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慧
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大部分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视角,依据成人的思维设计小学的“主题活动”,忽略了幼儿的真实感受与需要。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幼儿园内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尊重幼儿的心理,满足幼儿的兴趣。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天惠路幼儿园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基于教师观察与家长反馈,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实践并优化幼小衔接。
站在幼儿立场,了解衔接现状。《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道:“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首先要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认同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充分尊重幼儿的自我探索,帮助幼儿在建构新经验中顺利实现过渡。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基于幼儿立场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大班下学期伊始,我们运用“你想上小学吗?”调查表对班级29名幼儿进行调查,从幼儿的心理出发,了解幼儿对于小学的向往与期待之情。调查结果显示:29名幼儿中,有21名幼儿愿意上小学,有8名幼儿表示不愿意。通过进一步倾听他们的想法,我们发现愿意的原因主要聚焦于“期待成为大哥哥与大姐姐”(长大的期待感与自豪感)、“小学的校园更大,活动更丰富”(小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家中有哥哥姐姐是小学生”(家庭氛围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对于进入小学充满向往与期待,小部分幼儿由于没有做好准备,对于小学没有产生期待。
对正式进入小学前的幼儿来说,心理上的接纳是第一步。心理接纳代表了个体的主动意愿,教师也要懂得接纳幼儿。我们要接纳幼儿的不同声音,在了解幼儿进入小学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不想上小学”,以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捕捉幼儿的真实需要。
坚定幼儿立场,聚焦衔接内容。结合前期调查,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梳理他们对于小学的不同想法。幼儿们纷纷表示:“每天回家需要背书包,可是我不想背。我姐姐的书包就非常重。”“我舍不得好朋友,上小学的话,我就得和她分开。”“上小学需要写拼音和数字,我不想写……”针对持期待态度的幼儿,我们通过调查表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需要,比如:“关于小学,你知道哪些事情?你还想了解什么?”面对持有抵触心理的幼儿,我们在尊重幼儿想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倾听幼儿的声音,并将原因归纳为“幼儿对幼儿园的依恋”“对小学生活认识不全面”等方面。
基于幼儿立场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并不是盲从幼儿的需要或事事顺从幼儿的想法,我们要在尊重与理解幼儿内心想法的基础上,满足幼儿的探索与需要,促进幼儿发展。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除了以幼儿为中心外,家长与教师的角色也不可忽视。结合日常观察,教师发现许多幼儿前书写能力薄弱、时间观念缺乏、做事拖拉……与家长沟通时,大部分家长表示幼儿收纳、分类与自理能力偏弱,阅读与学习兴趣较低。结合教师观察与家长反馈,我们梳理出幼儿在幼小衔接中需要衔接的侧重点。根据《关于孩子幼小衔接需要》统计表,我们梳理出家长与教师在幼小衔接中更多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与学习准备。于是,我们将幼儿、教师与家长三者有机结合,将身心准备和社会准备融入各项日常活动,通过环境或师幼与同伴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帮助幼儿做好身心适应与社会方面的准备。
坚守幼儿立场,推动衔接开展。站在幼儿立场梳理幼小衔接侧重点,符合幼儿的兴趣,能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在家园共育视角下,教师与幼儿结合游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第一,在生活中融入——细化生活准备。较好的生活与自理能力能帮助幼儿较快适应小学生活。针对幼小衔接中的生活准备,我们在“我是小小收纳师”“我是劳动小达人”等活动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是小小收纳师”。针对幼儿收纳整理意识薄弱的情况,教师引导幼儿围绕“小书包”展开了丰富讨论,其间幼儿对于“书包里面有什么”产生了探索兴趣。结合此契机,教师引导幼儿尝试并学会整理小书包。幼儿会提前整理好第二天来园时需要携带的个人物品,收纳与整理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幼儿个人柜中的物品也变得井井有条。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弱,这时“小收纳师”们非常乐意帮助同伴。在良好的同伴互动中,班级内的“巧手”逐渐增多。
“我是劳动小达人”。从中班开始,我们就安排了“值日生”。升入大班后,幼儿探索的欲望更强烈,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颜料、陶泥等未及时整理干净,饭后桌面清洁不到位的情况。通过在班级内讨论,幼儿决定通过增加“值日生”名额与任务来服务集体。教师基于幼儿的需要,与幼儿进一步讨论“值日生”的职责,班级劳动计划随之产生。通过环境与材料的隐性支持,教师激发幼儿的劳动意愿,比如在洗手池旁提供清洗工具,鼓励幼儿自主清洗;摆放扫把与桌面清扫工具,满足不同幼儿的清理需要。慢慢地,幼儿的劳动积极性越来越高。
第二,在兴趣中延伸——把握学习准备。幼儿探索学习中蕴含的专注、堅持、有计划等良好品质,有助于幼儿入学后更好地胜任学习任务。针对幼小衔接中的学习准备,我们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游戏中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保留好奇心与探究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会计划,懂得时间观念。自主计划是具有自我想法与自主能力的体现。升入大班后,幼儿对时间的感知与关注逐渐增多。在班级游戏中,教师通过投放闹钟、沙漏、计时器等材料,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在幼儿自主摆弄和探索中,他们逐渐发现了时钟的秘密,比如,观察外形特征与组成,感知时间的长短,了解不同工具之间时间的等量换算等。提供《时钟王国》《分针大冒险》绘本供幼儿自主阅读,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有了认识时钟、了解时间的经验作为基础,幼儿对于制定时间计划的兴趣也愈发浓厚。“早上8点我们要到幼儿园。”“10点是我们的游戏时间。”通过与幼儿讨论,我们提供材料并鼓励幼儿制定一日生活计划,离园前共同分享与回顾,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计划做事带来的从容。除了一日生活计划外,周末计划与晚间生活计划也随着幼儿探索的深入而产生。
其次,爱阅读,乐于动手动脑。绘本中的图片、文字与符号,不仅能使幼儿积极动脑思考,还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结合前期倾听幼儿“喜欢在图书室阅读”的想法,教师追随幼儿兴趣,将小学与幼儿园的阅读室进行对比,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在班级语言区域,我们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与纸张,鼓励幼儿续编故事的结尾或想象故事发展,并利用绘画形式进行表征。我们还鼓励幼儿利用手工、搭建、情景表演等方式再现故事情节,以促进幼儿乐于动手、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
第三,在环境中汲取——落实身心与社会准备。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隐性课程。站在幼儿立场重点落实生活与学习准备外,身心与社会准备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与之相辅相成。在幼小衔接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追随幼儿的兴趣、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还充分尊重并支持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安全的心理环境与空间,形成了师幼间的良好互动。通过与家园共育合作,共同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并积极回应幼儿的需要,也逐步形成了和谐的家园关系。在安全的心理空间与宽松的环境氛围熏陶下,幼儿的情绪安定愉快,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交往兴趣。我们适时为幼儿提供合作机会,比如体育游戏“拔河”、合作建构游戏“我心中的小学”等,鼓励幼儿与其他班级幼儿积极互动与交流,建构有爱的同伴关系,使幼儿更加勇敢与自信。
幼小衔接活动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对重点关注的8名持抵触情绪的幼儿进行访谈,结果他们都表示愿意进入小学,并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有的幼儿表示:“我想当小学生姐姐,到时候能回幼儿园给弟弟妹妹讲一讲小学的生活。”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小学里的图书室,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书籍。”
幼小衔接不仅是连接两个学段的桥梁,还是帮助幼儿获得受益终身的经验、习惯与能力的宝库。通过一系列探索,幼儿对进入小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适应与准备。教师在尊重与悦纳幼儿想法的基础上,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准备渗透于一日生活,通过真实践、真反思,收获了有效的衔接策略。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