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证融合”举措的全面推行,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梳理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发现存在着课程目标与“课证融合”的联系欠紧密、课程设置与“课证融合”的要求有差距以及课程评价方式与“课证融合”不匹配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新型教学体系、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手段、改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评价制度等对策,旨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证融合”的教学效果,为教学的改革创新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证融合;岗证对接;课程建构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将在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院校实行,鼓励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国家的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就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课证融合”的教学理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含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实际岗位需要相契合。对于就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将管理职业综合知识与岗位证书有效结合,正是“课证融合”教学目标下为教学改革确立的风向标。在当今管理学教育越来越讲究课程实用性的背景下,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不再脱节,只是教育改革的过程依然艰难。“课证融合”需要学校与教师改进教材,不断充实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具备敏锐的市场职业导向,始终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行探索,并配合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培养路径。
一、“课证融合”视域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新要求
引导学生重视职业规划,合理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积极推动知识理论和实践实操相对接,以课程标准与职业产业相对接,以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对接,这体现了“课证融合”理念的精髓。当今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是一种“以能为本”的综合素质,除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素质能力,有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学科积淀,并能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将偏向实用性,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紧密关联。学生要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做出相应的调整,为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在进入企业后,主要从事人力HR管理工作,岗位要求至少获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具备核心的六大专业素质能力与实操能力,从人力管理的各环节入手整体把控,主要涉及对企业岗位需求、绩效管理、薪酬规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劳动法律监管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能熟练掌握各种文字信息处理软件和现代化数据统计管理,协调人际关系,充分展现出行业要求具备的综合能力。实践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中最有难度的部分,需要教师以长期的管理经验培养出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总之,在“课证融合”的趋势下,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为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课证融合”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与“课证融合”的联系欠紧密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目标主要呈现在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质养成目标这三个方面。知识目标侧重于达到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心理掌控、领导与组织激励能力的培养、集体组织结构的设计与重组变革方法的积累;职业技能目标侧重于对学生在组织管理中整体规划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正确价值认知。从以上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解读来看,教学目标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向的设定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具备对组织内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与控制能力,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预定工作计划。然而在“课证融合”的视域下,并没有贴合岗位来设置教学目标,缺少了考证要求的目标设计环节。例如对于一个有考证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目标培养的方向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而要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首先以实用性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证要求,偏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才能达到考取职业证书、融入企业管理实践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与“课证融合”的要求有差距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尚停留在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层面,自“课证融合”的教育指导方针实施以来,如何加大实践环节,以考证为方式最终达到市场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水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从岗位与课堂和考证这三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出发,当前的课程设置还没有考虑到以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和考证要求为标准来进行不同任职条件、不同业务范围和能力要求之下的特色化课程设置。其次,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理论+职业道德+实操综合”,而原来在校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层面比较单一,实践管理的课程也是以教师的视频案例授教为主,并没有建立深入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最后,从教师的授课层面来讲,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以理论基础内容为主,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很少设置互动环节,更没有积极有效地把课程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课程设置与“课证融合”的不匹配现象。因此,在当前适应市场、“课证融合”的要求下,应当适当进行调整,加强技能技巧和实践环节的课时设置。另外,当前管理专业教学与证书的衔接还欠紧密,人力资源管理资质证书为贴近市场需求而设定考核标准,但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与之配套的管理课程设置,这些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评价方式与“课证融合”不匹配
“课证融合”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而是以证书的市场型导向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学习才能取得可持续成功,现代社会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今天有优势的职业,明天就可能被淘汰掉。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个人的竞争力,才能在职业生涯里取得持续的成功。所以要督促学生以考证为手段,重点提高对职业化管理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然而現在的课程评价方式还是沿用以往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的环节也只是参照学生出勤与课后作业以及上课发言等要素,并没有特别针对实践技能的评判标准,使得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评价体系下,只注重完成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平时的实践技能训练,结果直接导致了学生日后很难将所学知识融入企业实际管理中。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证融合”教学效果的途径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配置还是有不足之处,加之学校尚没有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与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需求之间形成很好的衔接,于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处于艰难的境地。笔者认为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接入“OBE”模式教学理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不稳定的因素日增明显。中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之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高职学校作为复合型人才输出的阵地也势必要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借鉴“OBE”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具体来讲,“OBE”是以教学设计和实施为目标的,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取得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OBE”强调如下四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OBE”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对标当今市场、社会、行业等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对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分必要。
基于“OBE”教育理念,职业院校实现“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课程形式还过于单一,基本上由教师作为主导,讲授式教学贯穿始终,很难让学生引起兴趣及重视。因此,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针对课程的特点构建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课证融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两部分。其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基础和核心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课程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更多地结合了职场上的实践以及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考核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课证融合”的新型立体化教学体系主要是将“OBE”教育理念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强调持续质量改进。养成学生学习的价值观调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都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教师可以根据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和标准,再结合管理类专业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为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创新实践研究。
(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是企业招聘管理专业人才时被认可的证书之一,可见这类职业技能证书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学生考取这类证书一定要熟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标准和内容,围绕着考试要求和范围进行学习,教师也要正确理解和熟知内涵,并以此为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课程构建,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够达到“课证融合”的目标,并与职场实际相结合。做到与岗课内容的完美对接,是当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新型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方面,文章以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考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为目标进行了课程设置,见表1。
针对以下表格,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学原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后,在教学内容里需要重视“实践一体化教学”,真正考核学生的专业核心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的结合,在内容设计上要紧跟行业发展,配合市场与岗位设计教学,使教学与实际需求接轨,并且突出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前沿发展趋势。构建新型教学体系,需确保专业理论学时的基础充实,完善核心专业与素质教育等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基于“课证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需要压缩传统理论课程的学时,将基础、专业拓展、核心理论知识讲解集中在24—32个课时内完成,另外添加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内的六大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内容,设定10个课时强化职业技能知识,余下课时设计以模拟课堂、企业实训基地、综合应用训练来完成,综合评审考核出学生全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管理意识,使大学生在实践、技能水平方面得到提升,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反向教学设计
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课证融合”视域下如何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项目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该课程中,教师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的培训内容标准,重新设计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提供课本内容,还设计让学生管理自身的职业生涯,让学生根据人力资本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或擅长的话题自行拟题,深入思考。以“管理学原理”课程目标中的素质目标为例,该素质目标规定对科学管理性有一定层次的综合认知,对其现状发展及趋势有一定的理解与判定,从而具备发展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通过课堂展示、小组讨论、教师答疑等方式扩展学习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利用实验室基地让学生进行实操性的学习互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环境,增强学生对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竞赛的兴趣,帮助其熟练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近年来,网络学习已成为潮流趋势,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线上平台进行辅助学习。比如雨课堂、慕课(中国MOOC)都可以选“绩效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学堂在线平台上能选择的课程更丰富,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等。此外,要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尽量设计实践教学和反向教学任务,引进讨论、探究和辩论式第二课堂作业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只作指导,尽量去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技能水平考试的信心,提升考取职业资格的动力和通过率。
(四)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手段
“课证融合”目标下的教学内容将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形成一套完整的职业技能,为日后顺利进入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做好准备。教学手段的丰富首先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全方位重视。鼓励教师进行“课—证—培—赛—研”等多元探究,同时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应用智能数据、虚拟现實新科技的能力,用创新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情境式、案例式、SYB游戏化教学方法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因此要充分利用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修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侧重管理类专业的综合课程教学设计。学生要深切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课程的重要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获得“毕业证+技能资格证书”双证为目标。
考证不是唯一目标,学生“以能为本”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强的课程,单靠课堂授课已经满足不了成果转化的需求。需要将项目内容接入到课堂里,以“项目+翻转课堂”的形式兼顾教学内容,再结合结果,构建一种立体化的考核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创新能力和实操动手能力引入课堂。例如,教师可设置某公司需要招募人才的案例,以“招聘与培训设计配置”为主题让学生自行组建创业的模拟公司,学生将成为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再根据公司的组织架构,設计分析具体岗位,为这些职位设定一份招聘简章,包括招聘岗位、岗位职责、甄选标准、岗位人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模拟公司在人才市场或校园内进行人员招募和甄选的安排,最后再组织新入职员工培训项目。“项目+翻转课堂”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弥补管理知识或技能上的不足。
以上案例中,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实现了职场的管理能力实践,并采用了“项目+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扮演职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角色,由教师找到问题所在并给出建设性意见。具体见表2。
通过该项目进行互动与分析,找出问题解决方案,能够让学生更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岗位的工作要求。先通过在课堂中插入视频、局部展示、互动参与、游戏等立体化教学手法,为实践活动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参与人力资源开发项目,通过真实的情境让他们提高决策能力,解决各种在课堂上无法遇到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这种“项目+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能更生动地让学生理解管理的要素,由书本的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管理能力的培养。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之后,还可以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上的知识配合案例用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网络课堂中,开通互动渠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寻找老师的帮助,丰富学生的学习路径,强化“课证融合”的真正意义,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以能为本”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五)改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评价制度
传统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大多为在校的期末考核,然而在“课证融合”的背景下,课程要全面与职业证书的考试接轨,以职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标准,以职位工作内容为依托,形成贴近岗位需求和职业证书考试需求的课程评价体系。因此要完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就要对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做出调整。相应对策是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在学校参与的课程实践活动纳入期末考试的分值中,占考试成绩的一半及以上,剩下的分值才来自于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综合表现。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模拟了考取管理专业证书的流程,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建立考证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提出实践考核方面的要求,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不再局限于现有管理能力的建立,而是全面发展,尤其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有学习目标且自发形成的学习理念,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能力的提高,最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证对接、课证融合”的一体化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个性化体验,体现出评价的真正价值。
结 语
总而言之,“课证融合”是毕业证书和多类职业技能证书的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应重视培养人才多元化发展,其意义就是增强学生的实操技能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一批专业强且适应若干职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就需将课证融合,将课岗对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模块与技能大赛的整合,这样才会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娄荫楠,刘世超,贾浩川.关于深化职业教育“课证岗”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研究[J].才智,2014(07):18-21.
[2] 李玲玲.新时代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02):65-68.
[3] 刘燕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0(03):99-102.
[4] 许远.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07):48-52.
[5] 任红艳,王鹏飞.基于OBE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8):3.
[6] 欧阳再东.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77-78.
[7] 郑茗兮,仲东.“课岗证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06):55-59.
[8] 包燕娜,李富昌.1+X证书制度与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22(03):33-36.
收稿日期:2022-12-19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证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XGG202266)
作者简介:赵玉虹(1974- ),女,广东理工学院管理学讲师,工商管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