496号(教育类238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20-09-17)[2022-02-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fs/202010/t20201009_493618.html.

[2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21-09-16(14).

[22]张亚男,周海玲.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21(02):79-8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EB/OL].(2021-03-22)[2022-02-28].http://www.gov.cn/zhengce/2021-03/22/content_5594969.htm.

[24]广东省教育厅.划重点!2022年,广东教育工作将这样做[EB/OL].(2022-01-14)[2022-02-28].http://edu.gd.gov.cn/jyzxnew/gdjyxw/content/post_3765256.html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卢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员;陈丽,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受助学生的心理资本、人生意义及公正信念的研究”(项目编号:2021GZGJ187);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心理资本及公正信念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研究”(项目编号:2019RW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