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功
摘 要:德育排在“五育”的第一位,这是现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中职院校具体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时,教师基本上都是借助课程德育内容,采取理论及说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学习氛围比较枯燥。此外,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还没有实现“五育”全面融合,这也对德育教育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此,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时应该立足于“五育”促进有关活动全面融合,深入挖掘相关的学习资源,构建“五育”实践平台,以此增强德育教育质量,为实现学生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对此,本文围绕“五育”展开分析,以期借助德育促进“五育”全面融合,增加德育教育路径,以供借鉴。
关键词:“五育”融合;中职院校;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4-002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4.009
德育为“五育”之首,根据立德树人的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实现教育强国,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积极建立“五育”教育体系,为持续增强人才培育水平及质量夯实基础。对此,不管是中职院校,还是德育教师都应该研究及分析有关德育教育的理念,把它当成教学实践发展的主导方向。
一、“五育”概述
“五育”包含德、智、体、美、劳五项内容,最初只有德、智、体这“三育”,接着是德、智、体、美“四育”,最后才丰富为“五育”,实施“五育”方针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教育以及培育素质人才的需要。“五育”融合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五育”本身属于整体的教育,属于一体化教育的实际表现。而人的素质一般包括五大素质要素,依次是思想、身体、审美、科学及劳动技术素质。基于这五大素质而形成了健康的人。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由此,“五育”属于整体教育,它并不是独立产生的,需要把这五大素质要素全面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五育”教育及其融合过程,持续强化自身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二、中职院校“五育”教育现状
一方面,教育本质分裂。现阶段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实施“五育”教育时内部逻辑产生了较明显的分裂现象。部分中职院校及有关的德育教师没有科学认识“五育”的内涵,没有掌握教育的本质,实际教学时把“五育”划分成五个方面的内容,导致素质教育目标产生分裂现象。现阶段中职院校还有一定的知识及技能本位论的问题,学校教育比较强调训练知识及技能,想通过促进学生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全面降低他们的就业压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健康及综合发展目标却迷失在学校教育中,把知识及技能当成学生的所有素质。教师不重视学生体驗及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导致学生只是简单把知识及技能当成形成及发展素质的前提。由此可以看出,中职院校的“五育”教育割裂了五大素质内容、技能与学生的情感及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也对“五育”的教育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教育目标分解。中职教育的宗旨是培育出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但是高水平技术型人才应该是综合的、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大部分中职院校的“五育”都分裂了教育的本质,把一体的“五育”教育转变为单一的教学目标,并且与“五育”的整体目标出现了分离,从而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五育”教育整体分崩离析,由此也难以实现中职院校培育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因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产生了分裂,也会进一步对实施“五育”教育产生影响,从而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也就是教师把“德育”及“智育”结合了起来,却没有重视“美育”及“体育”。由于“五育”教育目标产生了分解,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偏差,进而也对院校的“五育”教育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2]。
三、中职院校五育问题的成因
首先,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对于“五育”教育的分裂,究其原因是教师教育观念比较功利化,往往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从而造成教育观念产生偏差。根据调查得知大部分院校都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学校把教育目标设置成培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从实用性出发,如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学校的就业率等。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不够深入,职业教育类似于人才生产流水线,结合社会的相关需求开展“生产化”教育,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五育”融合教育,这是导致“五育”教育出现分裂的关键原因。
其次,培育目标不正确。教育包含多种多样的教育价值取向,中职院校教育也有大量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强调培育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根据调查得知中职院校往往比较强调培育学生的技能,而不重视人文教育,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培育专业人才,导致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单一,不利于培育其综合素养。大部分院校在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时都重视专业知识及技能实践,而不重视人文学科及德育等教育。如果产生过度专业化教育现象,那么德育及体育等教育将逐渐淡化,最终导致“五育”教育产生分裂现象。
最后,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欠缺。教育工作者是开展所有教育活动的前提。近几年伴随职业教育进步和发展,很多中职教师把自身发展职业素养的重点投到了教育科研领域,甚至在相关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大量“学术成果”,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却不重视自身的教学目标,也就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这就导致相关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比较偏向于知识及技能教学,并未重视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也造成“五育”出现分裂的现象。
四、中职学校以德育助推新时代“五育”融合的建议
(一)优化教育观念,促进“五育”全面融合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五育”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对此,为了促进“五育”全面融合,中职院校应该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人才素质结构观,同时让他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贯彻育人为本以及德育为先的理念,进一步促进“五育”融合教育。如此一来,教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全面掌握职业教育同人才培育之间的关系,明确科学的教育观,从而为国家及社会培育优质人才。
一方面,教师应该明确合理的人才素质结构观,并将其当成行为的先导,以便为促进全面实施“五育”融合教育提供良好的保证。对此,中职教师应该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和“五育”观,贯彻“五育”一体的教育理念,以此彰显德育为基以及育人为本的教育观[3]。“五育”属于有机的整体,如果单独把德育及体育等拿出来开展教学及实践,将难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由于脱离了“五育”整体而单独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虽然能将其称为“智育”,然而本质上却早已脱离了“智育”,而仅能将其看作学生的“智慧”及“技能”。综合素养应该包含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时,也应该包含其他“四育”内容,涉及培育人文及审美素养等。由此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时应该把“五育”当成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开展融合式教学,从而防止出现“五育”分裂的问题,促进“五育”全面融合,这样不但能为国家及社会培育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还能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另一方面,贯彻“五育”融合理念,实现人才综合发展。教育理念可以促进有效执行教育教学的行为,并为其提供方向性指导。对此,教师在开展“五育”融合教育时应该先贯彻“五育”教育理念,从意识层面上把“五育”看作教育整体,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渗透开展“五育”,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中职教师在执行落实“五育”融合实践时,不但要注重国家及社会方面的需要,还应该把中职学生培育成技术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贯彻“五育”融合的理念。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但要全面执行“五育”融合的相关教育内容,还应该将其看作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以此为前提为社会及国家培育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二)推行一体化教育
在了解“五育”是整体教育的同时,教师应该全面解读“五育”的内涵。这一过程并不涉及孤立的德育及美育等内容,应该全面贯彻教学实践活动,基于一体化理念全面融合“五育”教育。
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该有效融合“五育”内容。教师要全面认识“五育”内涵及教育理念,把有关内容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产生孤立的“五育”,切实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教师进行“五育”融合教育时应该保证“五育”内容的开放性及包容性,有效融合“五育”以及专业教学,实现彼此的全面渗透。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全面挖掘满足教学融合的内容,以便达到有效融合“五育”教育。比如,在开展专业知识及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深入挖掘有关的智育内容,还应该帮助学生挖掘其中存在的美育及体育等因素,从而促进人文、审美及劳动等内容全面融合,而这并不是单纯简单相加[4]。在开展专业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科学地融入劳动技巧等内容或把社会责任感等内容贯彻其中,让学生可以把自身的技能和加工产品及审美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这一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其开展深度思考。教师还能把职业道德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如把职业道德同爱国情怀相结合,通过体育内容促进学生思考终身体育,让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及工作效率。
(三)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关教学任务而实施的教学手段,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还会对人才培育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中职院校“五育”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及社会培育大量的综合发展人才,同时实现学生综合发展,而非将学生培育成工作的机器。对此,在贯彻“五育”融合教育时,教师应该创新及优化教学方法,全面增强“五育”融合的效果。
根据相关研究得知,大部分中学生因为自身及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五育”融合教育的效果。对此,在实施“五育”融合教育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及生活。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共育模式,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导全面增强“共育”的成效,从而增强“五育”融合的效率,为实现学生茁壮成长的目标夯实基础。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应该增进交流,有效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帮他们调节情绪,让他们可以立足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其学习、道德素养及行为等,以便科学调整心理情绪,这对于增强“五育”教育的效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借助网络教育优势,优化德育实施渠道
基于“互联网+教育”深入发展,再加上教學模式及方法持续健全,这些都能促进有效实施“五育”融合教学。由此,中职教师应该把“五育”教育以及“互联网+教育”等内容全面融合在一起,持续开展“五育”融合教学,科学调整及创新有关模式,从而为实现持续发展“五育”融合教育提供良好的保证。
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帮助学生建立“五育”融合的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学习群等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5],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有效交流,全面听取他们对情感及德育等内容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变化等信息,以便促进有效执行“五育”融合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五育”教育的课程内容布置生活化作业,鼓励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小组学习,让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有关的“五育”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以便对其实际生活及学习开展科学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五育”践行意识,这对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有效实现学生共同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借助互联网进行深层次的“家校共育”,以便实现家校互联、互通,让家长与学生之间开展信息交流,让教师及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以便对其针对性地开展“五育”教育,为全面增强中职生的“五育”素养提供良好的保证。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师在进行“五育”融合教育时应该掌握“五育”之间的联系,注重“五育”教育的整体性,并全面更新“五育”教育理念,创新“五育”教育的模式及方法,进一步增强“五育”融合教育的效果,为促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陆宣文.五育并举德育为首[J].华人时刊(校长),2021(10):84.
[2] 王晓菲.提德育实效 促五育融合[J].教书育人,2021(16):30.
[3] 蒙石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路径与方式[J].今日教育,2021(2):14.
[4] 李锦鸣.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J].贵州教育,2019(24):12.
[5] 钱金星.基于尝试教育的中职“五育联动”特色德育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201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