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存在的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

2023-05-30 10:48:04崔佳慧
学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崔佳慧

摘 要:大学生经历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成为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主要存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五个方面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做好入学教育,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重視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参加校内、校外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健全职业适应性培训制度,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择业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高校生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3-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02

大学生由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能否度过这个适应期,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习目标,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教师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学校适应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提出解决对策,才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

一、大学生存在的学校适应问题

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与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调整身心,顺利完成学业,达到学校教育目的,同时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自身原因和环境的变化,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学校适应问题。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是进一步提出应对之策的重要前提。

(一)学习适应问题

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在学习方法上,中学生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学习,突出学习的集中性和强制性;而大学阶段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几乎没有教师时刻监督,注重学习的个别性和自觉性。在教学体制上,中学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标,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的能力;大学教育虽然仍以学习为主,但是专业相对固定,学生可以围绕自己的专业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知识范围,提升创新能力。在学习环境上,中学生学习环境相对闭塞、简单、安静,学生不经允许不能轻易走出校门;而大学校园比较开放,管理相对宽松,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显著提高。由于学习模式、教学体制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习惯了由教师安排具体学习任务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等。此外,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可度不高,有盲目性、父母代选等原因,导致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继而出现学习适应障碍。

(二)生活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中学时大多数学生都在自己家乡的学校就读,大家的生活习惯差异不大,学校和家之间路程较近,学生可以频繁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父母和家人寻求帮助。而进入大学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乡独自在外生活,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中学时有很大不同。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就会影响大学生活。另外,大多数学生大学期间开始自己独立支配费用开支,由于他们财务预算和理财能力较差,导致生活费用支配不合理,开支没有计划性,生活屡陷窘境,出现了很多“月光”和“经济危机”的状况,甚至还会遭遇网络贷款上当受骗。有些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又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不能有效利用过多的课余时间,很容易感到空虚和迷茫,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出现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

(三)心理适应问题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客观上要求他们提升情绪管理、感情处理、抗压抗焦虑、人际交往、自我成长等各种能力,以便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然而不少学生由于不能适应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各种变化,又缺少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导致生理年龄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弱,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事实上,大学与中学相比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来到陌生的环境,还没有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和同学,因此难以坦诚交流与对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因不适而产生各种困惑和焦虑,如果不能及时宣泄和解决这些困惑和焦虑,就很容易产生孤独、沮丧、焦虑、依赖、强迫、抑郁和社交退缩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和排解这些心理问题,就会对整个大学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正确看待、针对性地疏导和调适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主动顺应环境,拥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人际交往适应问题

人际交往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身社会化成长的需要,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大学之后,人际交往的模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交往单一、相处简单的方式转变为交往频繁、关系复杂的模式。师生、同学、舍友等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出中学阶段。特别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模式与中学截然不同,对学生面对面的教育和辅导大大减少,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适应和提高。学生如果不能从容应对这种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就会产生各种人际交往适应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活。另外,进入大学之前,学校和家长大多都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缺乏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这就导致在进入大学之后,一些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仍旧停留在中学阶段,缺乏人际交往的主观意愿。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会产生社交恐惧,过于看重他人的想法,总是担心自己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只有解决好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完善身心健康,提升自信,更好地集中精力去学习。

(五)职业选择适应问题

职业选择适应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认识自身素质和就业环境正确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明确未来职业的方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学生存在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例如择业意识形成太晚,不能科学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缺乏系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不清;知识面不够广泛,积累的知识仅限于学校所学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社会竞争意识不强,社会适应能力欠缺,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对职业期望值过高,找不到满意的职业;家庭依赖感强,不愿意脱离家庭而独立成长,影响其个人前途和发展。此外,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应社会需求,只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与就业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创新性,也不利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及发展其个性,继而影响其今后就业创业。

二、改进大学生适应现状的对策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取决于外部的社会支持系统,也与学生自身的内部资源密切相关。在当今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个体是否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会直接影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面对复杂又陌生的大学生活,学生只有从各方面尽快适应,才能融入新的环境。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都要面临的重要任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学校适应方面的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

(一)做好入学教育,加强学生专业认同

随着高校上升扩招比例,学生入学的机会增多,入学的门槛相对降低。大多数学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如高考分数较低被迫调剂、父母的意思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低。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不能忽视专业认同教育,应该将其与常规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国防教育等一起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和介绍专业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就业现状等内容;也可以邀请校内外优秀毕业生与学生交流分享专业,以此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和良好心态,树立专业尊重和认同,减少对专业的排斥,帮助大学生安全度过择业适应期。

(二)重视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域、民族、家庭、习俗甚至性别因素。因此,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应该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适应性教育。对于经济条件紧张、缺失社会支持系统的大学生,需要着重做好经济帮助,解除其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避免他们出现自卑感;对于来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要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了解其文化特点,让他们树立民族平等的信念;对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要灵活对待其因家庭环境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心理特征;对于女生比例偏高或者男生比例偏高的学校,则要根据其不同的性别特征分别开展适应性教育。一旦学生出现适应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和干预。为此,学校应该畅通沟通渠道,完善沟通机制,有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发挥综合效应;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引导他们合理安排生活、学习作息时间,学会自主理财,给学生提供独立成长的环境,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虚、迷茫、焦虑等心理适应障碍,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匹配。对此教师及时进行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适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适应性问题极为必要。教师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技巧,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能力,消解其心理困扰,使其在人际交往、情感需求、学业发展、职业选择、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实现更好地健康发展,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最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经验,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如普査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建立并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及早发现、尽早干预存在心理适应障碍的学生;通过观察、谈心、班级活动等其他途径发现学生存在的隐性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办法避免其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成立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室,让学生自由选择咨询对象等。通过这些办法极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预防并克服心理障碍,使其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能得到增长。

(四)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健全的交往认知,为此,学校可以依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在校内校外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认知,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在校内,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各种晚会、演讲大赛、体育活动等,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努力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学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建立友好關系,提升交往自信,改善社交恐惧等问题,进而树立公平、诚信、友爱等正确的交往认知,增强与人交往的主观意愿;在校外,可以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增强其服务社会的本领,提升其团队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五)建立健全职业适应性培训制度,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择业期

职业选择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高校应将职业适应教育贯穿大学始终,帮助学生选择职业。为此,学校要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就业要求,从大学生入学伊始就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职业选择适应的相关指导和培训。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于他们还处于由学习基础知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过渡阶段,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不多,需要将职业适应的概念首先引入学生头脑,着重加强他们的专业认识和培养其专业兴趣;随着年级逐渐增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更加合理,专业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趋于成熟,思考职业选择问题也会更加完善,对职业选择会有更多自己的看法,这时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其职业能力,尽量提供更多锻炼专业技能的课堂和实践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则要着重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让他们提前做好职业适应准备,防止出现焦虑紧张或过于自信等不良状态,可以通过职业选择讲座和培训面试技巧等形式指导其选择职业,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职业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进行各种调适,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工作实习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从而逐步实现由学生角色过渡到社会角色,顺利度过择业期。

参考文献:

[1] 王贝贝.文科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研究——基于独立样本t检验[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5).

[2] 王佳丽,邓建军.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社会适应: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以西部地区3所民办高校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1).

[3] 佘丹丹.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及适应不良群体的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1.

[4] 任冉.我国当代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

[5] 汪晓花.大学生职业适应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5(12).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