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蕴、逻辑理路及现实启示

2023-05-30 10:48李海泳
学理论·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实事求是

李海泳

摘 要: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和创造性转化。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就不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与变革。通过探究实事求是的实践意蕴、逻辑理路及现实启示,以期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现实工作的过程中为克服理想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和片面主义等错误倾向和观点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实事求是;实践意蕴;逻辑理路;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1-0026-04

纵观我党百年风云史,从一个年轻的政党走到现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同时也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过程中战胜万千艰难险阻的根本思想路线和重要法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仍需要对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路线常抓不懈,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蕴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突出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3]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实事求是思想集中表现在其实践意蕴方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通过不断实践深化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人类长期囿于宗教神学及经验主义的桎梏,唯心史观一直在对待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个国家和民族联系日益紧密,历史开始成为“世界历史”。这些都在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4]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而意识和社会都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同样,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必须放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检验。实践是一种理性的、能动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必须要有一个评判的标准,马克思认为这个标准就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之前,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及之前的哲学大家总是在“意识”的桎梏中谈论“实践”。伴随着世界观的转变,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人的本质并非“无人身的抽象存在”“人只能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绝对精神”只是一种脱离了现实世界的逻辑思维。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对黑格尔的唯心论做了批判分析,但是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只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的。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观察世界的角度。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意志、理性和心的完整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动性。马克思以“现实中的人”为基础,阐释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强烈地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由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宗教和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推动的”错误观点,这从哲学立场本质上区别于费尔巴哈。这不是单纯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不同,落脚点应该在实践唯物主义。

“在大工业和竞争中,各个人的一切生存条件、一切制约性、一切片面性都融合为两种最简单的形式——私有制和劳动。”[4]“劳动”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进行“实践”的早期形态,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生产”随之成为机器大工业时代以来“实践”的成熟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真正显现了在“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内涵。“物质生产”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受物质生产条件的限制,个人的发展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参与生产实践的延续与创造。“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4]马克思指出了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对劳动感觉不幸的根源,资本家对工人们的剥削产生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特别是1848年革命之后,马克思深知全人类解放的道路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阶级斗争必然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与较量。实践,必将迫使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斗争性继续增强,从物质形式和观念形式上都反对资本主义拜物教。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逻辑理路

“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3]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实事求是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形成确立、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转变、艰难困苦岁月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时期的锐意进取、伟大新时代的全面开拓等几个阶段。

(一)革命战争年代的形成确立(1921—1949年)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小时期,既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也没有较多可供参考借鉴的革命实践经验。作为共产国际的分支,加上党内经验教条主义的盛行,我党听从了共产国际代表不切实际的指挥,照搬了苏俄“率先攻打大城市”革命路线。“左”倾冒险主义依据教条化理论,制定出了集中红军优势兵力攻打中心城市、“消灭富农”等方针政策,结果只能损失惨重。将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绝对化,不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瞎指挥”“乱指挥”的现象本质上是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我党急需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提高工农红军的战斗力,将“星星之火”促成“燎原之势”。1930年,毛泽东同志著《反对本本主义》,明确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7年,毛泽东同志著《实践论》《矛盾论》同样也是为了克服教条主义,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941年,毛泽东同志做了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题演讲,指出了党内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实问题,只会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话语,而不懂得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次年,毛泽东同志又在《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反对“党八股”,主张“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5]。

万事求书本和主观经验主义判断都会对我党的革命事业产生极为严重的危害。从大革命时期,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的确定,又到“反围剿”,无数次的经验教训换来了我们对正确思想路线的坚守。直到延安整风,我们全党才将实事求是作为根本思想路线确立起来。同时,实事求是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意蕴中国化的形象表达,为我们后来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转变(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无疑是陌生的,能做的就只有照搬苏联模式,“以苏为师”。但是,随之传统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苏联自身也暴露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问题。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国情,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正确方向,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标志着我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通过建立先进上层建筑,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充分调动了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各种积极因素。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是毛泽东同志经济治理思想的精髓,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渐居于主导地位。《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等注重我国实际国情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将我党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路线与新中国建设、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地位结合起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内部矛盾是一对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和阶级矛盾相混淆。特别是要和对反共反社会反人民的极少数敌人、破坏分子的专制相区别。要分清原则是非问题,通过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式,切忌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

(三)艰难困苦岁月的曲折探索(1956—1978年)

1956年,中共八大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不够充分,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做出了超越当时现实国情的决策。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主义都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曲折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样是非常宝贵的。“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及其时代,尤其是他晚年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仅关乎一个历史人物和一段历史时期的评价,而且从根基上关涉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6]这就涉及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的问题。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梁八柱”,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盛世安澜。也正是因为有邓小平等革命先辈始终坚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才在紧要关头挽救了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锐意进取(1978—201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7]偉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指引,力求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让“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改革开放让人民的思想迎来了一次解放,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根据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地科学研判我国的国情,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姓“社”姓“资”的束缚被冲破,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使改革开放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苏联解体无疑是世界上最为轰动和瞩目的事件。此时的美帝国主义等西方敌对势力迫切希望看到苏联解体后中国也能够像苏联一样被“和平演变”成功。然而此时,我们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冲破了姓“公”姓“私”的思维束缚,打破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让一切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经济元素竞相涌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稳住了,而且带领中国人民奔向小康的路更加宽广了。进入新世纪,如何科学发展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现实国情,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国内外发展大局,着眼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冲破了“见物不见人”的束缚,打破了对GDP的崇拜,中国开始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五)伟大新时代的全面开拓(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诠释,是引领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指南。中国共产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际,完成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世界奇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新征程。

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经过了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发展。世界大势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我们从未有现在那样接近于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正是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科学研判,抓住全球经济秩序调整的机会窗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适应经济新常态。用经济社会转型的短期“阵痛”换取我国长期向好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充分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原创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向住房、教育、医疗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深入推进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发展,力求实现“稳增长、稳预期、调结构”的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启示

理想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和片面主义等错误的观点和看法从根本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化身。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应有之义。

(一)克服理想主义,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理想主义原指不考虑实际,完全凭借个人的主观喜好,做出不符合客观情况的判断决策。“认识主体能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因,其能力强弱决定坚持实事求是的程度。”[8]就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走的一些弯路一样,尽管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美好愿望,但是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理想主义。

党内也有一些同志存在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模糊认识。他们认为解放思想就是敢于打破规矩,敢闯敢干,而忽略了解放思想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现在也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只存在于理论层面,是一种理想主义,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而历史虚无主义干脆就诬蔑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谎言。理想主义和理想要从本质上区分开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主观努力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相结合,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共产主义也终将会实现。

(二)克服教条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拿本本来”,用书本上的教条教义来生搬硬套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只能导致理论与现实实践脱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9]教条主义危害极大,历史上曾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著《反对本本主义》突出强调要克服教条主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此著作是我党真正认识到教条主义危害,并下决心克服的开始。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理论不能代替实践,但是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够转化为物质的力量。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真理,不是教条。现实生活中不能只会理论学习,只注重理论学习,而不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不是在“书斋里的学问”。深化改革已经到了险滩中的纵深部分,需要“遇水架桥”“开山凿路”,坚决啃下“硬骨头”,破除利益藩篱。

(三)克服经验主义,认知与现实相结合

经验主义往往不考究现实问题和实际情况,强调以自我认知作为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习惯,以过往主观认知经验为依据,用空想代替现实,缺乏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要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将认知与现实相结合,树立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思维。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把握事物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谋在点子上,抓出成效来。

(四)克服权威主义,创新与批判相结合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把权威当作真理化身,盲目地迎合崇拜,缺乏自身理性的思考,我们称之为权威主义。“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10]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把前辈看作神圣无误,没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没有对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的批判、重新探讨,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发挥集体领导的智慧,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肯定已取得的成绩,批判不合时宜的做法,创新国家治理方式,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坚决破除意识形态壁垒,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也要吸收学习,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五)克服片面主义,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一叶障目”“刻舟求剑”是形容片面主义的典型词汇。片面主义往往孤立地、一维地看问题,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的生活,不懂得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更不懂得透过事物的表面看本质,是阻碍我们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要障碍。

片面现象在现实工作中突出表现为调查不够细致,方式方法简单过粗的“一刀切”現象。特别是我国法律和民主制度还不是特别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干群矛盾的产生。“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4]为此,必须要学会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用运动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学与思、思与行很好地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思维的科学想象,结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具体理路,从而进一步揭示该事物的本来面目与真相。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来到中国,起初只是众多思潮流派中的一个。但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国情深度结合却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有着长远影响的主流思想。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头去看,我们党已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小康,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结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新形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带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昂首阔步,而这个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2-05-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张明.深化毛泽东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态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刘毅强.再谈“实事求是难”[J].理论视野,2012(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郝贵生.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继承与超越: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给新时期带来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