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分析

2023-05-30 22:25池建娟
高考·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高中历史

池建娟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此次研究结合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中阐明了什么是历史解释能力,指出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要从重视历史材料的准确性、学生历史解释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出发,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解释能力;高中历史;深度教学

历史解释能力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检验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和历史观。历史解释能力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能够根据历史材料结合自己的深度思考,将其阐述出来,本文提出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对于推动历史教育有现实意义。

一、历史解释能力

当代的教育中重点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包括了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以及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首先就是要正確认识历史,因为历史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此,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对历史事物有客观的认识,历史解释也叫作历史叙述,指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客观事实,将历史事物阐述出来。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思维不连贯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由于历史学科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当前的部编版教材中又分有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学生在记忆时很难将其时间线连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将这些内容连起来,就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进行授课,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连贯,出现了混乱,不利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教材上也有一些内容可能出现赘述,在老版教材中,还有许多煽情的描述,让学生的思想不能完全集中在历史事件上,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候也会容易对于像“南京大屠杀”事件进行过多的举例,导致有时候教学时间就很紧张,到教学后期时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就急匆匆地讲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用来复习和巩固,在记忆上也增加了难度。众所周知,历史的知识点很多而且比较复杂,成千上万的知识点都是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还要结合政治、社会背景来分析,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记忆知识点,难度也更大。在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更大,政治、地理、语文这些都需要消耗学生大量的精力,还有数学的学习也是很消耗学生的时间,一道题要是想不出来,就会很耗时间,分给历史的时间也很有限,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1]。

(二)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不够透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再根据教材进行分析、划重点,学生在台下埋头记笔记,还没来得及消化教师教授的内容,一直在记笔记,但是这些笔记学生在课后也不会翻阅,直到考试的时候才会将这些知识再进行复习,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学生对于知识已经没有深刻的印象了,再复习起来也更加困难。此外,在做练习题时,对于历史资料的阅读理解不够充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深入点题,没有把握中心内容,因此得分也不高。历史的答案除了一些固定的年月份和事件之外,其他都是比较开放的题目,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数,就要能够正确把握历史资料的重点,点明题意,并进行深层剖析。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味按照教师的思维走,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长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历史题目的答案都是来源同一个参考答案,大家都采用同一样的答案模板,丝毫没有创新,对于学生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也丝毫没有促进作用,反而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定式里,容易钻牛角尖。

(三)学生对于历史描述不够深刻

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长期的练习和学习,要养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学生的学习很分散,知识点也不能整合起来记忆,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表达时,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话术也是不够深刻,来来回回就几句话重复阐述,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点内容是在教材上,即使运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授课,但是也只是将PPT的内容复述出来,没有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背负着升学率,以及各种职称评定、考核制度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快将课程讲完,而将课堂交给学生,就不利于教师把握进度,很有可能课都讲不完。学生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思考,在自己描述历史时,就很可能会遗漏知识或者照本宣科地将材料的内容进行赘述。历史解释能力指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观点,对于历史事件进行描述,要阐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内容,然后再对历史进行总结提升,升华主题,古人说:“以史为境,可以知兴替。”有时候需要结合史实来阐述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学生对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深刻了解,也就不能回答此类问题,即使回答也缺少例子用来印证观点,导致学生的观点无法立足[2]。

(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深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历史之前,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印象可谓是天马行空。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历史就像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都是由一个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衔接而成的,然而,当学生开始实际去接触历史时,就会发现,历史并不是故事,而是发生在过去时间段的一段一段的事实。所以,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繁重的课业,加上高考的压力,学生眼中的历史开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曾经觉得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如今却变成了背不下来的考试试题,学生对历史变得不再感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专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在兴趣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始降低。当学生对基本的历史事件都不能了解时,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只能以“模板+关键词”的形式进行解释,或者是对教师的历史解释进行复制粘贴,最后导致学生的解释变得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力等,就无法做到对历史进行有效的解释,不利于学生未来在历史方面的学习。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历史材料的准确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材占据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地位。但是学生接触到的大部分历史材料基本都是经过了人工塑造的,加入了一些主观的想法,因此史实与历史接受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历史解释是需要自己的想法和主观的描述的,而阐述历史事实时,要从客观的角度来对历史进行分析。在初中或者小学阶段,学生可能会通过看古装电视剧或者听一些讲坛对于历史故事有初步的了解,因为小时候的眼光比较小,接受的知识也很容易形成固化思维。例如:在电视剧中,描写了刘邦的夫人吕后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尼姑庵……这一情节根本就是虚构的,因为在汉代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楚汉之争的时期还没有出现尼姑庵;我们常说“唐宋元明清”,许多人就会以为宋朝之后就是元朝,但是在宋朝和元朝之间,还有一段非常复杂的时期,那就是辽朝,后来1125年,金灭了辽,再后两年又灭掉北宋,建立了金朝;还有许多电视剧中,对于帝王的角色大都是冷酷无情的,乾隆被年轻一代人认为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人,但是他在位时确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使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巅峰,解决了很多人民的粮食问题,还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广泛征集图书,丰富了国家的藏书,使得这些漂泊在外,四处分散的古书有了一处安身之所……由于影视化的过度消费,许多年轻人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抱有偏见,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学生更需要回归课本,重视课本的知识和内容,避免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想对于历史事实进行过分解读或者理解不透彻,对史实进行曲解[3]。

(二)学生历史解释意识的培养

历史解释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在阅读完历史材料的内容时,进行深一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材料会这么阐述,有没有另一种表达方法”。要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走进一个思维定式里,没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学习历史就会很艰难。随着西方文化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还不够,就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有认知误差,很容易站在西方国家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评价,抑或是受到教师或者教材的影响,对于历史事实产生误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评判历史人物,学生也会在评判历史事件时加入过多的主观想法,不利于学生正视历史事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任何带有极端思想的行为不要将其传达给学生,有时候面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盲目跟从时,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

在高中历史部编版教材中,必修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讲述的大部分都是关于中外的政治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错误看法,用史实证明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宣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发展理念,结合中国的发展历程,向学生传递先进思想,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观,以便为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的讲述,逻辑思维清晰,话术严谨,这样学生才能用专业、标准的话术来描述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或者教材进行总结和表达,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材料理解能力,进行深层的思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于历史的知识进行反思。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走过来,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那么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上做了哪些重要贡献,要思考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够达到盛世,而又因为什么原因逐渐走向消亡,从历史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对于当代社会有哪些影响,经过这样的思考,将现实社会与历史事实联系起来。例如: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在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探究学习总结”列出了一个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学生通过结合朝代的更替,了解每个朝代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原,从此建立了大一统中国,统一的文字和计量单位,凝聚了各民族的力量,而汉朝又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业延续下去,形成了稳定的制度。如果没有秦始皇大一统,中国可能还是一个分散的国家,也就不会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

(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兴趣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试着对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很宝贵,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间为学生输出知识,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缓慢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如果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机械的、灌输的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也应同样关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变换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课堂,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教师在讲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还原历史的电视剧片段,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这一段历史排练成话剧,在班会时进行表演。学生为了编排好话剧的内容,会主动去了解这段历史,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去对话剧剧本进行创作,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放松,除此之外,通过让学生排练话剧,可以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到话剧的排演、编写、观看等,可以有效地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如同让学生穿越回历史之中,亲自经历了历史事件的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通过实践,也对历史的解释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完全复制粘贴教师的观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基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到今天,最新一版的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已经根据时间顺序来编排课本,方便了学生建立连贯的历史知识体系,本文提出要重视历史材料的准确性、学生历史解释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促进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林.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初探[J].新课程(下),2019(07):42-43.

[2]丁玲.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04):67-68.

[3]刘宗兰.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下),2019(03):233.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