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民办本科高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召唤。本研究聚焦制约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短板,提出构建“一中心、五维度”的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实现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已从满足入学机会转向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上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服务活动的价值作用,是教育活动高水平、治理过程高效率、推进社会进步贡献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构建“一中心、五维度”的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使命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先导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等学校聚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支撑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彰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时代发展需要。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民办高校科学治理的“钥匙”
民辦高校通过30多年的发展,已从“拾遗补缺”的外延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式建设阶段。从创建学校之初追求规模的粗放式管理到如今彰显办学价值的精细化治理,这既是民办高校举办者践行教育情怀和不忘初心的实际行动,更是追求与实现办学价值的必然过程。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标志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办本科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代民办高校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制约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
(一)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大学的性质和未来。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董事会、党委和行政管理部门“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一是内部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很多学校董事会包揽行政事务,校长的作用发挥不够,学校党委不能有效参与民办高校监事会履行监督权,学校重大事项表决制度存在不规范现象。二是内部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仍是董事会单一集权管理,校院两级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系统性不强,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职工、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够。
(二)办学模式同质化严重
办学模式、办学类型同质化是制约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问题。民办本科高校与公办本科高校办学的趋同化会降低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竞争力。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民办本科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参考公办本科高校做法。因自身教师队伍中教授少,只能聘请公办高校退休的教授担任院长(系主任),他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会参考原学校方案。二是民办本科高校间的同质化办学。为扩大生源,很多经管类民办高校纷纷设置工科专业,甚至摒弃原有办学优势,但这些高校往往因专业负责人、实验设备、办学积累等因素制约,导致工科专业发展滞缓。
(三)师资力量整体薄弱
教师队伍是当前制约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教师队伍又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人力资源。一是教师人员数量与职称结构匹配度不够。民办高校教师人员数量整体不足,青年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多,高职称中年教师少,这种“哑铃式”教师队伍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教师队伍有限的综合实力与公办高校竞争时不占优势。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滞后,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由于办学经费限制,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投入有限,加上青年教师流动率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四)科研水平普遍不高
学科建设是本科高校的基本任务,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高校。一是高层次人才难引进,影响民办高校科研上层次、上水平。由于领军人物受限,民办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研究方向凝练和标志性成果产出等方面有很大短板,与公办本科高校差距很大。二是横向科研转化率与高级别成果寥寥无几。民办本科高校办学虽有30多年历史,但应用科研发展与技术转化仍然较慢,由于教师团队工程技术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很少有大额度的横向经费到校。同时,高级别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家级科研成果奖也是凤毛麟角。
(五)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民办高校发展已经从规模效应走向质量效应。一是专业设置贪大求全无特色。一些民办高校本科专业数量一直在增加,办学类型定位从专一性转向综合性,学校专业布局数量多,但专业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不能保证,部分专业招生、就业质量每况愈下。二是办学特色不突出、无竞争力。目前民办本科高校虽有办学定位与办学类型差异,但每所学校区别于兄弟院校的“拳头效应”不明显,特别是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办学特色不突出。
三、构建民办本科高校“一中心、五维度”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夯实立德树人背景下党的全面领导
高校人才培养始终要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一是要加强党对民办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按照党的要求办学立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坚持党委在民办高校办学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回归初心,办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民办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守教育公益性,回归办教育初心,回归办学本心,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构建共同治理的现代民办本科高校治理机制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源动力。民主决策、规范治理需要一套科学规则。一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校长和校党委各自的职责,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最高“长官”,校党委是学校的政治核心,三者各负其责、各归其位。二是优化内部治理机制。建立“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把握方向、监事会监督、教授会评议、师生和校友参与决策”的民办高校共同治理新机制,健全校院两级治理体系,重心下移,推动治理能力建设。
(三)聚焦产教融合的多元化区域性合作育人模式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已是一个创新型组织,围绕地方需求创新育人模式是民办高校的二次创业。一是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动迎接新经济和新技术变革对办学的挑战。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做好“撤、增、锻、塑”工作,开展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制订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区域办学“土壤”,对接地方产业和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结合龙头企业和上市集团,共同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行业学院,探索共建共管共治机制,细化合作育人标准,提升办学效益和服务高质量就业。
(四)培育“双师双能”的高素质专业化优秀教师队伍
用“人才强校”战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立足民办高校教师实际,坚持引育并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出台利好政策,通過“帮扶制”和“导师制”加快培育优秀和拔尖专任教师。用好社会资源,柔性引进校外退休专家,参与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弥补青年教师短板。二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专门解决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
(五)打造应用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成果
应用科研和技术转化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标志。一是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集中精力和财力,瞄准重点学科和优势领域,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领衔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凝练方向、获得高层次项目,助力学校上层次、上水平。二是做好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重点学科的应用技术转化,用好民办机制,加强校内外协同创新和跨学科团队交叉合作,推动学校横向合作与技术转化,赢得办学市场竞争力。
(六)打造错位发展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推动办学理念创新,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一是探索错位竞争办学模式。科学处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打造“个性化、精英式、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赛道。二是开放办学,与一流名校合作发展。主动与自身学科一致的国内外名校合作,通过带动效应,在办学层次和特色上练内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综合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内涵式发展:关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1(10).
[2]王洪才.论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与中位原则[J].江苏高教,2008(1).
[3]侯红梅.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编号:2021SXHLX028)
作者简介:刘亮军(1978— ),男,郑州科技学院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民办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