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

2023-05-30 20:37:21徐文萍
学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必要性德育教育生活化

徐文萍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进行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观念的理论性教育,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实践是认识的阶梯,通过德育教育生活化,将德育教育根植于学生的生活,把“知”与“行”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德育教育工作落地生根,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生活化;概念;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7-01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44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五育并举,即要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其中德育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认知、法律观念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各项工作的稳定开展都起着保障性作用,也对学生成人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应该放到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已经做出了系统性的安排,也建立健全了各项保障机制,但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德育教育的知识性教育和说教更多,往往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为主,且常常是以成年人的观念或者思想去教导学生,这样的德育教育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进行调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切生活皆课程。”这句话突出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也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的生活。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德育生活化的概念

德育生活化是指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德育教育活动根植于学生生活并且能够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或者开展学生自主的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积极的引导或者启发,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或者人生境界。它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德育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德育的方法体现实践性。简单来说德育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促进学生知与行合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夯实德育存在的基础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要参与社会生活,而德育则源自人生活的需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遵循道德准则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德育是学生获得道德准则的重要途径。对于社会经历较少的学生来说,道德的学习如果离开了生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可能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知识上的存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价值学生则难以体会,这不符合德育教育的初衷。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标则是要培养學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最终目标还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生活化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对于德育的认可程度也会增加,有利于夯实德育存在的基础。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居于主体地位,而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接受道德伦理知识的客体甚至有时候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被动、压抑,其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而德育生活化不仅能够拉近学生和德育教育内容的距离,还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德育的内容去感受其价值与意义,这会提升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且德育生活化实际上就给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满足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容易被激发,对德育教育的推进有积极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空洞、反复的说教几乎成为德育教育开展的主要方式,它重视的是对德育内容的灌输和传递,但是忽略了情感沟通与道德实践;重视显性的教育而忽视隐性的引导,这就造成了学生知道理论是什么但是在行为上难以落实,道德认识难以转化成日常行为,德育教育的效率较低。德育的生活化则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或者切入点,德育教育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际生活,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学生从情感上来说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也能够在此影响下客观、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知道对与错、是与非,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开展德育生活化的举措

(一)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育理念

观念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德育教育工作亦是如此。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活动,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德育观念,改变过去“人学空场”“重智轻德”“知行分离”的错误理念,要强化对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坚持德育内容与德育形式有机结合的原则来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从而指导学生要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也需要教师创新德育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即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德育教育中摒弃德育服务于教学的错误思维,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首位,认识到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否则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坚持以生为本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别是关注学生生活成长经历对学生个性的影响,这样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树立长远的育人观,即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并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是要着眼于长远特别是学生的终身成长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来做好长期规划,进而进行阶段性的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步成长。最后,要把“师爱”融入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持久投入的长期育人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耐心、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去不断地投入,既需要给学生讲道理,更需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导逐渐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是有效完成了我们的育人目标,才能够最终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花开”。

(二)创设生活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环境能够影响人,也能够塑造人,从教育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来看,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些外部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环境因素是顺利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条件,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也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氛围。

从学校方面,要从显性和隐性两个角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显性环境方面,既要关注整体,也要重视细节,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学校要保持各个区域的干净、整洁、有序;要重视对楼廊、墙壁、食堂等学生经常经过、进出的场所的精心布置,可以把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要求渗透其中,通过张贴宣传语、名人名言、优秀同学的事迹展示等途径给学生树立榜样,给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利用班级的智慧班牌、黑板报、图书角等区域来进行与德育主题相关的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目标、有方向。在隐性氛围方面,首先,学校一定要把德育教育的要求纳入日常管理体系中,例如通过强化考勤来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通过跑操、卫生的督查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等;其次,规划好每周的主题班会,充分发挥班级在日常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每天、每周的评比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要注意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要给学生开放图书馆,同时充分利用楼廊的空间给学生创造开放阅读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开拓视野、提升认识,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和自我。最后,要重视细节,小细节也能够成就大德育,例如上下楼“轻声慢步”的提示、“节约用水、用电”的标语,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健全人格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家庭方面,要注重协同育人。根据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家长对孩子日常的关注与教育,也包括家风、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理念等因素。针对部分家长在孩子德育教育中的困惑,学校可以利用其相对专业的优势予以一定的指導,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来与家长交流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醒家长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重视其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打骂孩子,注意与孩子耐心交流和深入沟通;不仅要孩子关注自己的学习,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给孩子以适度的引导,家校之间达成德育教育的一致性,就能够更好地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家校携手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三)通过学科渗透,构建德育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其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习有关,因此在开展德育生活化过程中,也要重视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努力构建德育教育的课堂。实际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科在开展学科教学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要求,这就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然后借助各学科的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恰当的渗透即可。

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时,结合其与母语教育关联最为紧密的特点,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历史、地理学科教学时,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环保意识以及科学发展的意识;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则可以根据其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不迷信、不盲从,敢于主动进行探索和尝试、求真求实的良好品德;而在体育学科学习时,则可以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在音乐、美术、艺术等课程中则可以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兴趣与爱好;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则能够引导学生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把实践课程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劳动习惯。这样的学科教学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德育生活化提供了新路径。

(四)开展生活实践,促进德育延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活动,其关键环节就是要把学生的“知”与“行”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来深化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认识,从而促进德育的延展。

首先,可以利用学校多样化的生活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推进德育教育。例如,利用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和重要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清明节祭先烈活动、喜迎国庆活动;利用主题教育月来开展对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每年12月是法治教育宣传月,学校就可以组织开展消防演练、交通安全讲座以及“法治在我心中”手抄报绘制活动。其次,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使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则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尊老爱老意识的重要途径。最后,布置家庭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爱劳动、肯担当的家庭责任意识。

(五)注重生活评价,巩固德育实效

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评价是其重要环节,能够对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表现及时进行总结,从而起到导向、诊断和优化德育教育的作用,是巩固德育教育实效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德育生活化开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其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反馈评价等形式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评判,并把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督促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德育生活化的模式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也符合育人规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这一模式,把育人工作扎实落到实处,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丽娥.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22).

[2] 何菊霞.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6).

猜你喜欢
必要性德育教育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55:00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13:33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9:35