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花 赵永红
[摘要] 本文基于医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从全面构建医德人文教育体系和重组师资结构、立足专业特色和增强医德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参与和深化医德人文实践教育、抢占新阵地和突出趣味引导及激发情感共鸣等方面,初步探讨加强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对策,从而促进医学生医德人文修养构建。
[关键词] 医德人文教育;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3.13.024
医德人文教育一直以来是医学人才教育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民众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的提升,医德医风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各大媒体讨论和关注的重点话题。倡导和践行良好文明的医德医风也一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故加强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是当前医疗事业的急切需求。
1 医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当前医患关系严峻,医德人文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医德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道德和医学科学发展制约下,反映医学职业中特殊的社会道德[1]。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全国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医患冲突[2]。根据中国医院协会调研显示,医务群体被伤比例不断上升,部分医务人员职业信心下降弃医转行,医疗人才流失、储备不足[2]。而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使得当前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工作,还需有较强的心理基础和职业信仰。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对立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医护工作者缺乏充分沟通、交流淡漠、忽视情感关怀、丢弃人文安慰等精神支持是原因之一[3]。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修养是建立融洽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4]。医德人文教育是促进和实现人性化医疗、促进卓越医生人文素质形成、促进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5]。
1.2 医德人文教育全面体系设计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医德人文教育有助于唤醒医学生的仁爱情怀及对人性的觉察力、关怀度和同理心。医学人文关怀能力是医务人员秉承人性、德性并融合体力、智力、意识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地服务于患者的工作本领和才能[6]。高度重视“医德、人性、文化素养”,形成健全的医德人格,将直接影响医生的医德人文行为及医患关系可持续改善。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医学院校就在医德人文教育方面有较大的投资和研究[7],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医学院校均开设医德人文课程,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课堂讲授、研讨讲座、混合学科教授,与各学科交叉包容贯穿整个学习生涯[8]。
而我国的高校对医德人文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医德人文教育政策过于宽泛,缺乏顶层学科规划、课程体系、考核目标、评价手段和能力认证体系[9];与社会、文化、法律、经济等领域缺乏协调整合,对医德人文教育内涵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师资团队。医德人文课程多为单向性、碎片化课程,教学内容多以国外医学标准为主,考核以理论知识居多[9]。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缺乏融合,难以构建医德人文课程体系。医德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割裂,并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教学设计缺乏实践性[10-11]。
1.3 学生医德情感消极,医德人文教育低效
学生方面,当代学生善表达多质疑,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足,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观念淡薄[3]。而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难、考核多、实验苦”,学习任务繁重,无形中对医德文化等教育重视不足,以至于医学生医德情感消极抵触,对救死扶伤的自豪感、守卫生命的神圣感、护卫人类健康的使命感缺失麻木,医德意志软弱不坚[3,12]。由上可知,医德人文教育与当代医学生心理适配度较低,从根本上削弱医学生为缓和医患矛盾承担应有的责任担当。
醫德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尚医德并将行医和道德紧密结合、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医疗人才。研究证实医德人文亟需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向实践训练活动靠拢,把医德人文课程整合到实践中去,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心理、道德、情感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体验,达到情感互通,才能提高医德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而不是为医德人文增加文化的外衣[12-15]。
2 加强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对策
2.1 全面构建医德人文教育体系,重组师资结构
明确德育理念,明确医德人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对象、核心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形成教育体系,并制定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评价、实施标准。尤其需要从社会、文化、法律、经济等方面深入开展案例引入、学科合作、实践合作,达成共识,全面构建医德教育体系和渗透人文素养内涵。遵循医德人文教育规律,打破学科壁垒,与不同学科进行交流和融合。
明确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医德人文教育是医学生长足发展的基石,应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教师培训,形成稳定的教师团队。其一,充分调动临床师资的德育资源,加入学院教师队伍,使真实的临床德育素材与理论教学设计有效互补,形成成熟的教学平台;其二,增强医学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融合构建,通过师资联动增强育人广度、拓展育人场域;其三,积极利用移动媒体开展医德人文教育,使教育具有连贯性和全面性,形成合力教育、可持续性教育。
2.2 立足专业特色,增强医德人文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我国人文德育教学多以国外医学标准为主,与我国人文历史、本土环境脱节的问题,选取优秀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素材,设计为有趣味、有内涵、有目标、接地气的医学故事。如东汉张仲景立志研“伤寒”;明代李时珍历经27载撰写《本草纲目》;清代汪昂弃儒从医致力于医学普及,著书立说,成为“医学启蒙派”代表人物。现代有钟南山、张定宇等众多医务战士均实践着“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他们以人为本的素养和品格,具有宝贵的医德人文教育功能,是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
在专业课程当中加入医德人文教育内容。充分发掘医学人文德育内涵,通过专业知识点的讲解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对专业文化和专业价值观的认同。不空洞、不乏味,较之传统专业思政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过程平等,有效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激发思考深度,更好推动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医学人文德育。
2.3 加强学生参与,深化医德人文实践教育
培养医德践行的探路者,需重视学生心理特性,加强学生参与设计,才能促进学生自我内化教育。在日常生活、专业教学实践当中融入人文实践,挖掘实践中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医德情感培养,优化医德人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6]。从实践上进行创新,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建设中,重视医德文化传播,组织学生参与医学情景剧,体验医患不同需求、诉求差异,获取沟通经验;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或医疗慈善活动,在实践中体会敬畏生命、治病救人的医学责任;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各类医学实践、岐黄讲台,邀请医德高尚的临床医生开展讲座,树立榜样;挖掘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医德案例,发挥个人榜样作用。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中药材种植园、校史馆、各种教育基地等途径,既有利于传承医学经典,又有利于培育高素质医学青年。
2.4 抢占新阵地,突出趣味引导,激发情感共鸣
随着视频媒体的开发和流行,视频教学成为最受青年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短视频从真实场景、医疗现场或新闻资讯等方面获取素材,随拍随传真实可见,具有更强场景性和感染力,极大增强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情感渗透力。由官方媒体制作的医德人文视频引导正向社会舆论,深受青年学生喜爱。如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均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钟南山寄语中国医师”“一人一船一药箱”“这就是中国人的坚守”“吴孟超院士日记”“不到最后不放弃”“痛悼!白晓卉医生”“创造生命的奇迹”等视频,有效结合短视频的教育性和娱乐性,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隐性方式[17]。
另外,组织学生自制医德人文视频,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感、认同感、成就感也能得到满足。学生需要社会认同和尊重的心理通过自由表达、情感社交等获得实现,才是吸引青年学生积极奋斗的内在动力。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促使不同专长的学生组建实践团队。以“学生查、做、演、论”等形式的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遴选具有医学兴趣、有策划创意、有组织能力、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形成稳定的实践管理团队。采用师生讨论、社会调研、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明确主题,录制视频,自我教育。例如,学生进行医药卫生科普宣讲,并录制视频;也可自主设计节目(如名医医案事件、药膳制作等)、调查实践(如医患实例调研、慢性疾患求医调研等)制作视频分享;自主挖掘日常教学、生活(如常见中药辨认采集、时节民俗)和医疗环境中的医德人文情景,拍摄记录,编辑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医学文化,培养医德人文情感,践行医德精神。
3 小结
加强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当前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管齐下着力加强医学生医德人文修养教育,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1] 王坤, 毛阿燕, 孟月莉, 等.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现状、问题与策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9, 35(7): 801–805.
[7] 于澎涛. 国外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概况[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3):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