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3-05-30 23:13薛建彬王璐苏建宁
高教学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实践能力

薛建彬 王璐 苏建宁

摘  要:当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正处于调整变化期,现主要解决产教融合,学术性与职业性高度统一的问题。为精准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该文以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着重分析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制约因素,并在政策制定、导师选聘、课程设置和奖学金评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分类培养;奖学金评定;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39-04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initially formed and is in the period of adjustment and change. Now, it mainly solves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high degree of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unity. In order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highlight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this paper takes the classified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as the guide, and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and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the aspects of policy formulation, tutor selection,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scholarship evaluation,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Key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ractical ability; classified cultivation; scholarship evalu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专业学位旨在为社会特定领域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自1991年开设专业学位以来,在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历经长足发展,专业学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变革和调整变化期。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转向内涵建设,专业学位的发展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可将相关的研究概括为三个主流方向:探索培养模式方法途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实践能力培养配套研究。其中,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是重点。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增长,已基本形成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重的发展格局[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確,到2025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中占比将达2/3左右),专业学位将成为今后研究生教育的主流。但由于我国的专业学位办学时间不长,高校认知存有误区,特别是部分高校对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专业定位不清晰。与此同时,现行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近趋完善,高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甚至完全没有区分,这就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培养模式仍不完善。

(一)  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学术学位区别不大。授课多数与学术型研究生同步进行,授课模式相同,授课内容大多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偏重理论,与行业产业实践的融合度不够,实践性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一些围绕实际工程问题所开设的实践课程、聚焦行业重难点的案例课程、培养在校生更具竞争力的职业素养课程及工程应用类课程占比不高,课程体系仍需更新优化。

(二)  实践基地培养流于形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如: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联合培养基地、导师的科研项目,以及自行寻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等。但相比于学生自发进行的实践活动而言,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具有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能够满足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要求等优点[2],成为了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缺乏必要的过程管理,督导机制仍不健全,工程实践没有针对性和实操性,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空间有限[3]。

(三)  奖助学金评定处于劣势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制定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时,没有区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加分项偏重于学术成果,没有用心做好实践能力的考核,致使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观上偏向于学术研究,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进行实践训练,只希望能在评奖学金时有绝对的竞争力。而这些学生如果能严格落实培养计划的实践训练,本应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探索是个很好的助力。另一方面,那些基础较弱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低,就抱着“混学位”的想法度日。这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质量良莠不齐。

(四)  社会认同度普遍偏低

从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招生政策和录取办法不难看出,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我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要求比较低,录取时对实践能力也基本没有要求。入学后,不管是在课程考核还是在毕业要求上,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普遍比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低。工作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单位的预期不相符,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不足。故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  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笔者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能力没有落实到实处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主要原因。

(一)  政策执行不力,企业参与不积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比学术学位教育制度,国家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施方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引导和规范。但相当一部分培养单位在贯彻过程中重视不够、领悟不深、执行不力。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政策仅仅停留在宏观设计上,操作性详实度不够,培养单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4];另一方面,培养单位没有根据上位法制定配套的校级实施办法或细则,有的实施办法和细则持续时间不长,未能一以贯之、落实到位,导致顶层设计与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5]。

这一点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实践教学资源的要求更多、依赖性更强,而高等学校自身不能独立解决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问题。就实践基地的建设而言,学校即便是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对企业并不具有约束力,企业没有主观意愿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只会让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挂牌时“雷声大”,培养学生时“雨点小”。因此,仅把政策的执行寄希望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主动性上,未必是稳妥可靠的做法。

(二)  高校管理缺失,导师不够重视

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在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细则等的把握和执行上,高校等培养单位及研究生导师均存在理解不够准确、执行不够彻底的现象。

一方面,高校或院系的实践基地建设主要依靠的是校友资源或领导的私人社会关系,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维持长久的业务关系,有时为了不得罪人,实践基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只注重形式,对培养内容一般没有更新和监督,随着生源的扩大,基地的建设沦为了“走过场”甚至“作秀”,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资源匮乏,实践平台不足[6]。

另一方面,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一般来说,校内导师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主要负责校内培养计划制定、研究方向选择和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校外导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参与实践教学、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虽然“双导师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具体职责分工上,仍然是以校内导师为主。在现今高校的科研考核机制下,校内导师通常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学科专业建设挂钩,“学术至上”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他们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过程中,内容偏向于理论传输,理论与实践权重不合理;在学业指导上,侧重于学术化,没有提供差异化指导;在论文选题和把握上,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

三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  政府应合理制定政策,促进基地建设的标准化

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义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作为教育事业的护航人和研究生教育的最大获益者,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制定更为灵活的政策框架,通过加入利益诉求,彰显政府和国家意志。例如,政府可考虑成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高校代表等多方人员构成的专项研究小组,基于“三动力模型”[7]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正确处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利益博弈,做到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金投入,用经济和制度的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保障校企合作关系的持续有效运行。通过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规范,确保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能够有效实施,从而促进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标准化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始终是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认可、支持和投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得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提供了基础原动力。政府通过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对不同规模的行业企业平等对待,引导其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鼓励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对主动踊跃参与的企业在财政补贴、经费发放、税收减免返还、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等方面提供优待和扶持;定期组织召开由多方参加的研讨会,开诚布公、信息公开,协调好多方关系,化解难题,吸引社会各届的积极参与,赢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促进校企共建培养基地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

(二)  高校应进一步明確培养目标,实现研究生的分类培养

1  明确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高校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再学习再认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与专业学位有关的各项培养制度均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制定,深度挖掘和同一个城市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积极主动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互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切实打造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作用,在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也可以在校内设置专门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职能部门,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管理分开独立运行,从招生、培养、就业全流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

2  创新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基于研究生导师的分类,对学术型导师和专业型导师分别构建科学合理的导师评聘制度。学术型导师主要指那些有丰富研究生指导经验和较长时间研究生教学经验的老师,专业型导师指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根据导师和研究生的师生比,规定学术型导师可以指导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专业型导师只能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但在一个学年中,学术型导师只能招收一种类型的研究生,例如,今年全部招收学术型研究生,明年全部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样的做法,可以保证一个导师在同一年级只能指导一种类型的研究生,有助于导师合理的制定培养方案,集中精力探索并执行研究生的分类培养问题。兰州理工大学在这一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实践,学校2021年修订的《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中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分类遴选,并明确规定申请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应有在研的应用类科研项目,这就为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3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中应区别于学术型学位,减少理论的教学和科研的比例,更加注重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立足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整合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将课堂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分门别类明确培养目标,着重从社会实践需要出发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兰州理工大学课程教学体系明确规定,专业硕士须有半年以上企业实践学习经历。

成立以学科带头人/教授为负责人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每年安排团队成员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并将学习成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丰富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库建设,不断更新案例库,有效解决因案例老旧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授课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等制约专业硕士校内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步建立明显区分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程体系,通过学科平台课、行业前沿课、职业素养课等各类型专业课,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鼓励引导校外导师加入课堂教学,进行在线课程建设的探索,形成校内校外双课堂,将工程实践融入理论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生产一线的氛围,并能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同时,还要对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校外导师给予政策奖励等,并反馈给其所在单位。

4  促进分类评奖评优制度的建立

近几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0〕2号)》,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及国家奖学金评定有明确要求,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与普通研究生一视同仁。

基于这两个文件,学校的学业奖学金评定也应参照此标准,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参评参选。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尽快探索建立检验实践能力的指标体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修订现有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按人数比例优化调整名额分配;也可以考虑专门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定分开进行。在做好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做到分类评价,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认同感,调动起学生的上进心,有助于提高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

兰州理工大学为了鼓励研究生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等不同方面做出创新成果,学校制定并颁发了《兰州理工大学关于认定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性成果的指导意见(试行)》,并要求各学院(部)根据学科发展实际,分别制定每个学位点创新性代表成果的具体要求,建立以学科特色和水平为特点的多层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要求标准,摒弃了之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按学位论文决定毕业要求的做法(表1),学术学位注重理论创新,专业学位注重实践性成果。这就大大鼓励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放心大胆地参与应用类科研项目、申请专利、学科竞赛等的热情,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下一步学校將在各学位点梳理的创新性代表成果具体内容的基础上,细化检验实践能力的各项指标,探索研究生奖学金的分类评选,进一步做实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  导师应积极转变思想,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导师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研究生学术训练和人格塑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8]。要实现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导师对分类培养的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

导师应抓住学校开展的针对性培训和持续性培育的机会,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从意识层面认同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宏观政策和高校的规章制度,探索和反思自身的教育水平,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学生论文指导等活动都积极创新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方法,把理念内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打破传统指导方式惯性思维,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丰富自己的指导方式和育人方法,不断增强学生解决实践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迫切需要研究生教育的转型。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参与主体在政策制定、导师选聘、课程体系和奖助学金评定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改革,将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廖湘阳,周文辉.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102-110.

[2] 张红梅,李娜,赵大东,等.校企合作背景下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20(3):82-83.

[3] 何佳蔚,杨婕,曾立渊.新工科建设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级研究生教改项目[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7):176-178.

[4] 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66-70.

[5] 王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78-84.

[6] 孟兆娟,刘彦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化培育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4):105-109.

[7] 孙健,孙华峰.企业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动力及其提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18-23.

[8] 陈洪捷,沈文钦,吴彬,等.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专家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5):6-14.

基金项目: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项目“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XH2020-20);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重点课题项目“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实施方案研究”(XH2020-19);兰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研究生导师动态调整、分流机制探索与实践”(GJ2021B-20);兰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研究”(GJ2020A-5);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现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薛建彬(1973-),男,汉族,甘肃会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研究生教育管理等。

*通信作者:王璐(1984-),女,汉族,河南唐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研究生教育等。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