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对“两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探索潍坊昌邑市由溴盐产业和丝绸产业衍生出的产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力的路径,进而实现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结合昌邑实际情况,探析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实现路径,为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推进相关产业和文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一、文化“两创”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一)文化“两创”的提出背景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开疆拓土、拼搏奋斗。在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过程中,亟需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应运而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山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应当继续发挥优势,用好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山东省委在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宣传创新,要在推动文化‘两创上下更大功夫,打造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擦亮‘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
(二)文化“两创”的内涵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对文化“两创”做出系统性阐释,即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造性转化,重在“转化”,就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要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的过程;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有机的融入;因而转化即提升、即再造。历史文化传统的转化也是如此。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文化传统需要向现实社会生活转化,但是这种转化绝不是照搬照抄,更不是一味复古,而是适应现实社会需要,对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传承与运用[1]。
创新性发展,其要义在于“发展”,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升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性发展,任何思想文化都将凝滞固化,进步思想文化都是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后人继承前人而又不断超越前人,运用适应时代条件和社会实践的观念文化丰富和发展历史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思想文化演进的基本规律。
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创新性发展则是创造性转化的目的;没有创造性转化不可能有创新性发展,离开创新性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现状
潍坊昌邑市位于鲁北沿海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自先秦时期就制作销售溴盐和丝绸,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相结合的地区文明。近年来,昌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两创”方针政策,深入挖掘溴盐文化、丝绸文化底蕴,采取扎实举措,不断繁荣发展溴盐文化和丝绸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以文化的繁荣发展扩大昌盐、昌绸影响力,以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创新能力较弱等,尤其是对比国内发达地区,其溴盐文化、丝绸文化开发利用已经比较成熟,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传播面窄,文化载体大都保留在博物馆、产业园内,群众知晓度低,而这严重制约着溴盐、丝绸等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传承发展,亟需对昌邑市在溴盐、丝绸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产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创造性地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创新性地促进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深化对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传承创新规律和经验的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丰富对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的研究。“两创”方针提出后,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经济发展效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着重对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实现路径开展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研究,而且有助于促进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开展。
(二)现实意义
(1)文化“两创”可以整体提升领域内创业创意水平。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将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底蕴深厚,推进昌邑溴盐、丝绸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契合,将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创造力,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加强对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的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助于推动正确认知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实现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和实现。
四、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实施路径
(一)增强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自信
潍坊昌邑市位于鲁北沿海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先秦时期就有了溴盐和丝绸制作的历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相统一的地区文明。溴盐方面,昌邑卤水资源丰富,地下浅层(埋深<100米)卤水资源静储量为18亿立方米,发展盐及盐化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原盐、溴素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四分之一,主要产品有原盐、溴素、纯碱及各类染料、染料中间体等。丝绸方面,清末民初时,昌邑有织绸木机约1万余架,工人10万左右。1915年出版的《辞海》中称“茧绸,山东织就的最出名,上品出自昌邑”。1923年《中国年鉴》记载,“中国茧绸业以山东第一,山东地以昌邑第一”。清末民初,“昌邑茧绸”的交易额每年约一千万两白银,占全国的一半。1915年,在巴拿馬世博会上,“昌邑茧绸”获头等大金奖。新中国成立以后,“昌邑茧绸”所用原料扩展到家蚕丝、人造丝、化纤等,产品分绸、缎、绢、纱等6大类、120个花色品种,形成了“柳疃丝绸”这一新的品牌,并催生了昌邑纺织印染主导产业。2015年,昌邑作为唯一县级市,受邀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柳疃丝绸工艺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裕丝绸公司的“雅风”商标、华信丝绸公司的“潍柳”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
由此可见,昌邑溴盐、丝绸产业历史源远流长、传播广泛,在国内外得到一致认可,在昌邑的城市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与之对应的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也具有底蕴深厚、生命力强等特点,需要我们充分把握,推动历史传承和创新生产协同发展,让“老”文化焕发“新”生机,开辟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局面。
(二)发掘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的亮点和特质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中国地域广博,物产丰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溴盐文化、丝绸文化,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法不同而造就的。如云锦、苏绣、宋锦等,各具地方特色及独一无二的优势。不同时期和区域的人民在丝绸制作,盐水卤煮过程中,因地制宜,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区域亮点及优势的文化。
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应该在“两创”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围绕重振中国丝绸文化之乡的品牌,规划昌邑丝绸小镇、溴盐文化创意园、丝绸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有力促进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传播以及工艺传承。立足优势、聚焦聚力,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昌邑特色的溴盐制作和丝绸纺织产业门类完整的全产业链和文化体系。
(三)开发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两创”产品
开发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两创”产品,不仅是时代要求,也顺应潮流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更是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秀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现实生活中,丝绸文化的“两创”产品,各种丝绸制品,如丝绸服装、丝绸团扇等,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我们要积极开发更多与溴盐文化、丝绸文化有关的文旅产品和日常用品等,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和喜爱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进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四)促进跨界传播和多学科融合
创新“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通过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拍摄以溴盐、丝绸为主题的系列小视频,使网民可以对溴盐、丝绸的加工制作及产业文化进行“云参观”,擦亮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品牌;利用溴盐、丝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影视作品、广告设计等创意产业,提升溴盐、丝绸文化产品跨界融合能力。
促进溴盐、丝绸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如溴盐与医药保健,丝绸与服装设计的结合,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加强溴盐、丝绸与其他领域的创新性联系与成果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在深入探索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的实现路径上,不断融合发展、推陈出新。
(五)产教融合,培养专业人才
要想打造“丝绸之乡·文昌之邑”“溴盐之乡”的城市文化品牌,将溴盐文化、丝绸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经济动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利用企业进校园、工匠进课堂、学生进车间、文化进专业、专业进企业等方式,深化与区域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平台、技术传承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载体。
目前,溴盐、丝绸加工制作的相关工作从业者,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大都在50岁以上,所学专业不相关且学历偏低。昌邑市教育部门应大力支持当地中高职业院校开设将溴盐、丝绸加工制作专业,积极发展专业产业,把产业发展和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又为相关企业培养人才;同时通过学校系统教育,使得学生对溴盐文化、丝绸文化有更为深入、更加广泛的认识,促进溴盐文化、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推动其创新与创造。
五、结语
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的“两创”,需要国家、社会和公民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加强保护传承,与时俱进发展。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需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加快发扬光大;挖掘昌邑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亮点特质;开发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两创”产品;促进跨界传播和多学科融合;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专业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建设质量,实现昌邑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肖红梅,叶利军.试论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
[2]李新潮.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潍坊历史文化与‘两创及文化艺术研究专项”课题《潍坊昌邑市溴盐文化、丝绸文化“两创”实现路径探析》(项目编号:潍社科学术委发[2022]4号)。
作者简介:苗丽云(198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学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