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红头苗服饰形制艺术特色及服饰文化变迁研究

2023-05-30 00:23孙国庆
歌海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民族服饰苗族

[摘 要]在广西隆林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土壤中,红头苗支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服饰,包头帕、上衣、百褶裙、腰带和垫背、围腰、绑腿和鞋子组成的女性服饰繁复华丽。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服饰形制和服饰材质不断变化改良,服饰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场景也随时间逐渐发生变迁。

[关键词]苗族;隆林红头苗;民族服饰;文化变迁

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是其深刻底蕴的外化展现,是一种具象化的表达和感知。民族文化总能被它包含的民族艺术所直观地体现和反映,服饰艺术是其中最为明显的标志性符号,既能展示本民族独特文化风貌,又可帮助人们来辩知判别不同的民族支系。隆林的苗族先民自唐末宋初迁移至此,久居此地,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域空间内繁衍生息,代代相承,环境、文化和人彼此共同构建为该地域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红头苗的服饰艺术是该支系的独特创造,是千百年来文化沉淀的外化展示,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红头苗是广西隆林苗族六支系中独特耀眼的一支,跳坡节上盛装打扮的红头苗女性如“春日绽放的烂漫山花”。凭借着传统的纺织工艺,精致的刺绣工艺和六支系中最为复杂的蜡染工艺,红头苗服饰在隆林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中极具代表性,其独特鲜明的服饰形制展现了引人入胜的隆林苗族风貌。研究其服饰艺术,可以促进当地村民加深了解本地文化,增强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也使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新生。1

一、传统红头苗服饰形制

广西隆林的苗族有六个支系:偏苗、白苗、红头苗、青苗(清水苗)、花苗、素苗,每个支系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苗族男装大同小异,以对襟短衫和宽腰大裤脚扭裆裤为主;六个支系的女装则款式繁多、差异较大。2红头苗的女装是隆林苗族六支系服饰中款式设计最复杂、选取色彩最多样的,整体突出明艳的红色和黄色。完整的红头苗女性服饰由六部分组成:包头帕、上衣、百褶裙、腰带和垫背、围腰、绑腿和鞋子。

(一)包头帕

笔者经访谈得知,最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时,已婚的红头苗女性就已经开始用头發和红色的丝线绑在一起作为装饰。红色丝线是由她们自己养殖的蚕结茧抽丝染色而制成,缠头时与从小留起的长发盘成大大的发髻于头顶,这是区分红头苗女性是否结婚的标志。50年代左右,头帕变为用染红的麻布做成。60—70年代,女性头饰基本已改为黑白两色相间的麻布头帕,与戴黑帕的男性形成区分,穿戴时白布裹在里层,黑布包在外层,交尾处用红布或红线装饰。头帕长度约1.5米,宽度23~33厘米,需先叠成5~10厘米宽的长条形,每层在头上绕三圈左右最后固定于头顶处,正常都是不缝死的,根据每个人头围大小的不同可进行灵活调整。90年代后至今,因为审美方式的改变和生活便捷的需要,包头帕演变为布包裹着海绵的固定造型帽子,上有红色毛线球或塑料水晶等作为装饰,色彩艳丽,以红色紫红色为主。

(二)上衣

传统的红头苗的上衣一般为两层,内搭为纯白色对襟麻布衬衣,衣领连至衣襟,袖长约40厘米到手腕处,一般不做装饰,盛装会在袖口处做简单刺绣图案点缀。外层短上衣形制颇有特色:颜色以蓝色青色为主,长度一般为50~60厘米,中开襟,无扣,左衣襟从领下多接一块长约10厘米、宽约10~15厘米的布,长于右襟,衣襟处全部用红、黄、黑、白、蓝等颜色绣成边花装饰并用红布包边,与衣领处四方形绣片立领连在一起,袖臂至手肘处贴有同衣领绣片颜色相仿的长约18厘米的大块精美绣片。穿着时左襟搭右襟,用腰带束于腰间,并从领口处将左衣襟外翻,露出装饰有花边的一面。此种上衣形制较为传统,有很长的使用历史,直至20世纪90年代之后,上衣款式才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多见对襟的上衣设计,两襟距离较宽,很多会另加一块材质相同的布在中间连接和装饰,也可直接露出里面的白色衬衣。

(三)百褶裙

漂亮的百褶裙是苗族女装里十分亮眼的存在,红头苗的百褶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设计和工艺复杂而精巧,是隆林苗族六支系民族服饰精湛制作技艺的集中体现。传统的裙子由裙首、裙腰、彩带和裙脚四节组成,不同纹样颜色的面料经过拼接组合,成为红头苗独一无二的百褶裙。裙首部分是不做任何修饰的白色麻布,长度不固定,不同身形所穿尺寸也不同,宽度10~15厘米,穿着时围在腰部的地方,两端各有一条白麻布缝成的绳子以起到固定作用,待腰带和围腰穿着完毕之后不会露出很多白色的裙首。裙首之下是最见功夫的蜡染裙腰和刺绣彩带,这是整条裙子最为华丽的地方。裙腰压褶缝制之前需要先完成蜡染图案,一般选取长度5~6米、宽度为30厘米的白色麻布,聪慧的红头苗女性要在上面打格起形,再用蜡刀一步步完成精致的蜡花图案绘制,然后把蜡花布染成蓝色或者蓝得接近黑色,最后经过在沸水中脱蜡,漂洗后就得到了美丽的蜡花布。彩带一般选择宽度10~17厘米,长度5~6米的黑色麻布来制作,使用红、黄、白三色毛线,在上面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十字绣的针法进行刺绣,最后便得到一块精致的长绣片。裙脚部分早期为蓝色或黑色的麻布,后逐渐发展为红布来做边,因为几块布最后要进行组合缝接,所以其长度与彩带和蜡染的长度一致,根据不同身材,一般也是5~6米,宽度则是6.5~10厘米。待蜡染的裙腰和刺绣的彩带制作完成,三块面料按照顺序缝连在一起,再折叠数次进行压褶,压褶宽度约1.5厘米,太宽会显得不精致。压褶需要等到褶痕固定才行,最后与裙首缝在一起,就形成一条精致复杂的红头苗百褶裙,单是裙子的制作,便足以见得红头苗女性之心灵手巧。

(四)腰带和垫背1

红头苗的腰带由缠腰的黑布和腰带两端垂下的飘带组成,材质是由白色麻布染成的黑布,过去的长度较长,可达6~7米长,其上也不做刺绣装饰,仅在腰带两端飘带处编出带黑色毛球的尾须。后来为了穿戴更加便捷和避免腰部过于臃肿,发展为用长2~2.5米、宽度为30厘米的黑色麻布来做,并且在两端尾须上增加长约15厘米的刺绣。到了20世纪60—70年代,腰带两边黑布分成4条至8条等长等宽的飘带,每条飘带上都有宽约2厘米的刺绣花边,下方依然垂有黑色毛球的尾须,80年代之后,飘带数量增加至8~16条之多,但最常见的还是8条的数量。在上衣和裙子穿好之后,便将腰带一圈圈缠上扎紧,起到固定衣裙的功效,要注意留好两边的须,需要下垂至和裙子同样的长度。

垫背是位于腰带后面的一块黑色麻布绣片,也是红头苗女装当中比较容易忽视的一部分,现在一些年轻的红头苗女性有时都不穿这一部分了。早期的时候,红头苗女性需要较大强度的做工干活,每天割草种麻,经常需要背背篓、背砍好的麻,衣裙会受到磨损,聪明的红头苗女性便在后背腰部的位置加上垫背来起到保护衣物的作用。垫背长约30厘米,宽20~25厘米,凭个人喜好和身材区别而定。过去上面绣有较为简单的横线图案,用黑线和彩线简单地装饰一下,随着时代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垫背也逐渐失去其最初的保护作用而变成装饰为主,因此刺绣的图案也不断丰富和精致起来。

(五)围腰

围腰是红头苗女装里穿在最外面的服饰,百褶裙两端会有20~30厘米的地方不做蜡染图案和压褶的,围绕身体穿着时会把空白的这部分留到身前的位置,围腰的作用就是将其盖住,起到进一步的装饰效果,这样子来看仿佛身体周围全都是压好的百褶一般,随着走路的动作,褶裥和下垂的围腰摇曳生姿,很是生动。围腰的长度要比裙子的长度长15~20厘米,下方绣片宽度30~35厘米,腰部绣片7~8厘米宽,两侧接有60厘米左右长度的白布或彩布缝成的绳子用于固定在腰部。过去的围腰上面并不做这么多的刺绣图案装饰,仅有两条宽1~2厘米的竖线和围腰底摆的一条横线以及包边来装饰,较为朴素,如今围腰上的刺绣变得更多,宽度也更粗,有的可用4条宽3~5厘米的横向绣片来装饰,底摆处也有8厘米左右的绣片封边,整体显得更加华丽美观。

(六)绑腿和鞋子

隆林苗族六支系的服饰都有绑腿,用来保护裸露的小腿,但过去只有红头苗以及和红头苗服饰接近的清水苗使用白色的麻布来绑腿,其余支系皆用黑色。绑腿是一块长约6米、宽约30厘米的长布,上面没有任何的装饰,绑的时候需要将布双叠再一层层缠上小腿至脚腕处,后逐渐被其他支系同化,红头苗的绑腿也变为黑色麻布或黑色棉布,形状也从长条状变为绣有红色花边的一块大的三角形黑布,较之前有很大改变。

虽然苗族女性个个是纺纱制衣、刺绣蜡染的好手,但做鞋却不是其强项。隆林地区在1949年之前,红头苗基本上不会做绣花鞋和布鞋,全是穿麻绳或棕绳编制的草鞋,主要是因为生产劳作的场所是山地,草鞋可以应对复杂的山间地形环境,踩上泥土也很稳,不易摔跤。1950年后,红头苗才慢慢跟汉族学会做布鞋,更多的是穿解放鞋,八九十年代之后,穿布鞋和皮鞋的越来越多,但年长的红头苗女性很多还是保留穿解放鞋的习惯。

二、新时代环境下传统红头苗服饰的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评价红头苗女性的标准也发生了变迁,传统的制作技艺传承遇到困境,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看法在悄然发生改变。最能直观表现出来的就是服饰的本体,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红头苗服饰有了不少的改良和变化。

(一)红头苗服饰艺术本体的变迁

1.服饰形制的变迁

服饰功能的变化是内在的,其外化表现在服饰形制、款式的变化上。传统的红头苗服饰有着平时干活穿的常服和节日礼俗活动中穿的盛装之分。平时干活的衣服较为朴素,衣服上刺绣很少,袖子上的绣片是活动可拆卸的,平时便摘下妥善保存,蜡染百褶裙不会变,因为是红头苗女性的一个标志,因此只做蜡染,不接复杂华丽的绣片彩带,立领上和围腰上也只做简单的挑花刺绣,有基本的形式即可。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力不断提升,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苗寨里的居民基本不再以养殖和种植为生,很多都去城里打工,留在家中的基本只剩老年人和上学的儿童。女性穿着服饰的机会变少,红头苗服饰便也渐渐的没有了干活服和盛装之分,女性都把自己最精湛的手工技艺体现在服饰上,袖子、衣领、围腰、飘带上,都绣上美丽的花纹,精心绘制的蜡染图案和挑花彩带拼缝在一起,压出细密的百褶,制成漂亮的百褶裙,一年一度的跳坡时节,人人皆把自己装点成“烂漫的山花”。

衣身形制也在发生变化,短上衣的整体长度无太大变化,但是从立领左襟搭右襟的样式变为对襟立领短上衣,有些还是敞胸,内搭长袖白色衬衣,有些直接在胸脯处增加一块和上衣相同的面料做遮挡,左边内侧装拉链更好穿衣。起初百褶裙的长度是和绑腿的高度相关的,二者一同对下身起到保护作用,但随着现代审美的影响,红头苗在保留短上衣的基础上追求更长长度的百褶裙,以达到修身显得高挑的视觉效果,以前白色的素麻布绑腿也逐渐演变为更加显瘦的黑布绑腿,并且装饰有彩布花边。身前的围腰在过去的时候仅用挑花的方式做几条线迹的装饰,发展到今日,绣片的数量逐渐增加,变得更加华丽繁复,身后的飘带也是如此,数量从开始的4条增加至8~16条,全凭个人喜好。

2.服饰材质的变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服装面料也在不断丰富。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红头苗保持种麻的家庭越来越少,可能只有一些50岁以上的老人和在家务农的红头苗妇女还在坚持自己种麻纺麻,更多的人倾向于上街去购买工厂加工好的麻布和棉布,自己再做蜡染和刺绣,更甚者直接购买电脑已经印好花的布料,在民族服饰加工店制作成衣。经访谈,笔者得知很多红头苗妇女为了更高的收入,都选择外出务工,没有时间用传统的方式制作衣服,只能在过年过节之前去服装店为自己准备年节穿的新衣服。

材质方面,传统的麻布面料逐渐被更为精细的棉布和化纤面料取代,颜色方面同样如此。传统的植物染色技术染成的红布和蓝布都不易保存,一旦沾水容易褪色,天气潮湿也易发霉,而现代工业染料染出的布料不会褪色,颜色也更加丰富,鲜艳的大红、粉红、嫩绿、明蓝、浅紫成为众多年轻女性的选择,不拘泥于传统的蓝色。红头苗最初的头饰是用红色的丝线来缠头,那个时候红头苗家庭都养蚕,剥茧抽丝后,通过山上采的药材烧水煮,直至变成红色再晾干。红头苗女性出生后只剪一次头发,之后便要终生留长发,结婚之后,就需要用红色蚕丝把长发在头上缠成发髻,这是区分红头苗女性是否已婚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女子全部剪去长发,留“海流头”,用头巾扎起,包头帕从红色蚕丝变为黑白二色麻布包头。红头苗重视包头,一是可以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保护脆弱的头部,二是鲜艳的红头装饰是他们民族图腾崇拜锦鸡的标志。后来,为了更方便戴取,每次需要重新缠头的包头帕演变为海绵外包裹一层布的帽子,帽子上有传统的红头苗“黄河纹”纹样,并用红色毛線球进行装饰,保护的作用几乎消失,装饰的意义更为主要。

(二)红头苗服饰使用功能的变迁

1.服饰功能的变迁

红头苗服装款式形制出现变化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服饰的功能出现了变化,过去主要从实际出发,人们考虑的是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装饰作用是次要的,如今物质水平提高了,国民素质也提升了,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红头苗女性制作服饰和采买服饰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正如笔者的主要访谈人,从事少数民族服饰制作生意的李战香老师所说:

“古代的时候,都是在别人结婚、喜庆的时候才穿,平时的话是穿比较素的,衣服上都是一块花布缝在袖口,领子上面也是一块花布缝在上面,衣服是麻布素色的,染了穿来做工,裙子也是,只绣那么一点,但是蜡染的话没有办法改变,一定要把那个蜡染画好。当今社会都是穿来玩,都是去外面打工,我有钱啦,我不会绣啦我就拿钱来买,反正不管是人工还是电脑,反正我有一套漂亮的就行,就是这个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年穿个一次两次。然后到下年又有新款出来了,然后又觉得自己之前那一套不行了,布料有新的出来了,就会觉得之前那个不好了,今年已经买了新的那我就下年再买一套。时代改变了,人的生活也变好了,尤其年轻人,更不愿意穿老的衣服,觉得再年轻一穿都显老了,审美发生了改变。”1

上文说到,传统的红头苗服饰有着做工穿的衣服和节日穿的盛装两种类型,通常情况下都是穿普通的衣服,只有在红白仪式和节日庆典红头苗才会穿最隆重的盛装,这都是有所规定的,尤其在婚丧嫁娶的礼俗中,盛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红头苗在结婚的时候全部都是穿最隆重的衣服,男女都是,女的要穿全身都是刺绣的盛装,刺绣和银饰装饰都有。结婚的时候头上也还是黑色的包头,但是衣服上有很多花。结婚之前,男的跟女方要亲做的几套衣服也都是拿来做工的,不都是盛装,女方的妈妈做的都是做工穿的,婆婆那边给做的是盛装,但也只有一套是结婚时候穿的很漂亮的盛装,其余的也都是做工穿的。婆婆要给准备裙子,但是女方的妈妈也要准备的,一般都是婆婆准备几套,妈妈也会给准备几套,不然的话是会被笑话的。外婆(女方母亲)讲要几套就要给几套,但有时候自己也会多给,就当做嫁妆一样。”2

2.使用场景的变迁

从以上访谈内容可知,在红头苗的婚姻礼俗当中,民族服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红头苗的婚礼分为定亲、接亲、送亲和回门四个环节,从接亲的环节开始,新娘就要隆重装扮,穿上最精致的盛装,服装也同时作为男方提供的彩礼和女方提供的嫁妆,表现出红头苗对于民族服装的应用场合相当重视,红头苗一生中几个重要的场合都离不开传统的民族服饰,不只是婚礼,葬礼同样如此。

“我们红头苗到最后要埋葬的时候,还是要穿一套最传统的服装,必须是用麻布做的,自己手工做的。像我们男人很多衣服都是在街上买的,等到60岁之后,一般儿媳妇就会准备一套麻布做的准备入土的时候穿,但这种衣服是保密的。我们红头苗跟其他支系还有这一点不一样的,其他支系入土时可以穿在街上买的,但是我们红头苗就必须还要是传统的。”3

由此可见,不仅结婚的时候要准备传统服饰,去世的时候同样要准备,只不过老人去世穿的那件衣服无需染色,白色的传统麻布就可以,简单朴素,落叶归根。过去,红头苗不论是参加红事或白事的仪式,都必须要穿着民族盛装,这是当时的苗族社会共同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愈来愈密切,原先较为闭塞的环境被打开,人们对于民族服饰穿着场合的态度也发生变化。逢年过节的时候女性一般还穿着民族服饰,大部分红头苗男子几乎都是不穿民族服饰的。之前的时候,办丧事吹芦笙的师傅要穿传统的长袍,还要唱《引路歌》,如今也简化到只需要吹和跳,不用唱歌,而且吹芦笙的人不用穿民族服饰也可以;道士也可以随便穿,不用非得穿特殊的衣服。穿着场景越来越少且主要集中在红头苗女性上,现代服饰的使用越来越多,这是近些年来红头苗中非常明显的现象。

结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深厚滋养。2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在壮美广西的建设道路上,研究广西本土各世居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红头苗服饰汇集了“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和“隆林苗族刺绣”两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艺精髓,极具研究价值。服饰是识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内含这个民族发展、变迁的历史与民族精神。3时至今日,虽然红头苗生产生活方式、红头苗女性审美情趣已与以往大不相同,服饰形制、面料色彩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红头苗依然在部分场合坚持穿着民族服饰,而且无论怎样更新变化,服饰上所体现的本民族核心色彩和传统纹样也未轻易改变。其款式形制、衣饰上的花纹图案、服装面料的材质颜色皆是红头苗民族文化在历史流变中沉淀的具体缩影,尤其对于苗族这个没有文字留存的民族,红头苗的服饰艺术更承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变迁,如一部部蕴含丰富的历史典籍,似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记录了红头苗先民一路走过的山山水水和沟沟坎坎。

作者简介:孙国庆,广西艺术学院教师。

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艺术人类学视角下广西隆林红头苗服饰艺术特色及服饰文化变迁研究”(项目编号:QN202201)阶段性研究成果。

1闫雪梅:《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基于广西融水“梦呜苗寨”旅游扶贫案例》,《歌海》2020年第6期。

1广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课题组:《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策划》,《歌海》2017年第2期。

1本文所绘服装结构图尺寸信息皆量自隆林李战香老师收藏的60-80年代的红头苗女服。

12访谈记录2020年7月16日,李战香,女,50多岁,桠杈镇弄徕村人,受访者服装店内。

2

3访谈记录2020年7月21日,马晓峰,男,45岁,德峨乡夏家湾甘子平屯人,夏家湾村委会。

1左图服饰馆藏于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右图服饰由李战香老师制作。

2闫雪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壮锦产业为例》,《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3廖方容、吴伟峰:《白裤瑤树汁染工艺及艺术特点》,《丝绸》2017年第54卷第7期。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民族服饰苗族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