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双
摘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鼓励学生在体验中分享,课堂氛围较为轻松,因此心理教师即便在课前与学生强调了课堂约定,也仍然会有学生屡屡违反课堂约定,破坏课程进展。为了更好地维持课堂秩序,心理教师除了要强调课前约定,还需要对于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进行妥善处理,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从三个方面着手:及时指出,事实先行,课后约谈。
关键词:违纪行为;课堂纪律;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1-0020-0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模式不同,常常通过体验式活动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成长。因此,在课程最开始,我便会与学生约定要积极参与,敢于分享。然而,这也让一些學生产生了“心理课很轻松,我可以想干啥就干啥”的错觉,忽略了课堂约定中的“认真倾听”原则。所以,在后续上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常常不遵守课堂约定,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或是扰乱课堂秩序,成了一种常态。然而,每当我指出其违反课堂规则时,这些学生往往会以一种不服气、狡辩,甚至指责他人的态度反驳我:“老师,我没有!”“老师,是他跟我讲话。”这种情况下,师生双方容易陷入一种相互扯皮的状态。
起初类似事件的发生会让我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管理能力太弱,缺少威严,为什么事实摆在眼前,学生还能义正辞严地否认。后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复盘,我发现当学生出现违规行为后,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育,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也能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一、及时指出,避免否认和抵赖
以往,面对学生的一些违纪行为,我考虑到课程进度,往往会将批评放一放,当自己用眼神多次示意学生,学生仍旧置之不理的时候,才会找其秋后算账。但是,这种延迟的批评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的抵赖和否认。经过总结、反思,我发现及时地指出问题很重要。一些学生之所以否认老师的指责,是因为有时候老师认为自己眼神在警示学生,但是学生本人尚未意识到自己在违规,依然我行我素。待到老师秋后算账时,学生便开始狡辩,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之前的违纪行为,老师没有及时指出来,说明老师没有发现或是能够接受,所以老师的批评没有实时证据,只要他们不承认就可以当作没有发生。此时,延迟的批评就会显得很无力。如果在发现学生不遵守课堂约定第一时间按下“暂停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无从抵赖,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课堂约定上是很坚定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再随意触犯约定。
在一次关于社会支持的心理课上,我提问一位学生:“当你孤独的时候,你最希望谁陪在你的身边?”此时,他边上一位男生大声吼出了班上一位同学的名字,于是,我及时转向该男生:“这位同学,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他俩玩得很好,形影不离。”“嗯,这是你的看法,那我们听听这位同学本人的答案是什么。”我回应。
“我希望是我的妈妈。”这时我转向同学们,“看来,我们这位同学的答案跟你想的有些不太一样。同学们,为什么这位男生的答案跟我们这位同学回答的不一样呢?”“因为他们两个人想法不同。”“因为他不是当事人。”我接着问,“所以,当他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可以代为发言吗?”“不可以!”
最后再强调课堂约定中的“认真倾听” 原则。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到自己刚刚违反了课堂约定,也能感受到打断、代替他人发言的不当之处。
二、事实先行,放缓评论和情绪
有些时候,学生面对老师的指责,其实也认识到自己违反了约定,但是由于教师用语不当,会引发学生的防御心理。比如,看到学生讲话,我们会说:“小A,怎么讲话的总是你。”这时尽管小A确实在讲话,但是除了指出这个事实以外,我们还附加了对他的评论——“总是你”,这会让小A感觉自己整个人被定义成一个“总是讲话的学生”,他自然会有不满,就会以否认或是指责他人等方式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觉得小A在公然违抗老师、无视事实,陷入到老师愤怒、学生不满的两难境地。所以,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不带任何评论地指出事实:“小A,你刚刚讲话了。”面对事实,学生往往不会否认。除此以外,有时我们虽然指出的是事实,但是因为我们在其中夹杂了情绪,也会让语言变得带有攻击性。所以,当我们愤怒地说:“小A,你刚刚讲话了。”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情绪攻击而以违抗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
因此,当发现课堂上有违纪行为发生,我们先不要着急去批评、指责学生,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指出,这样就可以避免语言暴力引发的冲突,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觉察自己的违纪行为。
三、课后约谈,加深了解与影响
对于一些屡次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课后还需要进行约谈,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任教的一个班级,有一位男生在课上经常打断他人讲话,动来动去。多次提醒依然收效甚微,这一次提醒了,好了几分钟,不一会儿又出现同样的问题。于是,自习课的时候,我让他去心理辅导室找我。我问他为什么老师多次提醒、点名,没过一会儿,他还是会继续打断别人。该生回答说,小学的时候就一直这样,还吃过药,现在已经好很多了。该生言语之中透露出的态度是,自己认为这些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还给自己贴上了 “病态多动”的标签。我继续追问:“在老师指出问题后的几分钟时间里,你是怎么做到安静听讲的呢?”该生认真思考了一番,“老师说完,我认识到自己违反约定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不看大家,好像就可以忍住不乱讲话。”“所以,你是可以做到安静听讲的,是吗?”“或许吧,我也不确定。”
听到这里,我感觉该生有所松动,于是趁机提出要求:“既然在不看同学的时候,你是可以忍住的,那么,以后当你意识到自己忍不住要打断他人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的目光收回到自己的课本上。”同时,由于该生随意打断他人的行为存在时间久,一时之间难以彻底改变,因此我与该生另外做了一个属于我们两人之间的约定:在接下来的两周,如果每次课他打断别人发言的次数控制在两次以内,会有相应的奖励。到学期结束,每次课能将打断他人发言的次数控制在1次以内,可获得更高的对应奖励。
通过课后的深入了解,能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掌握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否则会激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冲突,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样的解决方法看上去耗费时间,实际上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成长,助其获得认知及行为上的改变。
课堂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纪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作为心理教师,管理好课堂纪律是必修课。借助课堂约定可以很好地维持课堂纪律,而对学生违反约定的行为进行妥善处理,也会加强学生对课堂约定的遵守。
参考文献
[1]朱赛飞. 运用焦点问句赋能生命,提升心理课堂生命张力[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5-27,30.
[2]顾菲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纪律管理[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5):15-16.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